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23-11-01张秀晓
张秀晓
摘 要: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可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与传承传统文化,而且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43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治意识。事实上,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很多内容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收集,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为教学活动增光添彩,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
一、在引入新课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一节课由很多环节构成,其中,引入新课环节具有重要地位。做好引入新课环节的精心设计,保证引入新课环节的质量,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的自觉性,为新知识讲解奠定坚实基础。
在引入新课环节中,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提高传统文化应用意识,围绕教学内容积极查阅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上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工具、课堂组织形式加以展示。例如,教师可以讲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小故事,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短片等,给学生带来学习新鲜感。同时,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与讲解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活动。在此基础上讲解新课内容显得非常自然,而且学生的热情能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交友的智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主要介绍如何进行交友以及维持良好朋友关系的一些知识。该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交友的重要性并掌握交友的智慧。在“交友的智慧”教学之前,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引入新课。
课堂上教师可询问学生,你有好朋友吗?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生活中你们是怎样对待彼此的?教师可以预留一些时间,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要告知学生,古人在交友时是非常有智慧的,而后使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如下内容:①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好也;②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③君子之交淡如水。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紧跟着抛出问题,上述三段话中蕴含着什么道理。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得出①蕴含的道理为:朋友之间是平等的;②蕴含的道理为:和正直、诚信、见识广的人交朋友是非常有益的;③蕴含的道理为:朋友之间高雅、纯净,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彼此理解,相互交心,即,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而后告知学生接下来将要系统学习交友的相关内容。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交到好朋友才能终身受益,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需认真听讲,深入理解,并在生活中积极应用相关知识。
我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涉及范围广,几乎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寻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讨论和共鸣,而且有助于其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为高效讲解新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在讲授知识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讲授知识是一节课的重点。教师应认识到传统的说教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且部分学生容易走进死记硬背的误区,讲解新知识时应注意调整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学生课堂体验的方法较多,其中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为确保教学活动顺利推进,教师应上网查询传统文化内容,精心筛选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传统文化为其解释不易理解的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陌生感,启发其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把握道德与法治内容。
“止于至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青春的证明》中的内容。课本中对“止于至善”的解释并不多,部分学生对“止于至善”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时常出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会背诵“止于至善”的含义,应给予针对性解释,使其能正确辨别何为“止于至善”,尤其要借助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吃透“止于至善”,搞清楚其和其他行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上教师可提问学生代表什么是“止于至善”,与其一起回顾所学的“止于至善”内容,而后运用学生熟悉的传统文化加以解释。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过如下语句“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屏幕逐一解释上述语句的含义,其中“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指每天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指应注重向榜样学习,吸取榜样的力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指做事情应从小处着眼,积少成多,积善成多。上述行为均属于“止于至善”的表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学生当堂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了解、掌握的传统文化入手,通过展示并借助传统文化对其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知识加以解释,使其在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内涵,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順利达成。
三、在讲解例题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更好地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讲解相关例题。实践发现,趣味性较强的例题内容可使学生更加配合教学活动,全神贯注地听讲,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例题,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加例题趣味性,并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例题的思路与方法,因此,教师既要抱着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的态度,借鉴他人是如何将传统文化和例题结合的,又要在他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做好传统文化内容的适当拓展,促使学生养成关注、积累传统文化的习惯,并使学生能运用道德与法治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守望精神家园》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较为重要的一课。该课主要讲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内容。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包括特点、地位以及民族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讲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例题,拓展学生知识面,并给予引导,使学生能自觉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课堂上,教师可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借助多媒体动画讲解例题。例如,借助动画短片为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堂认真观看,使其学习“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以及划分依据。同时,回答以下问题:①“二十四节气”指那些节气?②“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③请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你在生活中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例题以学生熟悉的“二十四节气”为背景设问,可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学生只要认真观看动画不难回答问题①;问题②则要求学生根据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进行回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能指导农业生产,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世界其他国家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问题③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回答。如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成为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地提高例题讲解质量,既要注重创新例题展现形式,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发挥的机会,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思考以及听课热情。
四、在课堂训练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一般情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课堂训练紧跟在例题讲解之后,用于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看其能否做到活学活用。为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大都和故事或真实案例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将传统文化和练习题结合在一起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众所周知,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练习题非常之多,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组织与筛选,可从“传统文化”视角出发对练习题进行筛选与组织。一方面,认真回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查询传统文化相关习题。另一方面,注重给学生针对性指引,待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思考从中学习到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巩固了哪些知识点,从中得到哪些启示等,使学生从道德与法治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全面地剖析。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为深化学生理解,使其保持正确的发展观念。在完成该部分内容教学后,可结合经验设计如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堂训练习题:
冬奥会和残奥会火炬纹样既体现了“双奥之城”的特点,又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火炬交接时,两火炬顶部紧密相扣,象征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从中可感悟到( )
①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②全盘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③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练习题以冬奥会和残奥会两项重大盛会为切入点,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考查学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不仅使得习题富有生活气息,而且有效地检验和巩固了学生所学。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可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习与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当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此可得出①③的说法正确,选择B项。
五、在日常测试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日常测试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测试结果是教师开展评价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往往会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开展测试活动。为确保测试深度,使学生能深层次分析问题,教师选择的测试习题往往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情。其实,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日常测试环节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围绕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测试习题的设计,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训练活动,尤其是当前网络上的题库非常之多,教师输入“传统文化”便可筛选出较多习题。同时,学生完成测试后,教师不能过分重视学生的分数,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到原因所在,及时翻阅课本中相关内容,重新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养成建立错题本的良好习惯,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习题摘抄下来,定期进行翻阅、复习。另外,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尝试着到图书馆或者使用网络查阅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积累传统文化,拓展知识面。
《与世界紧相连》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极为重要的一课。该课内容主要讲解中国担当以及经济、文化给世界造成的影响。通过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教学实践中,为进一步夯实所学,并灵活运用所学分析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日常测试活动时,借助信息技术做好习题的筛选、组织,如筛选以下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习题: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2022年联合国中文日庆祝活动上,多国小朋友用中文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进行太极拳表演以及用不同书法写下中国二十四节气,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 )
①表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②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③有利于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④意味着不同文明可以交流互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测试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④的说法是正确的,结果选择了错误选项。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这一习题摘抄到错题本中,分析出错原因,即,④中不同文明可以交流互鉴本身说法虽然正确,但是其和题意不符。题干只是展示中国文化,并不是文化交流,因此,①②③是正确的,选择A项。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询太极相关知识,了解太极的发展,进一步扩充知识面。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在习题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帮助其积累解题经验,而且可使学生学习、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用好信息技术,依托题库自动筛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测试习题,更好地完成测试目标。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都能起到教育人、塑造人、感化人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深挖传统文化,寻找传统文化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灵活运用多种高效的授课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各教学环节,使学生体会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乐趣,顺利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婷《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27期。
[2] 翁小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11期。
[3] 邹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思考》,《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10期。
[4] 王亮《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23期。
[5] 文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求知导刊》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