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影响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量化评估*
2023-11-02郑岚
郑 岚
一、 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此,“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毋庸置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际上,无论是提升教育质量,还是提高科技水平,抑或实现人才培养,本质上都是知识的学习、传播、扩散、积累和创新,其中,阅读无疑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这一意义,有研究指出,图书馆一直享有“知识喷泉”“信息枢纽”“知识集散地”等美誉[1][2],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背后显然蕴含了阅读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近年来,在数字技术进步条件下数字媒体等的快速发展,使得图书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其作为阅读“前沿阵地”的地位出现动摇[3]。然而,为了提升精神生活富裕程度乃至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增加包括图书馆建设在内的文化事业支出,成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图书馆年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支出从1979年的520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435038万元,41年间提高了约83倍,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率约为11.39%。毋庸置疑,伴随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图书馆资源的丰裕度也会不断提高。如果说在资源建设投入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图书馆“阅读前沿阵地”的地位发生了动摇,那么,这不仅意味着图书馆在丰富精神生活、服务读者阅读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弱化,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存在着资源利用不足,甚至可以说资源浪费的问题。如何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显然是摆在理论和实践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已有文献研究发现,影响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是众多的,既有硬件设施方面的,也有软件质量方面的;既有资源总量上的,也有资源结构上的,还有图书馆服务能力等方面的[4][5]。现有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无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但是综观现有文献不难发现,从阅读推广角度开展的直接研究还极为鲜见。从本质上看,提升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资源利用率的根本在于能够吸引更多读者,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频次。由于阅读推广具有“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不断产生冲击[6]以及人们阅读热情越发不足[7]的发展趋势下,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阅读推广能够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吗?本文力图借助计量分析对上述问题做初步探讨。
二、 研究设计
量化评估阅读推广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现实影响效应,关键在于科学的指标构建和计量模型设定。
(一) 被解释变量:图书馆资源利用率(U)
在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既定情况下,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本质上是既定资源的使用状况。比如,馆藏书目中有多少书被借阅,借阅的时间长度和借阅的循环周期是多少,等等,都是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体现。遗憾的是,诸如此类的统计数据并不直接存在,对于单个图书馆而言,这类统计数据可能是存在的,但是从公布的可获得数据角度看,确实是不存在的。况且,对于单个图书馆而言,在数字资源占比不断提升的条件下,“电子阅览室”占比的不断提升,使得诸如此类的数据难以统计。换言之,此类更为详尽的统计数据在单个图书馆层面亦难以获取,更不用说从区域层面乃至全国层面获得。但是,不管是借阅“纸质资源”还是徜徉于“电子阅览室”等,在不考虑具体区分“阅读”形式或者图书馆提供具体的阅读服务形式情形下,读者的流通量大体能够反映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情况。因为图书馆资源供给既定的条件下,总流通人次越多,说明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越高,同时图书馆利用资源服务于阅读需求的功能性越能得到体现。由于总流通人次与资源分布尤其是地区人口分布高度相关,因此,单纯采用总流通人次作为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测度变量,可能会形成误判。
正如已有研究指出,图书馆资源对读者是否构成吸引力,从而提升总流通人次,与包括资源建设在内的图书馆自身建设也有很大关系。已有研究指出,图书馆建设和资源分布在不同地区间有着巨大差异[8-9],图书馆资源分布差异会影响到对读者的“吸引力”。通常而言,图书馆资源越是丰富、图书馆各种软硬件设施越是优越,对读者的吸引力相对也就越强,从而总流通人次也就越高。这一点是容易理解的,体现了图书馆资源建设情况对流通人次可能产生的影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此时流通人次的提高实际上是以资源建设支出增加为前提条件的,仍然很难准确度量资源利用率。因此,在考虑流通人次的同时,如果我们将地区层面的人口总量也考虑进去,那么一定程度上便可以说明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在图书馆资源供给既定以及区域层面上人口规模既定的条件下,如果总流通人次越多,显然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表示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越低。为此,本文采用人均流通人次作为表征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测度变量,具体测度公式如式(1):
(1)
式(1)中的U即为地区层面的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TM表示地区层面的图书馆流通总人次,N表示当年地区层面的人口规模。上述测度公式的含义是明确的,即地区既定人口规模中“往返”图书馆的人次越多,地区层面的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也就越高。
(二) 解释变量:阅读推广(P)
实际上,与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相比,阅读推广的定量分析更为困难,这或许也是当前研究中鲜有从定量层面探讨和分析阅读推广的主要原因。综合来看,目前已有的大量分析和探讨仍然停留在定性层面。令人欣慰的是,伴随现代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往只能停留在定性层面的分析也实现了定量化分析,也就是说,从以往依赖于结构化数据不断向非结构化数据(比如基于文本量化分析)拓展的趋势,已经在诸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以往只能定性分析和讨论的舆情问题,在现代研究技术和方法下,定量分析已经成为主流趋势[10],诸如此类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相关领域采用得更为普遍,比如所谓政策文件效果的评估、对所谓地方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作用分析等[11]。为此,本文也借鉴量化的分析方法,以定量测度阅读推广。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构建关键词词典。本文在现有关于阅读推广经典文献[12][13]研究基础上,并结合阅读推广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标语”,人工筛选出“中国图书馆学会”于2016年至2022年期间,在其网站上发布或公布的与“阅读推广”相关的研讨会通知和政策文件等,作为提取“阅读推广”特征词的文本来源。运用Python将筛选出的各种文本合并后进行分词处理,在经过计算机停用词与无关词的多轮筛选后,最终选取128个特征词作为阅读推广的映射词汇。在此基础上,将128个阅读推广特征词与上述整理汇总的文本进行匹配并统计词频,并且剔除词频小于3的特征词后,将余下的阅读推广特征词与经典文献中的阅读推广关键词进行合并,且剔除重复特征词,最终得到本文所要使用的“阅读推广”关键词词典,其中包含了阅读推广各维度的诸如“读好书”“好读书”“学而思”等关键词共计96个。
