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熊猫外交”的实践意义及启示

2023-11-02慕欣霖

国际公关 2023年18期
关键词:大熊猫

摘要: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我国的对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熊猫外交”对中美、中日关系的缓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熊猫外交”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改善了国家形象,也带动了租借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文化内涵易被曲解、宣传内容略显单一、商业色彩较为浓重等问题,应对这些不足,我们要主动消除理解偏差,善于挖掘“熊猫文化”,积极讲述文化故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关键词:宠物外交;“熊猫外交”;大熊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这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

一、“宠物外交”的内涵

“宠物外交”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以国家名义把宠物送给对方国家的领导人,在国际外交领域往往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赠送宠物时一般有两个要求:一是赠送的宠物能够代表自己国家的文化风貌,最好是本国特有的动物;二是要考虑是否与接收国的文化有所冲突。例如,2014年土库曼斯坦总统访问中国时,就将一匹汗血宝马赠予中国,代表 “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友谊长存;大象在东南亚被奉为神兽,印度、越南、斯里兰卡等国都曾送给中国亚洲象。日本也曾送过普京一条秋田犬,伊朗曾送给普京波斯豹,摩尔多瓦送给过普京一条鳄鱼…… “宠物外交”屡见不鲜。

二、“熊猫外交”的实践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承担着 “中国外交大使”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敏锐地发现了大熊猫作为国宝能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熊猫外交”自此正式拉开序幕。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等9个国家先后接受过中国赠予的23只大熊猫。[2]

(一)打开中美关系新大门

1972年中美邦交正常化,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一次午宴上,周总理拿出一盒 “熊猫”牌香烟,对总统夫人帕特说:“总统夫人,我要送给你们两样东西。”帕特以为周总理要送给她香烟,急忙拒绝道:“香烟?我不会抽烟……”周总理指了指烟盒上的熊猫,笑着解释:“不是送你香烟,我说的是这个,我要送给你们两只熊猫。”尼克松夫人当即惊喜地说:“天啊,大熊猫!总理要送我们大熊猫!”[3]这两只熊猫,一只叫 “玲玲”,一只叫 “兴兴”,4月在美国华盛顿开馆,当月就有100多万人参观。随着此次大熊猫的到来,美国的两家知名报社一改以往对中国异常苛刻的态度,以客观的态度对大熊猫做出正面报道。在大熊猫 “玲玲”去世时,这两家知名报社也都格外重视,在头条报道这一消息,来表示他们对这只毛茸茸的小家伙的依依不舍。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家媒体的报道都没有使用以往负面的表达方式,而是代之以严肃而中性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词,并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熊猫”这种明确的表述方式指出大熊猫和中国之间的联系,言辞之间不再贬抑,而是充满尊重。[4]

(二)推动中日友好关系发展

在中美邦交正常化之后,日本紧随其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由于大熊猫对中美关系带来的实质性进展摆在眼前,所以中方再次将一对可爱的小家伙赠送给日本,这两只大熊猫分别叫 “兰兰”和 “康康”。日方对两只小家伙的到来格外重视,以高规格护航它们到东京,落地后直达上野动物园,确认大熊猫身体无恙后才与公众见面。东京上野动物园主任浅野三义表示:“这一对熊猫是中国人民赠送给日本国民的最好的礼物,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上野动物园能负责饲养这一对熊猫,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光荣。”[5]这两只大熊猫很好地充当了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 “外交大使”,让中日两国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正如关西大学教授祖运辉说,长期以来,参观大熊猫是一种对中国表达善意的方式。[6]

(三)促进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全球知名度最高的 “熊猫大使”名叫 “姬姬”,它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上大熊猫的原型,这个标志在全世界已广为人知。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 (WWF)副主席赞扬中国政府:“中国在大熊猫栖息地重建、拓展和新栖息地建设方面的工作非常出色,中国树立了杰出的榜样,只要政府致力于保护动物,就能发生奇迹。”[7]今天,WWF在全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中国以此为平台,呼吁人们不要买卖野生动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三、“熊猫外交”的转型

