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传统,美美与共

2023-11-01高明之

关键词:美术学科融合

高明之

摘 要:随着我国的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美术在各个学科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初中美术教学也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延伸,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不断挖掘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和艺术思维,不仅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教学之中,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学科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出多元特色课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 传统文化 学科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46

美术属于一门艺术类学科,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美术学科的内容涵盖面较为广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从综合角度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创设,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把相关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同时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一层层代入,让学生们能够深刻感受到美术的无限魅力。通过学科融合、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对美术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体会,逐渐形成文化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感受艺术情怀,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学科融合的基本概念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科都是孤立的,各个学科单独讲授,只局限于该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今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学科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大风向标,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为学生们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知识。所谓学科融合,并不是单纯地将各個学科聚拢在一起开展教学,更不是几门学科的内容都在课堂中出现,而是要从本质上进行学科融合,充分发挥出各个学科的本质特色和真正价值,将各个学科中的知识进行整合、梳理,寻找到学科之间、知识之间的交叉点、衔接点,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将内容呈现在课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期间做好学科之间的搭建工作,每个学科要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知识有效衔接起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要创新学科融合的方式,建立知识交叉、学科交叉,使美术课堂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们获得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和沉淀,成为中华民族之魂,象征着民族精神。我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新时期的我们来说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在教育工作当中有必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提升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学科素养,促进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要穿插传统文化内容,这样的双向发展使得美术课堂更加丰富、多样、有趣、开放。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贯穿于课堂始终,给学生们带来焕然一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美术知识,脱离以往枯燥、呆板的学习过程,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传统走向现代,让学生们自觉沉浸在美术课堂的传统文化情境之中,感受传统艺术带来的独特魅力。

1.开阔视野,提升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霜洗礼,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其中包含大量的美术文化、美术知识,将这些传统美术文化引入课堂,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和学习经验,在课堂上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观念,更喜爱西方的美术作品,反而对中国的美工艺术“置之度外”,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正因如此,作为美术教师,应当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各个学科都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带领学生走进截然不同的美术世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弘扬光大。

2.以美润心,提升审美能力

说到审美观念,每一个学科中都蕴藏着独特的审美特色,需要学生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断挖掘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具有极大程度的帮助。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每个学科中蕴藏的内涵,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学习美、认识美、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汲取知识精华,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审美观念,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初中阶段美术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多样,如绘画、雕塑、书法、剪纸等,这些美术知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通过知识的延伸能够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拓宽学生的美术视角,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在初中阶段,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丰富全面,从青花瓷、风筝、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中,能够了解我国的民间风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对雕塑的学习,还能够深刻体会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从这些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气韵生动的设计理念;从喜庆吉祥的年画、中国画等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不同时代不同的审美风格,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相关技能,真正发挥美术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思想品质,真正做到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四、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策略

1.美术与语文融合

美术与语文的融合非常贴切,这两个学科分别是通过绘画与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美术是一种视觉效果的享受,能够传递情感,通过绘画揣摩思想、领悟意境;而语文则是通过文字来进行表达,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性情,虽然采用不同的方式,各有各的特色,但都是为了有效表达,能够让观看者受启发,达到精神上的共鸣。无论翻阅古籍、参观展览,还是博览群书,会发现有画的地方就会有字,有字的地方就会有画。中国的国画源远流长,一诗一画深表意境,诗画结合锦上添花,在笔墨中挥洒着情感、思想、豪情壮志,通过视觉+语言的艺术特色,两者的紧密结合能够呈现出精致的作品。正所谓“画中情,诗中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将美术与语文两个学科融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用诗来点缀,能够凸显画的主题,让画面显得更加灵动、立体,对画是一种延展和升华。

例如,在学习《水墨交融写青山》这节课时,主要通过山川景色为主体的绘画,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独特的感受,欣赏中国山水不同的画风,并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中国山水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结合山水画为画作配上合适的诗词,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自己多年的知识储备,在画上题诗一首,使整幅作品更加饱满,更有张力。同时,教师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要弘扬传统文化,安排学生画一幅山水画,并正确运用笔法、画法,在自己的作品上题诗一首,可以引荐、可以自创,将诗画结合感受人文艺术的别样风采,领略诗情画意间的细腻。