第二步,提炼文本分析对象。借鉴现有有关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利用计算机网络爬虫,按照地区分类爬取了各省市层面上的图书馆网站发布的有关阅读推广的活动通知或新闻报道等,比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于2021年11月在其网站上报道的《国家图书馆举办国图公开课“千年回望王安石——纪念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百部经典》阅读推广特别活动,以及2021年11月报道的国图公开课“此心光明——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阅读推广特别活动举办等,作为省际层面上的文本分析对象(Texti)。
第三步,构建阅读推广(P)指标。将前述第一步介绍的方法所获取的关键词词典中的每一个关键词,与第二步介绍的方法所获取的文本分析对象(Texti)进行模糊匹配,并按照匹配的频数对各省市阅读推广的推广力度或者程度进行打分。具体来说,在前述构建的文本分析对象中,如果文本分析对象中,出现了与关键词词典中相应的关键词成功实现匹配一次,便记1分,得分越高,表示该地区图书馆推广阅读的力度越大。采用这一方法对阅读推广进行量化分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于,阅读推广的宣传频次越高、宣传力度越大、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越多、对阅读推广活动进行相关报道越多,那么阅读推广的效果也就会越好,从而更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吸引更多的读者去图书馆进行阅读。这也正是“阅读推广”的意义和初衷。
(三) 模型设定
虽然理论预期可以认为阅读推广有助于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但是二者之间相关性的具体函数形式并不清楚。因此,为验证阅读推广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考虑到参数估计中“先决假定”(即解释和被解释变量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先决假设)的局限性,以及非参数估计中存在“维度诅咒”等问题,本文拟采用半参数估计下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对二者关系进行计量检验。基于前文介绍的测度方法,首先要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变量(U)和阅读推广(P)这两个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借鉴Parteka[14]的研究,设定阅读推广(P)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变量(U)的GAM估计方程如下:
Uit=αi+g(Pit)+εit
(2)
其中,αi为表示区域差异的虚拟变量,εit为误差项,i为区域(省或者直辖市),t为时间。假定该模型随机部分(即反应变量)的核密度函数服从高斯核,即方程服从下式分布簇:
(3)
fx(xi,x0,h)表示xi在x0处的概率密度,其中,h为光滑参数,规定了xi在x0附近的邻域大小,即“带宽”,带宽越大,核密度估计越光滑。
(四) 数据来源及说明
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统计数据,主要涉及样本区间内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以及同期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在地区的选择上,考虑到数据可获性以及一致性等,本文的区域选择主要是指大陆地区的各省(直辖市),不包括台湾地区(中国)、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其中,区域层面上的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来自历年《中国图书馆年鉴》,同期各省(直辖市)的人口规模数据来自各省(直辖市)的历年统计年鉴。阅读推广数据的获得,即为前文介绍的采用网络爬虫的文本分析测算所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上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年度一致性,本文最终选择的样本期间为2016年至2020年。
三、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为初步探究阅读推广力度的提升是否促进了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本文利用R软件首先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线性拟合,所得线性拟合结果具体如图1所示。
基于图1的拟合趋势表明,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与阅读推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或者说,阅读推广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阅读推广的力度越大,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反是。总之,基于图1的线性拟合结果初步验证前文的理论预期和判断。为了进一步证实二者之间存在的上述正相关关系,或者说阅读推广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前述设定的GAM估计方程进行回归,相关回归采用约束性最大似然法(REML)进行非参数平滑,回归带宽设定为最优带宽,核参数设定为高斯核函数。所得2016—2020年省际层面的推广阅读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回归图如图2所示。
图2 阅读推广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高斯核回归图注:结果基于R软件GAM命令绘制,横坐标为推广阅读指数,纵坐标为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指数。
图2主要反映了阅读推广(P)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U)的作用趋势,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理论预期和判断。具体而言,对于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而言,伴随推广阅读力度的不断提升,即阅读推广的宣传频次越高、宣传力度越大、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越多、对阅读推广活动进行相关报道越多等,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即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确实有利于促进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此外,变量之间通常具有影响的滞后性,也就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化,可能在同期,也有可能在后期,或者影响存在持续性,即在同期和后期会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揭示阅读推广与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之间是否存在上述动态关系,即阅读推广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究竟是仅仅发生在同期,还是仅仅具有影响的滞后作用,抑或从同期开始能够产生持续的正向作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实证检验。为此,本文采用计算交叉相关系数来进一步明晰二者之间可能具有的动态关系。
