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探索
2023-11-01郑玉
郑玉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以及祖国发展的认识,实现自身责任感的提升。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方式过于枯燥乏味、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这也就导致了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程中的作用不明显。本篇文章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介绍,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根据教学实际分析现阶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探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4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发轫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创造出来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明成果,是形成中华民族特有情感和性格的文化心理基础,它是中华民族自我超越、不断丰富发展、创造辉煌业绩与强大精神动力的源泉。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1.强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
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包括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教育引导,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践行,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行为准则,进而在学习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这些思想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心智不成熟的阶段,对于社会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还不能正确认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从这些经典的故事中提取出一些道德价值观,例如仁爱、诚信、仁义等道德准则。在《论语》中提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就是要弘扬君子之道,就是教人、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道德是教育中学生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内容。品德价值观的形成对每一位中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些优秀传统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提升道德修养水平
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时,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采用将道德与法治相分离的教育方式。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把道德价值观贯穿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以道德与法治为例,学生通过观看传统文化故事或者相关视频材料能够获得更多精神层面、更深层次的影响,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要注意在选取相关题材以及相关内容时要做到入脑入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所蕴含的智慧,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时候,才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教师也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去开展学习活动。
4.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意义所在
学校道德教育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教育形式之一,在日常教学中,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价值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进一步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活动取得的效果,在学校中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促使他们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进而树立良好的公民形象,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挖掘、运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进一步提升自己爱国爱党的理想信念。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知识的运用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提升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社会以及祖国发展所需的认识。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应用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时不够主动,这也就导致了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作用不明显。此外,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肤浅层面上,不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无法自主学习,教师只能被动教学,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创新。教师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获取到应有的知识,所以教师需要积极寻找更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运用或者将其引入课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缺乏实际操作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将传统文化进行植入。虽然在理论知识传授环节中加入了传统文化知识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这一部分知识是不是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落实还存在很大问题。首先,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知识认识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讲解,也没有在教学中实际体现,导致教师对于该部分知识不能有效把握,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缺乏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是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并没有真正去理解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点所蕴含的意义,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会增加学习难度,还会产生很大负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大部分教师无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融入课堂教学。
3.师生互动不够充分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必须要平等对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能力和经验,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够密切,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在教学中师生之间互动不够,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氛围,这种情况下,学生将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学生学习也没有动力,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够有效融入课堂,并且无法发挥出自身的能力。
4.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传统文化包含了很多优秀的思想观念,并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采用讲故事、背诵、默写、表演等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将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中进行穿插。然而,这样很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传统文化,也没有充分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大多数教师都是以讲授为主,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很少使用直观教学法。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措施
1.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开展初中德育工作时,要合理规划课堂教学目标。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食粮及道德规范,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反映出的思想道德体系特征,还包括了中华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教师只有提前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才能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成长以及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在进行教学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将知识完整地串联起来,大部分教材涉及的文化知识都是比较基础和权威的知识,但是其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例如,学习《做更好的自己》时,教师即可引进名言或者生动的典故。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教师可引用“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名言,让学生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当中,有很多类似的名言和典故,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心理需求适当引用。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受到熏染,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以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想灌输,让学生积极思考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有一个深刻认识。
例如,在学习《勇担社会责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历史上无私奉献的人物故事作为切入点进行课程讲解,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责任与角色同在。教师要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程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
2.建立学校与教师的沟通机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不紧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学校与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学校和教师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新动态,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比如,教师们在讲授《诚信》一课的时候,单纯讲诚信,很多人都不会太在意,教师们可以用小时候听过的“狼来了”“烽火戏诸侯”之类的小故事来教导学生,从中提炼出“诚信”这个词,让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让他们对其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把传统文化和道德法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学班主任和部分年级组长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下去,另外,学校要加强德育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手段及时更新、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3.不断优化学生评价机制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学生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评价的真实性,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它包括:儒家思想、传统礼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首先,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做到客观公正,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评估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其次,要重视评价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比如,针对语文成绩可以设置阅读理解、古诗背诵、课文朗读、演讲比赛等形式。不同等级间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让学生从主观上了解自身情况从而改变学习态度,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评定标准。
例如,教师在讲解《集体中成长》时,可以将礼貌待人、谦虚谨慎、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学生进行讲解,同时以“孔融让梨”故事为引入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让学生有所感悟。对不同層次和水平者,给予一定的鼓励,不能过度批评,要多鼓励少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设置学生评价体系。最后,要加强评价管理机制的建立并不断完善评价机制,能够让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优化教育效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是这一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自身素养以及专业水平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开展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以及师德建设工作,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该将提升自身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根据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缺乏一支数量充足且质量较高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或者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对教师群体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教师要不断完善现有评价机制以及激励政策措施,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生以及其他各方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将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喇生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索》,《读写算》2022年第27期。
[2] 李红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融入》,《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三亚论坛论文集(一)》。
[3] 刘仲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19期。
[4] 路晶《党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措施研究》,《新课程》2022年第23期。
[5] 郜静宇《中华优秀传统仁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