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传统文化,深耕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

2023-11-01杨铮

关键词:劳动传统文化

杨铮

摘 要:近几年,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今的中小学生不仅要知识丰富,还要会劳动,要成为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而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劳动教育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因此,本文依托传统文化,以深耕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为关键点展开相关探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劳动教育 学生成长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5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它不仅内涵深远而且内容也丰富多样,因此,将其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不仅可以让劳动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也能让劳动教育可以呈现出更多的魅力,在新时代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所在,既尊重和赞扬劳动人民,也让自己形成正确的品格素养,从而热爱劳动,养成好的劳动观念和习惯。

一、劳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劳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内容,劳动教育既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需求,也是他们未来生活的基础能力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曾在有关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中专门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青少年进行劳动实践,让他们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自身的劳动能力,这份文件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说明了劳动技能和实践教育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各中小学校展开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更好地培养主体意識,让其提升各项能力,让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得到贯彻落实,让学生整体素质可以得到不断提高。

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使他们能认识到劳动的伟大意义和价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有着诸多对劳动的赞扬,有着劳动最光荣的价值体现,因此,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明白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意义,让他们懂得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样重要。

第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中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懒惰、奢侈浪费、不劳而获等恶习是都是可耻的,因此,劳动教育要能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劳动为荣、懒惰为耻的思想认识,防止他们沾染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恶习。

第三,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内容,通过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勤奋学习,要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和今后的人生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针对劳动教育的形式,相关的劳动教育意见中给出了校内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这三种形式,在校内劳动中,学校要能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情况展开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让学生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社会劳动教育是指社会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利用好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完善的保障,学校要通过社会这个大集体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社会、接触社会,让他们通过社会劳动对劳动的内涵和意义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很好地达成劳动教育的相关目标。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劳动的乐趣,自觉进行劳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家庭中的“小事”教育,让其可以产生“大智慧”,让学生可以通过家庭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来更好地明白自己的责任,让其主动承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二、依托传统文化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融合传统文化可以让劳动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

其一,传统文化可以让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具传统性。劳动教育是基于长久以来劳动的重要性和对劳动价值的体会而展开的一项教育,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体验来了解劳动价值。其二,传统文化可以让劳动教育更有文化性。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教育,它更是对学生素养文化的一种教育,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质涵养,形成好的品德习惯,进而成为一名有文化、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其三,传统文化可以让劳动教育更有趣味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为喜爱有趣的事物,因此,根据这一特征开展教学就必须要具备趣味性,要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来让劳动教育更为形式多样,可以让教学更趣。其四,传统文化可以让劳动教育更具生活性和可行性。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参与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认识劳动的价值。传统文化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总结,因此,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劳动教育更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可以以自己的生活认知为基础进行相关学习,使相关教学的实用性更强,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养成习惯,并且,相关教学的生活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可行性的提升,可以让教学更易于开展,让教学的效果更佳。

2.融合传统文化可以让劳动教育的作用更为凸显

现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庭中备受宠爱,这些学生不仅不会进行家庭劳动,甚至穿衣、吃饭等,也需要家长来帮其完成,这样不仅造成学生自主能力、动手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丧失,也无法让其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影响他们价值观、道德观等品德素养的正确树立,因此,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用自己的劳动实现需求的满足,感受自身劳动的价值,树立热爱劳动的价值观,真正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不好的思想观念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如拜金主义、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等,这些不好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着学生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融合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劳动的光荣意义,可以让他们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进行更深刻的理解,让他们以更为正确的思想认识来建设自己国家。

3.融合传统文化可以让劳动教育的固有认知得到改变

过去人们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动手能力的教育,让学生能动手劳动就是教学的目的,但是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能动手劳动,更是要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要能正确认识劳动,通过劳动认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因此,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动手能力教育,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自主能力、文化素养、品德习惯等多方面的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中可以让这种固有认知发生改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让家长、教师、学生等人不再将劳动教育和简单的动手能力教育画等号,让更多人重视起劳动教育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进而形成家校合力,推动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保证劳动教育的落实,让劳动教育可以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

三、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具体策略

1.利用传统诗词展开劳动教育

我国的传统诗词中蕴含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较常学习到相关的诗词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利用传统诗词开展相关的劳动教学,以便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通过这种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展开相关的学习,让其对劳动产生更为文化性理解的同时,也能对劳动产生更多的认识。

