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3-11-01崔艳华
摘 要: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对于过去中国社会的发展还是当代中国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教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科虽然是一门自然学科,其学科知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所契合的地方。基于此,要想使学生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上获得全面发展,必须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促进学生在学习自然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于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出发,分析当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其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于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初中生物 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44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以人为本”,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是我国教育领域改革所应遵循的基本要义。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开展该学科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万千变化,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存续和发展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万事万物在自然界中的真谛。同时,生物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界各种生物生存发展的普遍哲理,也同样具备深刻的思想性,能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该学科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将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作为生物课堂上优秀的文化资源加以使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搭建起完善和谐的平台。
一、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其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载体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我国古代的文言文、古诗、词语、乐曲、诗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为广大中华儿女所熟知。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对于教学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上,主要表现为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诗赋、民族戏剧以及对民族音乐的观看和学习等方式,不断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此同时,这种渗透式教学能够有利于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进而激起学生探究生物学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兴趣。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是在历史长河的洗涤后,被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乏有许多的寓言故事以及有趣的现象和问题,将这些有趣的事物通过生物学课堂进行渗透,能够使学生们体会到生物学中所蕴含的大自然的奥秘,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本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生物学课堂这一良好的平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这种渗透能够使得学生树立起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态度,帮助学生在生物學的课堂上加深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
二、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遇到的问题
1.生物教学的方法单一,难以为传统文化提供有效的平台支撑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教育领域重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生物学科能够建立连接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科的过程中,也能够树立起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的兴趣。然而,在当前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对课本知识的讲授,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单纯的课本知识讲授并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发挥出其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正因为如此,使得生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并未能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使得学生对于自然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受到影响。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而使得传统文化渗透缺少了有效的生物课堂的平台支撑。
2.生物教师未能采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生物教学要能够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衔接,就必然要求生物教师要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挖掘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但显然,在当前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教师并未能充分做到这一点。目前,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率较差,达不到课堂教学与预设的教学目标完美契合的效果。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没有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有效的渠道,也未能实际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处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传统文化渗透问题,导致当前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佳的结果出现。
例如,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渗透传统文化的模式较为单一,其仅仅通过对于课本知识进行讲授,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讲解,使得生物课堂很难发挥出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此外,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该学科的逻辑性和实践性较强,而在当前的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充分发挥该学科教学实践性的特点,未能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和理解自然界的奥秘,基于此,生物教师要牢牢抓住生物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具体的活动中深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改变当下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方式方法固化的现状。
3.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生物课堂渗透传统文化
除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之外,影响在生物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另一关键要素是当前的生物教学存在观念落后的现象。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度明显不足,这种现象使得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整体呈现出教学观念落后的态势,造成了初中生物教学对于传统文化渗透重视度不足的结果。出现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教育模式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最为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成绩,这使得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对学生生物知识掌握程度的关注,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三、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1.创设教学情境,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而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所创作出来的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应该得到重视。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用古典诗词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生物学中物质循环的哲理。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引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学生在脑海中刻画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美景,理解该诗所蕴含的自然界物质循环的道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同人类的生老病死一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在教师对于物质循环这一节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运用我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所留下来的诗词文化进行教学,将我国传统诗词歌赋与生物学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教师可以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让学生在感受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一四季交替所出现的自然现象的同时,体会落叶归根,最终奉献自己,肥沃土壤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传达出的“奉献”精神,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以此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教学融入。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影像以及动画的展示,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自然哲理,从而将我国的优秀古典诗词和生物学课堂进行有效衔接,让学生在学习诗词歌赋的过程中,创设出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丰富课堂教学的载体,通过载体的平台搭建作用,让学生能够不囿于传统模式下固化的学习方法,打破生物学教学和传统文化渗透的壁垒,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互动,树立起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钻研精神,使得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出对于大自然的科学解释。又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引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一句诗,让学生深入理解在我国古代,在没有环境污染、水污染等各种污染问题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诗中所刻画的美景,进而使得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之所在,同时也提醒学生反思,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能够通过哪些有效的途径修复已经被污染的环境。同时,可以通过该章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以及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与该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教学主题相契合,发挥出生物课堂教学对于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平台作用。基于此,教师们应该不断深入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从生物学科的课堂上学习到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也能够收获人文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生物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挖掘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挖掘该学科与传统文化所相契合的元素,将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与课堂教学相连接,这对于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的,因此,在这个阶段生物教师要积极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言语,在学生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课堂设计中融入有关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得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之间,对于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影响。这种文化的传递能够使得初中生在“三观”养成的重要阶段,树立起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使得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民族自豪感。要想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教育效果,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3.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转变当下的教学观念。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和落实。首先,学校和生物教师应该从当下应试教育的模式和背景之中跳脱出来,抓住教学理念转变的关键点,将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变到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培育中来。其次,应注重提高生物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要求教师对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认知,从而在生物学专业知识教学和传统文化渗透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内容时,生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欣赏北宋的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圖》这一国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涓涓细流、重峦叠嶂的山峰、烟波浩渺的江河,以及人类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深入了解自然界以及改造自然界,从而形成的水榭亭台、茅庵草舍等独特的代表人类智慧的建筑美景。在这一幅画中,将人类文明与代表物质世界的大自然相融合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刻画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这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理念是契合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仅仅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的理念,促进了生物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丰富了在生物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
初中阶段的学习在整个中小学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课堂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入其中,进而对学生的“三观”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贯彻的当下,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初中生物的课堂中是十分必要且具有可行性的。这种文化的渗透,既是我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当下我们在教育领域改革中侧重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积极表现,同时也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进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兼具学识和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艳华《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探讨》,《文渊(小学版)》2019年第5期。
[2] 董开礼《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周刊》2021年第15期。
[3] 于春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路径探索》,《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年第4期。
[4] 燕艳《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分析》,《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
[5] 祁作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当代家庭教育》2019年第17期。
[6] 谢文勤《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26期。
(崔艳华,1975年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大学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