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关系的三重逻辑

2023-11-02刘鑫

国际公关 2023年18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摘要:近年来,共青团中央、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纷纷入驻青年亚文化聚集场域,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也尝试主动向主流话语靠拢。在此背景下,主流话语和青年亚文化之间有了互动融合的可能。本文以发掘二者互动融合的价值以消解对立、梳理二者互动融合的困境以应对挑战、探索二者互动融合的实现路径以明确发展走向的三重逻辑,探寻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的可能关系,探寻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融合路径,助推中国话语范式的多样表达。

关键词:主流话语;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关系;三重逻辑

亚文化诞生之初有鲜明的抵抗性和边缘性,它与主流文化似乎生来就是彼此对立、互不接受,从芝加哥学派聚焦社会底层边缘青年提出 “越轨社会学”,到伯明翰学派将青年亚文化看作彰显风格,借之与主流文化相区隔,再到钱伯斯、马格尔顿提出的后亚文化,亚文化始终被置于非主流的、从属的社会地位。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从最初的单纯研究阐释青年亚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到带有批判色彩的研究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再到理性思考两者关系是否有相互促进之可能。总体来说,现有研究或是凸显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和对立,或是强调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和融合。其实,亚文化从来不是一个中性的、客观描述某种文化现象的词汇,它包含着显著而深刻的价值判断,[1]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是从文化发展的宏观层面展开分析,缺乏对两者的互动互构融合关系的深度解读和对未来发展路径的研究。

一、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的价值

(一)提升青年群体社会参与主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文化发展更加多元,技术赋权使青年亚文化群体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平台实现话语实践和自我表达。长期以来,亚文化始终被置于非主流的、从属的社会地位上。面对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期,随着社会多元、包容发展的进步,青年亚文化从曾经的边缘、非主流逐渐崛起,特别是随着新媒介话语权的下沉与分散,青年通过媒介赋权的方式参与社会管理、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增强,青年用 “吐槽”“玩梗”“萌化”等方式营造出特有的文化圈层。有一种趋势是以ACGN即动画 (Anime)、漫画 (Comics)、游戏 (Games)、小说 (Novel)等方式,通过媒介技术创造一种新的方式,对过去比较严肃的内容进行新的读解和再生产,如语言、颜文字、弹幕、表情包、鬼畜短视频等,客观上促进了青年群体对政治生活、社会参与的主动性。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媒介语境下呈现文化生态新面貌的青年亚文化,其在和主流话语的碰撞中,依然潜藏着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因此,主流话语不能放松对青年亚文化领域的探视。

(二)推进主流话语对青年群体的价值引领

在当前信息技术迭代的背景下,我国主流话语的生态格局正在发生一种新变化,新型社交平台 (如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不仅全面革新了人们获取政治资讯和主流价值的渠道,也为主流话语创造了更丰富的信息传播平台,因此主流话语对青年亚文化的态度试图由 “堵”转 “疏”,从 “俯视”到 “平视”,进而找到互通共融之道,以更亲和的逻辑进路增强青年的理性思维能力、政治鉴别能力,引领青年价值观。

2011年被称为 “中国政务微博元年”,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政治文化生产,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有了生动的实践产出。例如,2014年8月,征兵广告首推动漫版,11月,央视网推出 《习大大爱着彭麻麻》MV视频,在各大网络社区疯传,5天后播放量高达2 000余万。近年来,官方账号运用 “二次元”“土味视频”“网络热梗”发布的内容,被广大网友热转,纷纷表示:“‘00后开始上班”“活跃得就像个假号”。这种主流话语的积极迎合,也有效地推进了主流话语对青年群体的价值引领。但与此同时应注意到的是,主流话语的平易近人存在 “泛娱乐化”和消解主流意識形态的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反对亚文化的青年群体的 “抵抗”,而这给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亚文化圈层成员愈加低龄化,青少年在心智上的不成熟导致了亚文化在缺乏主流话语引导的情况下,会产生一些同主流价值观偏离甚至相悖的内容。基于此,主流话语入场对青年亚文化群体价值观进行适度的宣传和引导便显得尤其重要。

