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产业”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11-02邵敏
邵敏
随着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推进,以及会计行业未来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会计学专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实践能力强,具有多元视野、创新精神和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能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会计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校会计专业发展面前的重要挑战。
一、“思政+产业”模式的基本观点
高校制定“思政+产业”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未来会计职业更高的专业化、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实际工作所需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高校在依照该模式发展会计学专业时,需要遵循以产业需求为基础、以“思政”为主线、以实践为重点、以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原则。同时,应该关注未来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能力素质的需求,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制定全面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贯彻“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与实践脱节
会计学专业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实践中,学生往往面临着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应对能力的提高。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且要结合产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实践训练。
(二)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足
当前,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素质和能力普遍存在问题,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学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三)对产业的了解与认知不足
学生通常在校只学习会计学专业知识,而对产业的认知相对较少。学生对产业文化的了解不足,缺乏对产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认识,导致实际应用中存在困难和问题。这给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实践带来了挑战。因此,在“思政+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更注重对产业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
三、基于“思政+产业”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
(一)重视培养方案及时更新与完善
1.以产业为基础明确培养方案特色
为了确定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特色和优势,需要综合考虑学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区位优势、生源特点和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将具体的产业融合到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形成本校会计学专业发展的特色。在确定了某一产业作为发展特色和优势后,会计专业应该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实践环节。为此,需要不断了解相关产业趋势、工作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和产学研结合,以适应该产业的需求和特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该产业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2.着力打造“一体两翼”式的全方位培养方案
为全面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明确培养目标,“一体两翼”式的全方位培养方案将重点放在会计学专业知识、思政教育和产业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
以会计学专业知识培养作为核心体。培养方案中应该注重会计学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在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以思政教育为翼驱动培养敢用之才。思政教育是培养敢用人才的重要途径,除了开设政治理论课程、参与义务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外,引入课程思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综合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会计学专业更是应以思政教育为翼,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培养敢用的会计人才。
以產业特点为翼驱动培养可用之才。将产业特点融入培养方案中,是未来会计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性的选修课程,实习、就业指导以及与业内专家交流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产业的文化认同感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业竞争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与实际工作的衔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优化完善教学过程管理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可以确保教学质量、优化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1.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强化教学过程“三全”评价机制建设。强化教学过程“三全”评价机制的建设是指从全范围、全过程、全员的角度进行会计学教学评价。全范围评价所有培养方案课程,全过程覆盖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大纲、师资配置、教学管理、授课、辅导与考试等全教学业务流程。全员评价包含专家、同事、学生和自身几个角度。这样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进和持续发展。
多维度开展教学成果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产业要求,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包括知识技能、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评价精准度和公正性。
加强评价结果数据分析和综合利用。对于会计学专业教学评价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利用,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和潜力,为调整教学计划和政策提供参考,从而激发教学创新和改进的活力。
2.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
在会计学专业中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促进教学、教师、企业和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建立产学研联盟。可以与相关企业、政府机构、产业协会等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通过举办产业研讨会、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产业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融合。
建立产学研项目库。可以建立产学研项目库,将企业、政府以及产业协会等产业实际需求进行整合形成项目库,鼓励引导学生查阅和选择加入,在解决有关各方实际需求的过程中,真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建立产学研合作投资基金。可以与企业、政府及产业协会等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投资基金,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协助产学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融合。
(三)规范学情分析
1.提升教师学情分析能力
高校可以多措并举整体提升教师学情分析能力。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讲授学情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巧;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如学情分析软件、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学情分析工作;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学情分析团队,由专业人员负责学情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这些技术工具;可以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合作,相互借鑒和交流学情分析的经验和方法,共同提升学情分析能力;可以通过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开展学情分析工作。这些措施都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
2.规范学情分析流程和标准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学情分析,高校可以制定规范标准的学情分析流程和要求。该流程和要求应涵盖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问题解决、教学调整和教学评估等内容。教师需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发现学生的弱势环节和问题,并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根据学生的数据分析结果,教师需要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分析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最后,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检验教学流程和要求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3.加强学情分析监管
高校可以建立学情分析监督评估机制,明确学情分析的目的、流程、要求和责任,设立学情分析的专门机构或岗位,负责对教师开展学情分析情况进行定期、随机的监督评估和指导,以帮助发现教师在学情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需求,会计学专业要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注重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文中提出基于“思政+产业”理念的培养方案,通过深度融合思政与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教育与引领。同时呼吁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探索和创新,为会计学专业发展贡献力量。只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教育融合,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就能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我国会计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题:JG2003 ,基于“思政+行业”为背景探究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