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化”视角下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融合联动
2023-11-02满一乐
摘要:目前,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未能很好融合,存在基层工作架构碎片化、居民自治基础不牢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融合困难等现实困境。本文基于嵌合理论,从“枢纽化”视角切入,基于社区这一空间载体,构建了“枢纽化”视角下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融合联动分析框架,并以F社区集中供暖问题解决为关键个案,梳理其问题解决过程、分析其问题解决原因,探索出的内嵌合型“枢纽化”小组运行机制实现了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的融合联动,为今后社区治理实践提供了借鉴经验。
关键词:“枢纽化”;基层工作;居民自治;融合联动
“集中供暖改造”作为一项社区性集体行动,居民自愿改造是实施的先决条件,但由于集体行动的规模大、搭便车心理和集体内部价值偏好差异等原因,个体理性的存在会导致集体行动困境,[1]使居民共同协商参与环节成为集中供暖改造方案实施的堵点。以居委会为代表的居民自治组织工作缺乏社区公共问题治理的专业性与权威性,社区各治理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层隔膜,其主要原因在于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之间融合度不够。如何使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融合成为社区治理的一大现实困境。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关于基层工作和居民自治发挥社区治理效能的研究主要从三大维度分析。
一是从探索基层工作引领机制与模式带动居民自治组织维度分析。杨妍、王江伟认为要将基层工作与城市社区治理相结合,两位学者依据基层工作的突出问题探索出基层工作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践创新机制与模式。
二是从强化居民自治导向、以下促上维度分析。居民自治虽然是社区治理的重要部分,但是仍然承受着较大压力。徐勇提出在自治基础上重新塑造政府,提高居民自治属性,强化居民自治导向,研究出以下促上的居民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
三是从社会再组织化探索维度分析。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管理创新都必须依赖管理活动的基本载体—组织—得以实现。[2]胡重明通过分析浙江舟山案例,发现新的再组织模式—网格化管理。通过这种再组织化管理模式,设置服务团体作为组织主体,最终形成社会再组织的转变。
上述三个维度研究切入角度较为单一,缺乏对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双方内融合促进社区治理发挥效能的综合角度分析。例如,过度强调基层工作模式机制的探索,居民的自治属性易被行政属性挤压;过度强调居民自治的长远性,往往只停留在理论探索上,真正实践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过度强调社会再组织化的探索,需要打破原有组织的管理体系建构,但现实中社会组织依然是自上而下的管制。因此,本文从 “枢纽化”视角切入,首先挖掘出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的内生动力,以F社区 “集中供暖”案例为关键个案,分析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运行机制如何使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融合联动促进发挥社区治理成效。
二、理论基础
(一)嵌合理论转化为内嵌合概念
在社会科学领域,嵌合概念主要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所具备的包含、重叠、互补,并且具备内在一致性的一种结构性联系。[3]笔者基于嵌合理论转化的内嵌合概念达到结构化联系后形成三大内嵌合作用,最终形成内融合体。
1.身份内嵌合
身份内嵌合是指社区个体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身份角色不断叠加。面对社区不同情境时,多重身份将依据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自我身份角色的不断增多,身份内嵌合越发紧密,面对公共治理问题时的综合考量越发精细,最终达到的结果越发准确。
2.资源内嵌合
内嵌合概念在身份内嵌合的加持下,资源转化呈现的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输出状态。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由于身份内嵌合作用,掌握不同身份下的社会资源。他们根据社区不同治理问题,依据不同身份掌握的资源,将不同性质资源通过内化方式形成综合资源,由内向外输出,解决不同性质的社区公共问题。
3.文化内嵌合
文化内嵌合受身份内嵌合的影响弱化了嵌合中的文化抗变性。文化内嵌合中的文化矛盾性迫使个体自主综合考量,不断调解各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提升文化的兼容性与内聚力。
(二)权威定律与从众效应双结合作用
