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戏剧模式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3-11-02潘青青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运用策略语文教学

摘要“双减”背景下,如何打造“轻负高质”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自主快乐地享受学习成为教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语文与教育戏剧活动的融合,创设了“沉浸式”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游戏与活动体验充分激发低学段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将语文课堂传统的互动方式转化为好奇式倾听、角色式朗读、沉浸式思考、自主式表达、创作式写话、代入式表演等形式。融合语文知识与能力于戏剧活动中,强化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化与提升。教师通过肯定启发式评价、鼓励引导式评价、示范修正式评价、总结反思式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培养学生欣赏与赞美、反思与修正、总结与创新等能力,促进全面育人。

关键词教育戏剧模式;语文教学;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2.0039.03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推行,学生作业负担得以减轻的同时,中小学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主性和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现有小学语文课堂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沉默”,自主发言学生比较固定,课堂活动设置浮于表面等。而改善语文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真正内核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将“负担”变成“主动探索”,将“附加”变成“自主选择”,变压力为兴趣,变繁重任务为快乐活动,让学生自乐其中。那么如何有效激发这种内驱力以促使语文课堂“轻负高质”呢?教育戏剧模式的融入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沉浸式”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究提供了路径。

一、教育戏剧模式的内涵

教育戏剧是在教學活动中运用戏剧元素,将戏剧当作一种手段,通过即兴表演、想象、游戏、语言表达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1]教育戏剧强调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参与者人格的成长和有效的学习,拓展语言与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等[2]。

语文教育戏剧融合课程,指的是完全采用教育戏剧的教学模式,以戏剧游戏、戏剧步骤为学习支架和载体,融合进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快乐学习中来培养语文素养的教学新形式。教育戏剧模式变传统的讲授、问答模式为互动式情景体验模式,使学生基于体验及模仿感受文本内容,满足低段学生活跃的特性,激发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在过程中培养一定的能力,如专注度、想象力、创造力、思辨力等,而教育戏剧中的相关活动环节也将推进学生戏剧表演与鉴赏艺术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教育戏剧模式的意义

(一)提升求知内驱,打造“轻负高质”课堂

在教育戏剧模式框架下,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将会通过一个个戏剧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建设当中。有趣的戏剧游戏,生动的情景表演,将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沉浸式的活动体验将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解,深化他们的认知与思考。而戏剧环节的设置将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一系列梯度,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自信,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将原本存在一定压力的学习和作业,转化为主动探究的游戏、活动,将原本需要推动的听说读写行为,转化为好奇式倾听、角色式朗读、沉浸式思考、自主式表达、创作式写话、代入式表演等。由此学生享受语文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就会促进“轻负高质”课堂的构建。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挥语文育人功能

教育戏剧能不断引领每个人去发掘自己内部深藏的宝藏,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以实现自我。[3]在戏剧活动中,学生除了语文知识的习得之外,还将在一次次反复磨砺中提升听说读写演等能力,强化语言文字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度等。同一指令下的不同表情动作的创新,小组合作中不同意见的磨合,欣赏他人时的倾听与尊重,评价时的多维意见与自我反思……这些个人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了人的养成过程。

(三)发展教师多种能力,增长教师职业幸福

执教这样的语文课对教师而言是一种较大的考验。储备大量的戏剧游戏,巧妙融合语文素养,熟练驾驭把控教育戏剧课堂等,这些考验都推动着教师不断学习、思考、锻炼,多维度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与水平。在这样的互动之中,课堂将会有更多现场生成与惊喜。教学相长,这样活跃有趣的课堂将会为教师带来更多思维的启发与满满的幸福感。

三、教育戏剧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变课文元素为戏剧角色,融语文素养于戏剧游戏

在语文教育戏剧课开展之前,需要先提取课文中有关的主题元素,如主人公、一块石头、一阵风等,为它们创造角色身份,然后选择适合的戏剧游戏,将元素融入其中,作为课堂游戏。[4]比如,教师可以采用遥控器游戏(即在整个活动中,有走、停、变、定、解冻、快进、后退、慢动作等指令,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做出创意性的动作),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难度梯度的指令,配合上带有启发性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在戏剧活动中逐步培养相关能力。

以童话体裁《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遥控器游戏,当学生听到相应口令时,会根据口令变换动作和角色。这些“变”的角色大部分来自课文,即使是一块石头、一团火焰,有时也会成为“变”的对象。这样的口令步骤会反复几次,但是每个回合内容不同,难度递增,有时会加入“快进”“慢动作”“后退”等指令来增加趣味性。在学生初步掌握活动要领后,教师再根据课程内容、难度、情景等需要,加大游戏难度,如在屏幕上出示角色(小鸟、放风筝的男孩)局部部件,请学生根据细节推测角色,并根据情节推测角色心理,初步培养学生捕捉细节进行猜测的能力,为后面教学作铺垫。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和表演,充分利用同伴资源,启发学生看待问题更加多样化。最后,在前面所有基础上出示一根线,三人合作表演不同线的可能(头发、琴弦、跳绳……),启发创造性思维,为故事结尾的想象推理埋下伏笔。