1982年起,中国以传统赠送方式进行的 “熊猫外交”有所转型,转以科研为目的合作繁育计划。截至目前,中国已經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比利时、法国、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22个动物园开展了大熊猫研究合作。[8]

例如,2019年,为庆祝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中方向俄方提供一对大熊猫开展合作研究。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莫斯科动物园熊猫馆开馆仪式,标志着中俄两国大熊猫研究合作之旅正式开启,两只大熊猫 “丁丁”和 “如意”在俄罗斯开始了为期15年的旅居生活。习近平主席指出,此举 “相信将为俄罗斯人民特别是小朋友们带来欢乐,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又一佳话”。[9]

四、“熊猫外交”的意义

(一)推动经济技术发展

有人戏说,我国的 “熊猫租借条约”是当今世界的 “不平等条约”。因为租借大熊猫的国家必须每年向中国支付100万美元的租借费,如果大熊猫在租借期内死亡,那么这些国家还需要赔偿中国50万美元。除此之外,如果这些大熊猫在国外产崽,那么需要向中国交付60万美元,这些大熊猫幼崽长到3岁时,必须要送回中国。不仅如此,租借国有时还要向中国提供一系列技术。如苏格兰为了租借大熊猫与中国签订了贸易协议,内容包括向中国提供三文鱼、可替代能源技术、汽车等,总价值高达26亿英镑;法国为了租借大熊猫,向中国提供提取核能原料的氧化铀;德国为了大熊猫 “梦梦”和 “娇庆”,签下了1700亿欧元的贸易订单……可见,通过让大熊猫走出国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

(二)改善中国国家形象

大熊猫是中国在外交活动中向对方表示尊重和友好的重要代表,它外表憨厚可爱,性格温文尔雅,与中国 “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不谋而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遭到个别国家的反对甚至打压,而通过以 “和”为蕴意的 “熊猫外交”这一新的方式,能更直观地传达中国的友好之意,体现中国在外交中真正践行多边主义、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的坚定立场。

(三)带动租借国旅游产业发展

租借大熊猫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实际上租借大熊猫为租借国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远远大于开支的。例如,原本接近倒闭的英国爱丁堡动物园,在拥有大熊猫之后的一年中,从负债1 200万英镑变成盈利1亿英镑;加拿大多伦多动物园引进 “大毛”和 “二顺”两只大熊猫的当年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100多万游客,相当于没有大熊猫之前多伦多动物园一年的客流量;比利时天堂动物园在2014年拥有大熊猫之后,游客暴增50%,而且到了节假日不提前预订就无法买到该动物园门票;法国的动物园旁边是著名景点香波堡,结果大熊猫一到,动物园每天人流涌动,香波堡一度车马冷落;苏格兰引进熊猫以后,推出过 “体验熊猫饲养员”的活动,每小时收费达1 000英镑 (约合人民币1.01万元人民币)。[10]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只要有大熊猫在,游客数量就会暴增,经济收入就有了保证,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也会增加,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五、“熊猫外交”存在的不足

“熊猫外交”也存在着些许不足,在传播、开发、创新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提升空间。

(一)文化内涵易被曲解

虽然中国近年来无论是以赠送的方式还是研究合作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 “熊猫外交”,但仍然改变不了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一些国家不能正面理解中国想传递和表达的 “和”文化的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阻碍。

(二)宣传内容略显单一

与其他动物相比,大熊猫的形态较为固定,在人们心中几乎没有第二种形象,“黑白相间”“黑眼圈”“萌”“可爱”是大熊猫无法更改的代名词,代表性动作也仅有 “舔爪”“吐舌”“踱步”“吃竹子”等,因此难免使人们产生认识上的疲劳,对大熊猫的喜爱随之淡化,最终对外的传播效果也会随之减弱。