依据权威定律,社区存在权威居民群体。这部分群体具有权威性、可服从性特点,能引导普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普通居民根据从众效应能追随权威居民。权威定律中的权威居民属于正向引导方,普通居民属于从众效应中服从反应方。居民权威经过多次循环,正确值趋高,能更快引导普通居民方向一致性变化。普通居民在感受到正向引导之后,也能进一步自主思考正确方向。双结合作用使普通居民向权威居民转变,形成真正的内嵌合自治状态。只有发挥二者的双结合作用,才能使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平衡运行。
(三)“横向网格化+纵向下沉式”梯队模式
单位制解体后,原先单位党员被纳入社区范畴内。这一群体突出特点在于,他们处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化的中间地带,具有原先单位制下的组织认同感和凝聚力,但他们又需要在社区场域下进行自身工作活力的挖掘。因此,需要对基层工作模式创新,利用其身份特性,将其纳入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横向网格化工作覆盖+纵向下沉式”工作梯队的模式创新紧密结合了党组织与居民的联系,深化三大内嵌合形式,更有利于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的建立。
(四)社区“双在场效应”
双在场效应指的是隐形在场与实时在场的共同作用效应。所谓单位 “隐形在场”,是指后单位社会背景下,实体性单位组织虽然业已走向消解,但诸单位元素仍然通过一定的形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4]基于单位 “隐形在场”,笔者提出了社区 “隐形在场”概念。社区 “隐形在场”是指社区治理过程中居民自治处理公共问题无法满足治理格局希望达到的居民自治要求,这一过程依然需要社区协助治理。社区 “双在場效应”有效利用单位性的组织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社区治理新形态资源,将已退场的单位认同转化为需要创新的社区认同。“双在场”的有机结合为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提供双重保障,不仅能避免小组单位制的回溯,还能保留小组成员的社区 “认同”。
1.社区实时在场
在面对社区公共治理问题时,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需要借助一个权威的平台载体—社区。这一载体是小组吸纳社会资源,内部讨论的公开性载体。基于这一公开性载体,不同主体可以进行公开透明的对话和谈判。
2.社区隐形在场
社区这一空间场域作为社区治理的载体,其本质是资源运行的载体,具有收集资源、整合资源、存储资源的功能。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在解决社区公共治理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外部资源主体的不信任。此时社区可作为隐形外壳,授予小组正式权威,协助小组吸纳资源,解决问题。
(五)“枢纽化”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内嵌合概念依靠的社区个体身份本身具有的多重性、矛盾性、融合性的特点,旨在通过这种内嵌合特点形成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打破治理隔膜。通过深化资源、文化内嵌合,居民能真正提高个体认同感,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将由机械化联合走向真正的自治化融合。
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在三种形式的作用下,内部的融合度不断提高,并且可以依据不同性质的社区公共治理问题向外输出文化、资源。小组之外的个体在权威定律和从众效应的作用下,不断被吸纳进小组。依靠社区的双在场效应,最终形成一个整体融合圈。内嵌合指数不断提高,小组内融合联系越紧密,“枢纽化”网络越广泛。综上,本文形成了 “枢纽化”视角下,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促进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融合联动的分析框架。
三、F社区“集中供暖”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及研究方法
F社区下属老旧小区,其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2020年,小区出现集中供暖不足的问题。本案例主要研究方法为访谈法。我们选取了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代表人物—F社区第一书记D书记作为访谈对象,与他进行了面对面访谈。
(二)基于内嵌合型“枢纽化”小组操作的案例分析
1.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寻找政策突破口
居民协调前期无法统一意见、统一集资,无法调动内外部资源。为寻找突破口,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展开讨论,最终决定从政策入手。
“政策以前没有,现在有了,那么这就是一个变化,要充分掌握到这个变量在哪?就是政府的配套政策。” (D书记)
2.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发挥传达作用
居委会成员和权威居民发挥基层带动作用,使用更加符合居民行动的方式对政策进行解读传达。