又如,在欣赏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这一作品时,从作品的名称就能够看出,这幅画是根据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来进行创作的,能够充分体现出诗画结合的奇效。在这幅作品中,作者用“计白当黑”的绘画技法,虚实结合,创造出别有韵味的意境之美。

从教材中我们会发现,这一单元的山水画中,基本上在画中都会配有相应的诗词,诗词与画面交融、相互辉映,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课上,有的学生在欣赏这种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时,难以体会和理解,这就需要美术教师积极引导和启发,带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之中,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诗情画意、唯美生动的课堂,不仅让学生们走进情境之中,感受画中情、诗中意的内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提升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2.美术与音乐融合

音乐与美术都属于艺术类学科,不同之处在于美术属于视觉艺术,主要通过绘画来表达思想、情感;而音乐属于听觉艺术,通过声音、旋律、节奏来表达思想情感,富有较强的感染力。音乐与美术两者之间有着共通性,都属于感性表现形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音画结合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升华,把思想情感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加入音乐元素,在两种艺术的感染下,让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真、善、美的人生真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长更多的见识和眼界,这种听觉+视觉的艺术感受让音乐课堂尽显光彩。尤其是在开展美术欣赏课时,有些学生缺乏一定的鉴赏能力,对美术的理解模糊不清,但是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较为浓厚,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来带动美术的意境美,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要对学生们的兴趣特点、实际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有充分了解,能够把控学生的学习动向,探索出一定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将音画结合起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园林探幽》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走进中国的古典园林,让学生们共同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苏州园林虽然小,但能够彰显出独特的艺术手法,令人回味无穷。如果单纯地观赏会显得有些单调,那么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相应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们感受一下苏州小调、苏州评弹,如:《苏州好风光》《茉莉花》等曲目。美术与音乐的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感染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拥有愉悦的身心,感受快乐的学习氛围,集中注意力,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通过浏览各个园林,观察园林的设计、构造、工艺,为学生们讲述文化背景,让学生们的思想认知水平得到提升,给学生提供创作思维和创作灵感,对艺术作品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引入音乐来丰富教学,展现出音美融合的意境美、感知美,取得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

3.美术与历史融合

美术与文学、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可曾想美术与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密联系,仿佛能够通过美术作品穿越到每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之中,带领人们情不自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画卷中寻找历史线索,感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人物,感受不同时代画家的手法、不同背景、不同题材、不同的文化特征等。从美术作品中丰富视野和艺术情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认知、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由此可见,美术与历史的亲密度非常高,两者的融合会为课堂带来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将两者融合,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为学生们讲授历史故事、文化背景、习俗、习惯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历史重新呈现,挖掘作品背后的真相。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索,加强对美术作品的体会和理解,通过对美术知识的渗透,能够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感受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对人文精神的领悟。

例如,在学习《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共同欣赏中国画《历代帝王图》,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可以运用3D技术将这幅画恢复全貌。这幅画卷是由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其中包括了从汉代到隋代的13位帝王的肖像,通过生动、细致的手法绘制出每位帝王的神韵、面向、性格等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一步引导和启发,以史家之眼穿透历史的迷雾,研究他们的是非功过以及历朝历代的治乱兴亡,再现波澜壮阔的精彩历史,呈现真实、立体的华夏帝王。在欣赏作品时学生会产生更多的想法和感悟,对美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够表达出自身的体验,对作品的形式、内涵有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能够深深地领悟到艺术的魅力和辉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学科素养。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美术教学与多学科融合渗透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师通过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对各个学科进行充分了解,将知识有效衔接,能够把传统文化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让学生能够增长更多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获得发现美、捍卫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審美能力,有效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皓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神州》2020年第2期。

[2] 王岩《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融合分析》,《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美术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