评价理论视角下《中国日报》关于TikTok新闻报道的态度资源分析
2023-11-03饶俊哲朱明哲左皓婷
饶俊哲 朱明哲 左皓婷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抖音国际版TikTok为世界民众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平台。TikTok作为我国互联网平台出海的成功典范,在出海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已成为下载量最多、增长率最快且最具吸引力的新媒体平台[1]。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TikTok的全球日活跃用户数量超过10亿。TikTok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使其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和海量用户的关注,成为当下较为热门的讨论话题。尽管TikTok相关新闻报道数量逐渐增加,但国内有关TikTok新闻报道的话语分析研究较为匮乏,目前尚无研究从评价理论视角考察TikTok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资源,本研究尝试对此进行探讨,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空缺。新闻报道语篇通常反映客观事实,但其背后也融入了媒体机构和个人的情感态度,因此对TikTok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日报》是我国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并被国外媒体高度转载的国家英文日报,具备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影响力。本研究以《中国日报》中有关TikTok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其背后所呈现出的态度,以期为该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评价理论视角,分析《中国日报》对于TikTok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资源的使用情况,包括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三大类。具体目标如下:首先,分析情感资源的使用情况。通过对《中国日报》中有关TikTok新闻报道中情感资源内容的分析,探究情感资源在报道中的频率、情感倾向和情感表达方式。研究将关注报道中表达的喜悦、愤怒、恐惧、悲伤等情感成分,以及这些情感对于观众情绪的潜在影响。其次,研究判断资源的呈现方式。通过研究《中国日报》在关于TikTok的新闻报道中判断资源的呈现方式,包括对事件、人物或行为的评价和评判,分析报道中的言辞、论述和引用等元素,以了解报道对TikTok的正面或负面判断态度。再次,探究鉴赏资源的传递方式。研究将关注《中国日报》对TikTok新闻报道中的鉴赏资源的传递方式。通过分析报道中的观点、评论、背景介绍等内容,探究报道对于TikTok平台的价值评估、文化背景、用户行为等方面的鉴赏态度。最后,分析态度资源对观众态度和行为的潜在影响。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框架,采用UAM Corpus Tool 6语料库标注软件对《中国日报》中关于TikTok的相关新闻语料进行标注,以分析态度资源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研究选取的语料来自《中国日报》,关键词限定为TikTok,时间范围为2023年2月末至4月初。经过筛选,共获得73篇相关报道,从中随机抽取25篇作为分析样本,最终确定的分析样本共包含16 250个词。本研究使用UAM Corpus Tool 6来进行态度资源的标注和分析。这一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标注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资源,包括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从而深入分析《中国日报》在TikTok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表达。
3 结果分析
3.1 态度资源总体分布情况
TikTok新闻报道中态度资源总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就结构性层面而言,在《中国日报》有关TikTok的新闻报道中,鉴赏资源所占比例最大,为73.43%;判断资源所占比例次之,为20.63%;情感资源所占比例最小,仅为5.94%。就均衡性层面而言,三大资源的比例相距较大,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分布的不均衡性。
表1 TikTok新闻报道中态度资源总体分布情况
3.2 三种资源的分布及使用情况
如前所述,态度资源包括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三大类。下文将具体分析与讨论三大资源在《中国日报》关于TikTok的新闻报道中的分布及使用情况。
3.2.1 情感资源分布