运用教育戏剧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帮助学生融入课堂,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可以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人在自我摸索与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所感悟。课堂由此打破沉寂,有了更多声音。而戏剧环节内容的设置,自然是紧扣语文课程目标,融入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习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变叙述语言为故事情节,融文本思考于角色体验

不同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搭建教育戏剧框架需要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贯穿戏剧的元素。沉浸式的情景体验将会帮助学生更快体会故事情感基调,更深入感受人物心理,由此推动更深入的思考。在课堂中,学生的情景表演情况类型众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半生成型情景表演,沿用上面的遥控器游戏,前部分的环节步骤为学生个体的表演,越到后面教师的指令成分减少,学生的自主性变强,人物之间的联系变紧密,故事情节性变强。在学生合理的想象与投入的表演之中,个体的行为会变成群体的链接,逐渐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二类为传统型情景表演,即教师根据文本编造一个故事,运用夸张式的语言渲染氛围,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第三类为开放型情景表演,即学生自主根据要求创编故事,小组合作编排表演,学生的创作空间更大,对其要求也更高。

在执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说明性文章时,笔者运用了第一种方法,将“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等一系列“有……”句式的说明语,改成了八百多年前汴梁街市上一片繁华的场景演绎。通过情景体验,越来越热闹的街市将会带给他们更加直观震撼的感受,也让《清明上河图》这幅静态的画作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加了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探索兴趣,也将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变批评定性为赞美修正,融指导启发于细致评价

在语文教育戏剧课中,大部分的评价权利属于学生,教师将在学生评价后作为桥梁的角色对学生的语言进行适当完善并为学生带来新的启发。其中,师生合作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肯定启发式评价

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创意表达,特别是统一指令下的不同思考,然后在一声“定”后,选取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给他们单独展示的机会,再请学生点评他们的创意,肯定他们能力与创意的同时,启发其他学生的想象。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并锻炼自身思维创新的能力。

2.鼓励引导式评价

对于那些本身能力比较弱或怯于表达的学生,教师也会请他们展示,并且从细节处先肯定他们的优点,接着引导并鼓励他们二次展示,再请学生评价他们的进步之处,增强表演者的信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3.示范修正式评价

这一评价贯穿活动始终。例如,在小组合作表演环节,经过适当时间的排练之后,教师会先请其中一组进行示范表演,然后观众相继评价“他们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哪些部分还可以做得更好”等问题,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就小组合作的配合度,表演的表情、动作、站位、舞台空间分布等基本演出素养等进行评价指导,帮助学生全方面地认识舞台表演,提升综合能力。然后再次给予学生时间,根据上面意见反思自己小组的问题,取长补短进行修正,最后各小组轮流展示,肯定进步与创意。如在执教阅读课《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时,需要锻炼学生对故事结尾进行合理预测的能力,于是笔者利用录音方式,播放了两位学生的不同意见作为示范,请其他学生评价,学生在思辨的同时,对有理有据的预测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从而在修改自己的故事时更加得心应手。

4.总结反思式评价

在每个活动的最后,尤其是课堂最后,会帮助学生梳理所得,巩固所学知识,然后借助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比如,“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谁的表现让你印象最深刻?”“今天的你哪里有进步?哪里还需要进步?”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的过程也是共同成长的过程,这将会带给学生更多思考与营养。同时,也较真实地听到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学习成效与语文素养落实情况。

此外,不断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高阶思维不断养成的过程,有利于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运用教育戏剧模式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许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么多活动的语文课堂会不会看似热闹,实则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抓不住教学重点所在呢?”其实,戏剧元素的融入并不意味着语文变成一种戏耍的手段。语文自然应该具备最淳朴的语言文字之美,自然应当在精品细读中体会这国粹独有的智慧,但这与戏剧手段并不相悖,戏剧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建立在夯实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堂形式框架的改变,意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学生个体在过程中的输入与输出,深化文本意境的同理感受与深层表达,在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同时提升学生个体的综合能力。相信教育戏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带来新的惊喜!

(潘青青,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杭州310008)

参考文献:

[1]魏显勇.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童话故事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19):156.157.

[2]張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8:8.

[3]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9.

[4]张晓华.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2.7.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运用策略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漫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重要意义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