(三)商业色彩较为浓重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专家凯蒂·罗浮勒认为,大熊猫是 “暴利商业”。我们在对外输出 “熊猫文化”或向国外宣传大熊猫的一些周边产品时,较为注重商业价值。如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冰墩墩”在出售火爆的同时,却很少有人挖掘 “萌宝”造型创作背后的文化含义。

六、“熊猫外交”带来的启示

(一)主动消除理解偏差

在經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势必伴随着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冲撞,面对来自 “熊猫文化”中不同的声音,我们要敢于发声,正确应对。要消除理解偏差,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民间跨国交流及贸易往来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增强民间的文化宣传力量是非常必要的。在民间对外交流时正确传播大熊猫形象,能更广泛地改善外界对中国的理解与认知,让世界看到一个热爱 “和”文化的中国。

(二)善于挖掘“熊猫文化”

中国的四川、陕西是 “熊猫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这些省份理应积极开发、挖掘、利用本地的 “熊猫文化”。如2023年7月28日晚,在成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一群活蹦乱跳的大熊猫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大熊猫作为四川的代表性动物,又一次在重要场合亮相。此次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吉祥物名叫 “蓉宝”,它手持 “31”字样的火炬,耳朵、眼睛、尾巴呈现火焰形态,凸显了 “火”这一天府文化的重要标签,其面部设计为川剧的脸谱样式,展示着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深度开发此次大运会吉祥物,早在大运会开幕前170多天,大运会3D动画宣传片 《哪吒蓉宝奇遇记》已在全球首发,“蓉宝”借助中国传统节日 “元宵节”再次与大家见面,为此次大运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积极讲述文化故事

传播 “熊猫文化”时,不应该局限于 “萌”“可爱”等外在肤浅的理解,应当深度挖掘其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 “冰墩墩”在 “一墩难求”的火爆背后,它的创作也是别有一番蕴意。“冰墩墩”是由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设计,为了让这只大熊猫与众不同,团队将国家速滑馆的造型 “冰丝带”融入进去,再添加上奥运五环的颜色,结果,一个戴着 “头盔”的大熊猫立马显得科技感十足,就像是一名英姿飒爽、斗志昂扬的宇航员。“冰墩墩”的背面连接两只胳膊的黑色图案,是一个雪板的图形,这是借鉴了中小学生的吉祥物参赛作品。“冰墩墩”的名字也是借鉴冰糖葫芦的 “糖墩儿”而来,在诸多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冰墩墩”由此诞生。所以在出售 “冰墩墩”的同时,如果能附加地向外国友人讲解它的文化内涵,就能让世界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国。

七、结束语

“熊猫外交”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由逐渐拥抱世界到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历程。国际外交领域风云变幻,经常会出现一些争夺利益的冰冷,“熊猫外交”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冰冷的国际外交注入了为数不多的暖色,所以应当持续探索外交新模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赵丽君.“熊猫外交”的效果研究[J].公共外交季刊,2018(01): 103-110+148.

[3] 储信艳,于嘉怿.特色外交的秘密[N].新京报,2014-04-06 (B04-B05).

[4] 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12):15-19.

[5] 谢芳.大熊猫为何成为中外交往最佳使者[N].文摘报,2023-03-04(08).

[6] 郝龙.外媒看中日“熊猫外交”:曾轰动一时成为外交官.[EB/OL].[2023-7-20].https://news.sohu.com/20160406/n443402755.shtml.

[7] 同[4].

[8] 王亚赛,邹熳云.承包了旅外大熊猫的1/3,这个家族你了解吗?[EB/OL].[2023-7-2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172773.

[9] 王卉.习近平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23-07-2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619448.

[10] 李传有.谈大熊猫在国际合作中的舆情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14):18-19.

作者简介: 慕欣霖,男,汉族,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大熊猫
大熊猫和猫
可爱的大熊猫
大熊猫
大熊猫
我们都爱大熊猫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最有名的大熊猫
水中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