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
2023-11-01梁冬梅
梁冬梅
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奠定其核心素养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强、涉及范围广的特征,可帮助小学生培养其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而且能够促使其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其民族自信的培育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目前小学科学的教学情况,并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之后探讨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 传统文化 融合 教学现状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60
科技、经济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小学教育,落实学生核心素质的培育。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科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小学科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引导者,应积极寻找科学与传统文化间存在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传统文化知识,并以此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保持充足的学习热情。同时,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能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简化、具体化,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其直观学习科学知识,对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科学教学质量的优化提供助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课时时间设置不足
相较于语文、数学等主科,科学课时普遍较少,多数学校只在每周设置2~3节课,课堂时间只有40~45分钟,教学时间十分紧迫,导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讲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信息,往往难以帮助学生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探索与拓展。同时,小学生受年龄因素限制,较易遗忘新知识,加上课时设置不足,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帮助其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小学科学具有一定逻辑性,需要学生进行思考,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不足,对于教材中的许多科学问题,其通常难以理解,加上教师未能及时对学生提供启发、指导,学生容易出现畏难心理,而且,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未能明确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较沉闷,对其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
3.注重理论轻视实践
从目前小学科学教学情况来看,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授课模式,注重讲解科学理论知识,往往忽视了实践训练对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甚至未能明确科学教学对小学生身心成长发育的积极意义,教学活动开展存在不严格、不规范情况,未能落实科学教材的各项实践要求,整体教学质量不高。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意义
1.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小学生自主践行传统美德,对其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有积极意义,因为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道理,可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行为,从而令其自觉遵守相应道德规范,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特殊的魅力,在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魅力,从而让其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积累与科学知识有关的传统文化,加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科学教学的育人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三、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可行性策略
1.融入传统文化,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其学习的直接动力,小学科学教材中含有较多新奇的内容,教师应加以利用,合理设计,将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传统文化的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认知的优化与完善有重要意义,而且,传统文化能为学生提供科学知识学习的新切入点,可实现对科学知识、传统文化的双向理解与吸收,对其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多种多样的动物》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需要利用多媒体播放兔子、猪、老虎、狮子、鸭、鸡、蛇、熊、鹅等动物的图片,以明确其毛皮的颜色、躯体的大小、外形等。教师向学生展示鹅的图片时,可插入骆宾王的诗作《咏鹅》,让学生进行赏析,感受诗句中描写鹅形态、动作、外貌的句子,从而加深对鹅的理解。同时,在展示老虎的图片时,应引入《水浒传》中描写老虎的句子:俗话说,云从龙、风从虎,那山冈里就蹿出一只吊睛白额来,那大虫一声狂吼,震得那山冈也动。教师对句子进行简单解释,让学生感受老虎行走的姿态、特殊的外貌。经过上述引导,小学生均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至课堂学习中,并且,利用以动物为主题的古诗和故事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2.巧用传统文化,概括科學规律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有着较高的教育辅助价值,能够为科学教学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助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巧用传统文化,对科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规律进行概括,帮助学生透过传统文化理解科学规律,让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相互辅助、共同发展,并且,传统文化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学习体验的优化有积极意义。
比如,《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需要学生理解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对此,教师可以引入下列古诗词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教师对诗句进行逐一讲解,第一句讲的是:谁家的玉笛暗暗发出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的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第二句是指:春天的夜晚一直睡到天亮,醒来时听到窗外一片鸟鸣声。第三句的句意为:在山里行走看不见人,但是却能够听见人说话的声音。三句均与声音有关,讲述的是声音的传播,教师引入诗句后能帮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理解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让其明确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且能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特性,实现对科学规律的良好概括。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采用上述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透过传统文化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科学规律的认识。
3.利用传统文化,感悟科学知识