(三)文化认同打破场域区隔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下的亚文化群体多以 “90后”、“00后”的青少年为主,呈现明显的低龄化特点,甚至一些圈层主要聚集者是 “10后”的少年。这些圈层内成员多是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他们自带圈层属性,交流以兴趣为主,具有特定文化属性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成为判断个体是否属于同圈的依据,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因而有着浓厚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认同感。这种圈层属性明显的、构架于认同感基础之上的亚文化对于不熟悉它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甚至会产生疑惑和不理解,而这些经过重新编码的语言体系和象征符号恰恰是青年亚文化群体身份的烙印。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表达来构建身份的认同,一方面对自我的身份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对群体及成员进行共性的确认。亚文化群体总体而言有以下特点:首先,青年亚文化始终以青年为主体,主要基于青年受众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特性而产生;其次,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边缘文化,两者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但它依然是整体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青年亚文化本身是中性的,既带有消极因素同时又带有积极因素,在对于主流文化的抵抗中为青年群体建立起一种独有的文化方式。因此,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在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打破场域区隔具有实

际意义。

二、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的挑战

(一)主流话语完整性与碎片化的碰撞

主流话语完整性与碎片化的碰撞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在迎合亚文化领域传播方式的过程中,主流话语传播存在滞后,如对平台使用方法不了解、传播内容的制作落后、传播方式单一等。目前,主流话语传播内容主要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组合的形态呈现,注重即时性,信息发布多呈现出 “短、平、快”的特点。各发布平台对内容有字数限制,比如,微博规定发布内容字数为140字以内,因此其内容多以碎片化的形态呈现,这种碎片拼贴的方式对主流话语输出的完整性并不友好,甚至可能出现在碎片传播中被曲解。碎片化也并不能等同于内容的浅薄化,碎片的叠加甚至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地反映存在,因此,信息发布者应有提高碎片信息发布精准性的觉悟,杜绝空话、水话。

第二,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方式非常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和接收习惯,他们在碎片传递的不确定中寻找 “脑补”空间,给予二次创造,甚至故意扭曲本源信息,让本就碎片化的信息更呈现多棱性,成就了众多网络传播中心照不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你懂的”。小众文化在大众场域不愿宣之于口的交流中,这种 “你懂的”的信息传递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形成对主流话语的不合作的抵抗成像。

(二)主流话语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对抗

亚文化在社交网络中从小众到广泛盛行,适应了青少年群体的消费化、娱乐化特征,极大地满足了他们追求个性、寻求身份认同及实现自我形象建构的心理需求,以至于主流话语面临着 “主流媒体边缘化”[2]“主流话语边缘化”[3]的窘境。如何让青年人爱听爱看进而接受主流话语所传递的价值观及文化内容,成为主流话语传播的重大课题,在保证主流话语严肃性的同时,许多官媒开始进驻青年亚文化群聚的平台并发声,这种发声对官媒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它说明了主流话语不再持高高在上的态度,而是平视发声,但在运用亚文化语言的实践中,又出现了尺度把握 “过犹不及”的情况。因此,对一味以娱乐化迎合小众亚文化的苗头应予以重视,过度娱乐化在表达范式、内容重塑的过程中会消解主流价值观的核心表达,稀释甚至模糊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尺度把握不当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引发大众对主流价值观甚至是话语权威性的质疑。

三、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关系互动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解放思想:摒弃偏见与跨越隔阂

