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性课外作业设计
2023-11-01钱敏芳
钱敏芳
一、设计分层性数学课外作业的意义
数学课外作业是教师设计的、由学生在家里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教学中,都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作业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基于以上情况,又结合“双减”新政策,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本文选择以学生课外作业为突破口,对小学数学作业的形式进行改革,探索出了一套既科学又高效,同时让学习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外作业新类型及操作模式。
二、分层性作业的定义与操作模式
(一)分层性作业的定义
分层性作业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出不同难度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而学生能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的一种作业类型。
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薄弱的可选A。
(二)设计分层性作业的操作模式
(三)案例分析
1.计算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在计算教学中,要求A层学生掌握计算顺序,熟练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计算定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B层学生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提高計算能力;C层学生计算A层作业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自助餐”,改变了以往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星星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乘法口诀。
4×7=( ) 7×6=( )
口诀:( ) 口诀:( )
5×7=( ) 7×3=( )
口诀:( ) 口诀:( )
B.月亮餐:填上合适的数。
( )×7=42 7×( )=35
( )×4=28 7×( )=49
C.太阳餐:想一想,能填几?
7×5+7=7×( ) 7×8+7=7×( )
7×7-7=7×( ) 7×5-7=7×( )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教师对作业进行这样的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等生和后进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2.几何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在几何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物体的几何特征、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通过不同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要求A层学生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根据不同条件求圆柱的体积、表面积或圆柱体的重量;B层学生除熟练地掌握常规练习题外,还要有选择地解答类似于“一个装满粮食的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底面直径10米,高是6米,已运走百分之60,剩下的用每次能装7.85立方米粮食的汽车运输,需要多少次运完”等圆柱与比例分配、圆柱与分数进行综合的实际问题;C层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常规练习题,但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上述综合性题目,让这类学生既提升了知识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教学中的作业分层
在统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学习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要给A层学生设计一些已绘制了统计图的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成另一部分;B层学生先要做部分A层作业,然后再根据提供的原始数据,自主绘制条形统计图;C层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A、B层作业,同时要求他们调查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或生活问题,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先制成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也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作业分层
在学习“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差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要想提高全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A层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图形分析题意,并把线段图画在作业本上,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综合解答;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题目,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C层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解答开放性题目时,提倡解法创新,做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