情感资源传递人的正反面情绪。情感意义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含义:肯定意义的品质词总是表达正面意义,否定含义的品质词总是表达负面意义[2]。TikTok新闻报道中情感资源分布情况:正面情感资源的频次多于反面情感资源的频次(前者为10,后者为7)。整体而言,情感资源使用总频次较少,共计17次,符合新闻语篇特点。新闻报道为寻求内容客观性,会尽量避免使用显现个人主观意见、情感色彩的词汇[3]。在《中国日报》有关TikTok的新闻报道中,高频正面情感意义词汇有“喜欢”“非常感谢”等,反面情感意义词汇则用到了“紧张”“愤怒”等。例如,《中国日报》关于TikTok的新闻报道中写道:“用户表明他们喜欢TikTok,并不是这个应用程序让他们感到紧张和愤怒”“我非常感谢这个应用程序给了我一个发展业务的机会,让我寻求这段没有它就不可能实现的创业之旅”。通过情感资源例句可以看出,尽管TikTok相关新闻报道运用到正、反面情感意义词汇,但总体而言传达出的情感较为一致,即对TikTok的喜爱之情。
3.2.2 判断资源分布
判断资源包括社会评判资源和社会约束资源。社会评判资源与行为规范(常规)、做事才干(能力)和坚忍不拔(韧性)三个方面有关,社会约束资源与是否真实可靠(真实性)、行为是否正当(合适性)两个方面有关[4]。TikTok新闻报道中判断资源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就结构性层面而言,在《中国日报》有关TikTok的新闻报道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真实性”(27.12%)和“合适性”(27.12%),“常规”次之(23.73%),紧接着是“能力”(16.95%),最后是“韧性”(5.08%)。整体而言,社会约束资源的比例(54.24%)高于社会评判资源的比例(45.76%)。可见,《中国日报》有关TikTok的新闻报道侧重于从“真实性”和“合适性”两个方面对事件或行为进行评价。“真实性”评价指的是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如《中国日报》注重报道的真实性。当涉及TikTok平台的事件或行为时,《中国日报》会致力于提供准确的事实和信息,以确保报道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报道可能会涉及对TikTok平台上的内容、用户活动、挑战活动等进行核实,以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例如,《中国日报》在报道中使用了“我认为所指出的许多风险都是假设的和理论上的(真实性)风险”一句,体现了严谨客观、遵循真实性的报道态度。“合适性”评价,指评价报道内容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法律法规和价值观念。当报道涉及TikTok平台的事件或行为时,《中国日报》会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以确定其是否合适被报道和传播。通过对“真实性”和“合适性”的评价,《中国日报》在关于TikTok的新闻报道中展示了一种关注事实和价值的态度,努力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并对平台上的事件和行为进行道德和社会价值的评价。这种立场和倾向性有助于引导公众对TikTok平台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并促进社会对于媒体报道的信任和理解。
表2 TikTok新闻报道中判断资源分布情况
3.2.3 鉴赏资源分布
鉴赏资源包括反应、构成和价值。反应依据产品或过程的影响或质量来评价;构成描写一个物品的复杂度和细节;价值则根据社会常规来评价物体、产品和过程[5]。关于TikTok的新闻报道中鉴赏资源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价值”(56.19%),“反应”次之(36.19%),所占比例最小的是“构成”(7.62%)。可见,《中国日报》有关TikTok的新闻报道侧重于对事物价值进行评价。这里围绕“反应”与“价值”展开分析。在新闻报道中,媒体的反应性是指媒体对事件、问题或主题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情绪或情绪色彩,这种反应性可以通过报道中使用的词语、语气、措辞和表达方式来体现。《中国日报》有关TikTok的某篇新闻报道中运用了“TikTok在年轻人中已变得非常受欢迎(反应)”这一表达,其中用到了“受欢迎”一词,且该词为这则新闻报道的高频词汇,由此可以看出TikTok受欢迎程度之高。同时,从高频正面词汇的使用上也能够看出大部分用户对TikTok有着积极的价值评价。新闻报道中的价值资源指的是媒体对事件、问题或主题所表达的道德、伦理或社会价值观的态度和评价,这种价值资源可以通过报道中的言辞、观点、评论和评价来体现。《中国日报》在关于TikTok的新闻报道中运用了“我们应该为所有国家的公司提供一个开放、公平和非歧视(价值)的投资和运营环境”这一表达,旨在呼吁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而其价值也体现于此。
表3 TikTok新闻报道中鉴赏资源分布情况
4 结语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视角,对《中国日报》中有关TikTok的新闻报道的态度资源进行了分析,指出报道背后的积极态度。通过深入了解新闻报道中的态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媒体对特定主题的定位和倾向,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信息。此外,任何企业或产品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都可能面临国内市场不曾有的风险和挑战[6],本文对TikTok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笔者仅选择了《中国日报》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未考虑到其他媒体的报道,可能导致结果存在不足。其次,评价理论作为一种较为主观的评价方法,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可考察更多的媒体样本和客观指标,以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