样本期内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U)和阅读推广(P)的交叉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4)
其中l表示滞后期数,当取0值时表示同期相关,取正值表示滞后相关。cUP(l)表示变量U和P的协方差,sU和sP分别表示变量U和P在样本期间内的标准差。sU和sP的计算公式为:
(5)
(6)
(7)
按照上述方法,本文计算了2016—2020年资源利用效率和阅读推广的交叉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利用效率和阅读推广的交叉相关系数(2016—2020)
基于表1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阅读推广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当期,还表现在后期,即在同期和滞后期均有显著影响。换言之,当期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不仅在同期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之后的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也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地,比较当前和各滞后期的影响效果,不难发现,阅读推广活动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虽然在当期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其现实影响效应在滞后一期表现得最强,因为从相关系数的测算值看,当前相关系数的测算值为0.6037,而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的测算值为0.6953,即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的测算值比当前相关系数的测算值高出0.0916,说明当年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对下一年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最明显。即便是在滞后的第二年,其产生的促进效果仍然强于当期作用。只不过从滞后的第三年开始,其促进效应开始逐步减弱。总之,表1测算的结果解释了阅读推广活动与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之间具有的动态关系,即阅读推广对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显著的持续性影响。
四、 简要结论及启示
如果把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支出看作是供给,把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看作是需求的话,那么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匹配,无疑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表现。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阅读在提升全民素质中的作用,从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基础。这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精神,即贯彻落实“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实践要求。反观近年来的一些发展趋势却不难发现,一方面,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后,党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对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程度,尤其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越来越重视,从而在包括图书馆建设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加;但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冲击和人们阅读热情和兴趣减弱的条件下,图书馆作为“阅读前沿阵地”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重要平台的作用似乎在降低。这会导致图书馆资源建设出现“供需失衡”,不仅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出现资源闲置乃至浪费。影响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众多,本文聚焦于“阅读推广”的特定视角,采用最新的文本分析方法,在对“阅读推广”进行量化测度的基础上,计量检验了阅读推广对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现实影响效应。计量检验结果表明,阅读推广与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加大阅读推广力度,有助于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并且,从二者的动态关系角度看,加大阅读推广力度,对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不仅会在当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产生持续性影响,尤其是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影响效果,比当前影响效果还要明显,滞后两期之后的影响效果开始逐步减弱。
本研究不仅从阅读推广角度对影响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提供了新认识,揭示了阅读推广在促进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依托加大阅读推广力度以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也有重要政策含义。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及更宽泛的角度看,尤其是基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不仅体现在于经济层面,同样也体现在于“阅读”等文化层面。当前,已有大量文献从现代化建设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高度,对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15][16],如果说这些有益探索主要聚焦于图书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话,那么基于供给和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现实需要,或者说进一步提升图书馆资源有效利用、强化图书馆在服务现代化建设及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还需要发挥“注重需求侧管理”的协同作用,而加大阅读推广力度、丰富多样化阅读推广形式等,则正是“需求侧管理”的重要表现和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不仅亟待解决当前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与时俱进地根据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研究和探索阅读推广的策略、形式和实现路径等,在高质量的阅读推广中,激发阅读热情、提升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这无疑是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虽然从量化角度探讨了“阅读推广”在提升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中的可能作用,但这一初步探讨还未对不同阅读推广质量、形式、性质等进行细分,从而在更加细致的层面未进一步深化研究其可能产生的“异质性”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构成了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