“让居委会的人带着他们的工作人员和代表一起上社区里,让大家明白要干什么。” (D书记)
3.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综合分析问题
通过心理分析,小组将政策倾向转移到不同群体上。由于小组身份内嵌合作用,能更加准确地把控普通居民心理,利用打动人心的方式,推动集中供暖方案的落地。
“这个房子要么自己住的,要么是租住的,要么是准备卖的。这三种人的心理我都分析了一下。让他们知道,供暖都是有好处的事情,无论我是哪一方,我是租房子还是卖房子,还是我是自己住的,都是有利的。” (D书记)
4.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运行机制在工程实施中发挥作用
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依据不同资源主体进行 “枢纽化”沟通。
工程实施前期,小组与城管局积极交涉,形成统一改造意见,对改造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督促改造工程加紧落实。为确保居民利益最大化,小组与中标的热力公司多次交流,剔除不必要费用支出,帮助居民减轻负担。在集资过程中,为保证资金安全,小组创新集资模式,与工商局和银行沟通,以社区名义开设公户。
“那段时间就是有时间就去跟热力公司和城管局交涉,首先你得重视这个事情,跟热力公司去磨价啊,让热力公司出较低价格,尽量把咱们的老百姓的这个成本给降到最低。” (D书记)
5.社会双在场效应解决集资问题
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依靠社区发挥隐形在场作用,开创新的资金存放模式—银行公户。通过银行正规手续,以社区名义创建集中供暖专项公户。
“还有就是大家把钱给谁?通过撬动辖区的资源,我们找银行,找工商局,然后设计一个公户,收钱的时候让他们到银行去交,最后交到公户里。” (D书记)
四、结束语
本文从 “枢纽化”视角切入,基于社区治理现实,挖掘出社区个体本身具有身份复杂性、模糊性、融合性特点。结合嵌合理论,产生内嵌合概念。本文结合F社区 “集中供暖”案例,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并形成运行机制。依靠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运行机制的实际运转,不断深化三大内嵌合作用,“枢纽化”链接内外资源,解决社区公共治理问题。在这样的输入—反馈过程中,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形成整体融合圈。
社区有效发挥 “双在场效应”,为小组提供权威、平台、资源保障,能提升社区公信力,树立良好口碑。综上,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运行机制的成功经验实现了基层工作与居民自治的双向互动与不断融合,双方由机械化联合状态走向自治化融合状态,为今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解决社区公共治理问题提供了启示。
本文从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学领域嵌合理论的认识,弥补了社会学领域嵌合理论依然存在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从现实层面看,内嵌合概念指导下的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已经存在,且更符合当前时代希望达到的社区治理格局,说明基于内嵌合概念的社区治理模式有望形成未来社区治理的指导经验。
本文以案例入手,虽然成功探索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运行机制,但仍有其局限性。一方面,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是基于三大内嵌合作用下的运行方式,需要高度的自主融合—内融合。但就现实层面来看,小组成员容易强化其中一种身份,导致内嵌合发生分裂。原本想达到的内融合容易演变为一方引领;另一方面,由于各个社区情况各不相同,我们所探寻的内嵌合型 “枢纽化”小组运行机制无法保证契合所有社区的要求。因此不能只是范围化的复制,应根据社区情况的不同,合理借鉴机制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东泉,王瑛.单位“隐形在场”对社区集体行动的影响研究:以广州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21,18(04): 93-104+172.
[2] 胡重明.再组织化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以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3,10(01):63-70+140.
[3] 肖金明,杨伟伟.从“嵌入”走向“嵌合”:社会组织党建模式创新探析[J].中州学刊,2021(04):14-20.
[4] 田毅鹏,王丽丽.单位的“隐形在场”与基层社会治理:以“后单位社会”为背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2):87-92.
基金項目: 2023年度日照市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 《“枢纽化”提高城市社区治理效能的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069。
作者简介: 满一乐,女,汉族,云南曲靖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