例如,在进行农耕方面的劳动实践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将《悯农二首·其二》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切入点开展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劳动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将这首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说明诗的意思,之后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使学生更为立体和生活化地理解该首诗,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田地中开展种小麦、除草、浇水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对诗文进行体验,明白诗文的意义和劳动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爱惜食物,不浪费粮食。在学生完成相关农耕劳动的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再带领学生到劳动的田地中查看其劳动成果,让学生根据劳动成果来反思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心态,让他们明白劳动也是有要求的,要认真负责,这样才能种好小麦,才能在后期收获小麦,才能让小麦成为“盘中餐”。劳动教育不是短期教育,更不是形式主义教育,而是长期且具备实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能让学生看到劳动结果,要让学生能通过劳动结果来对自己的劳动进行多方面认识和反思,形成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进而促进其思想品德不断提高。

2.利用传统节日展开劳动教育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中借助传统节日来融合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展开助老活动,可以到养老院等场所让学生为老人铺床叠被、扫地擦桌。学生通过这些简单的劳动能够明白助人为乐的意义,让其可以在今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清扫和墓碑擦拭等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中华儿女所肩负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清扫学校旁的街道,让他们可以展开各项劳动,使其通过劳动来让街道更为整洁干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结果认识到环卫工人等劳动人民的价值,让其可以对不随地乱扔垃圾等行为习惯产生更深的理解,进而在今后爱护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材料组织学生包粽子,可以让学生先展开对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的讨论,让学生能更好地对端午节进行深入了解,之后可以让他们开展包粽子活动,既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也让他们通过包粽子这项活动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师通过传统节日展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可以增加教育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传统节日的气氛中对劳动和传统文化产生更为多方面的认识理解,使其能形成好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行为,有效达成劳动教育的相关目标。

3.利用传统绘画展开劳动教育

绘画作品可以对人产生直接影响,展开更有深度的思考。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劳动绘画作品来展开劳动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之“美”,更好地理解“劳动最美丽”的真正意义。

如在劳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赵佶的《摹张萱捣练图》,让学生对画作上的人物劳动动作进行模仿表演,并且猜一猜这些劳动动作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对日常生活常识和日常劳动有更多的了解,也让其对古代的一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父母在家庭中是如何洗衣服、缝衣服的,让其对家庭中的劳动进行细致观察,展开亲手实践,并且说明这些劳动的要求或者诀窍。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父母一天中的劳动事项,将其记录下来,让学生针对这些记录展开有关家庭劳动的讨论,说出家庭中的劳动有哪些,让学生自己制定相应的计划表展开劳动,如吃完饭擦桌子、扫地、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等,教师可以定期针对学生的劳动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能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家庭劳动,承担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现今,很多孩子做不好家庭劳动的原因除了有家长的溺爱之外,另一方面原因就是认识不足,在孩子的观念中,衣服脏了给妈妈就会变得干净,自己的书桌乱了回到家书桌就会变得整洁,他们没有对父母的付出有过多的思考,因此让其对父母一天的家庭劳动进行细致观察,会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家庭的付出,让其可以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

4.利用优秀民族精神展开劳动教育

我国的优秀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优秀民族精神来展开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可以更显魅力,也让学生更好地对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进行学习。

例如,在进行烹饪技能的劳动实践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勇敢前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等优秀的革命精神来让学生不放弃、不气馁。教师在教学前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革命影视资料,让学生充满斗志,可以在展开烹饪技能学习前为自己打气助威,积蓄面对困难和问题的勇气,进而在学习烹饪技能的过程中可以克服困难,提升劳动能力。此外,在剪纸、刺绣等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中国古代故事或者我国科学家的各种事迹来让学生能够踏实稳健、耐心十足地进行相关技能学习,例如,可以介绍孔子学琴的古代故事,让学生从基础技能学习开始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可以介绍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学生能认真学习。教师通过展示这些民族精神,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可以让他们克服劳动过程中的困难,让其可以认识到劳动对国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明白每一个劳动者的伟大。此外,通过这样的劳动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也能踏实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其可以养成良好的勞动习惯和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一步构建文明社会,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够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吕学峰《让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华夏教师》2021年第22期。

[2] 李雯《以志愿者活动为依托加强中职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文渊(中学版)》2019年第1期。

[3] 张琼芳、肖美金、周黎《涵育家国情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赋能》,《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年第12期。

[4] 马修书、姜威位《让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教育家》2022年第33期。

猜你喜欢

劳动传统文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热爱劳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