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一定联系,对此,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在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引入古人在科学领域中的成就,让其感悟科学知识及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帮助小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对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科学核心素养的逐渐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小灯泡》的学习中,教师讲述电与日常生活、学习的关系,介绍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可进行拓展学习,并提出问题:“电与电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四大发明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呢?”问题的提出可调动学生思考,这时,教师可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其中造纸术的发明为书写提供了便利,让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交流传播,指南针有助于指引方向,能够为出行提供便利,火药的发明则能加强武器的杀伤力,印刷术的发明可减少人力的使用,有助于文化的沟通、交流。经过上述讲解,学生能理解一项发明、创造对学生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对“电和我们的生活”课时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深入感悟科学知识,并激发其实践、创造的动力。同时,“四大发明”相关知识的融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其积极投身到科学学习中,对后续课时学习的顺利开展有重要意义。此外,我国的“四大发明”在当时领先于世界,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提高其民族荣誉感和文化自信心。
4.应用传统文化,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文化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可增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吸收、理解,并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增强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控,做好传统文化的收集与积累,按照实际教学内容明确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让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融入的传统文化需要与课程存在相关性,不能盲目融入传统文化,否则将难以发挥传统文化对科学教学的辅助效果。
例如,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特点,需要在课堂中引入《凿壁偷光》的故事,该故事出自《西京杂记》,讲述的是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匡衡的少年,十分热爱学习,因为家里穷困不能上学堂,所以经常向大户人家借书看,但是由于晚上家里没钱买油灯,不能看书,读一本书需要耗费较长时间。直到有一天,匡衡发现邻居家的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将家里的墙壁凿破,让邻居家的光线投射出来,借助光线开始看书。通过上述故事,学生能理解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且,墙面凹凸不平,为光线的散射提供了依据,让匡衡得以借助微弱的光线读书。同时,教师在讲述“光是怎样传播的”相关知识点后,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凿壁偷光》背后蕴含的道理,告知学生不论学习环境如何艰苦,都应该保持毅力、刻苦学习。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渗透科学知识,指引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而且可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对课堂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5.运用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理解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物理、生物、化学等众多学科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有限,学习期间容易出现难以理解知识内容的情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传统文化具有特殊魅力,能引发学生共鸣,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让其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对学习兴趣的激发有重要意义。同时,相较于纯理性的科学知识,传统文化更为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将其融入科学教学中可实现学习难度的降低,并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食物链的定义、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并让其掌握食物链的简单画法。为了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内在含义,教师需要导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该成语有关的动画视频,视频所展示的是:大树上有一只正在无忧无虑唱歌的蝉,蝉完全不知道其身后有一只螳螂正在慢慢靠近,抬起镰刀准备将其捕获,同时,螳螂的背后还有一只黄雀,伸长脖子正准备抓捕螳螂。学生观看视频后,能直观、深入理解食物链的含义,之后教师进行讲解,告知学生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这正是大自然中食物链的简单反映。同时,教师应让学生画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存在的食物链关系,让其掌握食物链的简单画法。此外,教师可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让学生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目的。
6.善用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教材中内容众多,除理论知识学习外,需要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中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心理,对于新奇、未知的事物通常充满热情,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善用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科学知识。
例如,在《植物的生长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可导入谚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了个白胖子。”告知学生“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代花生的果皮、种皮和胚,是花生由外至内的结构概述,同时,教师可播放花生生长的短片,让学生明确花生既是果实又是种子。之后,教师可询问:“同学们想亲自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吗?”学生均踊跃发言,对于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带有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发放颗粒饱满的花生粒,每名学生3~4粒,让其将花生粒放于清水中浸泡12小时,期间换水2~3次。最后,用一个能够沥水的篮子将花生装入篮中,覆盖湿毛巾或湿纸巾,保持潮湿环境,并坚持1周,花生就能发芽,花生发芽后可将其移入土壤中,继续观察其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均能开展实践,有助于充分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对其科学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教学中融入的传统文化可引发其深思,为课堂内容的导入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相融合属于近年教学领域的新兴课题,需要教师不断加强探索,提高科学教学的趣味性、人文性,帮助小学生在积累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感悟。同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硬性融合,需要有效把控二者的内在联系,让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鹏丽《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1期。
[2] 雷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中华活页文选(传統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3] 李晓东《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的策略探析》,《学周刊》2022年第28期。
[4] 邱舒《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中华传奇》2020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