要实现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首先要从根本上解放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青年的使命与角色定位:青年一代要把住 “方向灯”,勇挑 “千斤担”,甘当 “螺丝钉”,争当 “排头兵”。重视青年,那么尊重其所赖以生存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空间是必要的,把住 “方向灯”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主流话语要担起把住 “方向灯”的重任,要明确灯为谁而明,放下姿态,增加对青年主体的认知,摒弃对亚文化的偏见;另一方面,一部分青年以亚文化的表达方式为载体,主动向主流文化靠近、自内而外打破圈层壁垒,[4]其实是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时事、发挥社会主体性和寻求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主流话语应予以重视并引导,而当青年群体以戏仿、戏谑的亚文化外壳发出以主流价值观为内核的声音时,青年群体与社会主流话语就能实现融合,青年的社会话语权也得以建构。

(二)文化认同:双向认同与多元差异

以往新闻媒体对青年群体以教化和约束为目的进行主流价值的灌输,试图贴上标签、把他们追求的亚文化予以毁灭,或者生拉硬拽地把他们扯回社会主流秩序中,这种强迫青年群体的方式看似消解了亚文化的特异性,但很容易使刚找到自我定位的青年群体产生抵触心理,使圈层更加固化,以便抵抗主流 “驯化”。[5]因此,当主流媒体选择接纳这些文化符号,并将其用于内容的生产制作、尝试用亚文化群体熟悉的方式与青年进行对话时,文化认同自此开始突破壁垒,从而完成正向传播。这种双向认同是互动融合发展的基础,在此之上,青年亚文化圈层之间也呈现出多元排异等特点,主流话语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化地一以概之,应因势利导,根据不同亚文化的特点,选取不同的对话方式,实现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可能。

在我国,无论哪个圈层,第一,基本的爱国情怀是普遍的,这是打破圈层区隔最重要的抓手,在一次次的具体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各个亚文化群体立场坚定,用自己特殊的方式 “挺中”,一个个爱国属性的文化符号冲破自己所在的圈层 “出圈”,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无论是 “阿中哥哥”还是 “帝吧出征”,爱国的核心要义没有变,是文化认同的鲜明写照;[6]第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是一致的,在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中国的青年亚文化群体越来越多地打上了 “国风”“国潮”“华流”等烙印,成為该类文化的基本来源,因此,主流话语在与青年亚文化的互通共融中,将会更好地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活力。

(三)规范空间:平台政策规范与合法运作

无论何种青年亚文化,其传播必然要以平台为载体,在互联网场域,加强主流话语的引导力使平台着力效力更强。因此,规范传播平台、合法运作亚文化传播途径是应有之义。第一,对现有的主流平台出现的亚文化趋势,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监控管理,促使平台自律的同时提高参与者守法合规意识;第二,对小众传播平台更应加强管理,避免市场化下资本恶性的经济行为,警惕意识形态问题在小众领域的无监管冒头,引导符合社会主义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行为,保障亚文化传播的良性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不但提升了青年群体社会参与主动性,推进了主流话语对青年群体的价值引领,而且在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打破场域区隔具有实际意义。当然,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也面临着主流话语的完整性与碎片化碰撞、主流话语严肃性与娱乐性对抗的挑战。因此,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关系互动融合的实现路径在于解放思想,摒弃偏见与跨越隔阂;在文化认同方面,应因势利导,根据不同亚文化的特点,选取不同的对话方式,实现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可能;要规范传播平台,合法运作亚文化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 樊亚茹,杨慧民.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在规定性[J].学习与实践,2021(07):127.

[2] 刘建新.主流媒体如何摆脱被边缘化的厄运?[J].新闻爱好者,2004(12):4-5.

[3] 丁柏铨.主流话语边缘化困局待解[J].人民论坛,2012(13):37-39.

[4] 朱亚楠.主流话语的亚文化场域传播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5] 张钊闻.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央视新闻B站号的内容生产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6] 席志武.新媒介语境下的政治萌化景观: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与互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4):162-168.

基金项目: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专项“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3QN0204。

作者简介: 刘鑫,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探析网剧《太子妃升职记》的热播
浅析“萌文化”
从《吐槽大会》看青年亚文化传播
表情包
新媒体修辞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穷游”现象研究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