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
2023-11-01丁艳
丁艳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上掀起一股低俗、博取眼球、传播消极情绪的“潮流”,这些内容中传达的文化和价值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严重不符,很容易使学生在思想方面走入歧途。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思想、价值观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时期,并且具备较强的可塑性,但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以及因素的影响。为更好地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要合理渗透传统文化,才可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41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沧海与桑田,在几千年的沉沉浮浮中,中华民族曾多次面临危难,但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不乏圣贤、伟人的引导,但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积累。新时代下,初中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通过多个方面展开,其中,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到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与手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以此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课堂导入环节,以优秀传统文化导入新课
新课改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另外,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在教学中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导入,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在教学导入阶段可通过讲解与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入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的完美融合。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有效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第一时间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课堂,促使学生更加关注教学内容。
以《师生之间》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教师这份职业的特点与特征,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师,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情感;以及教导学生如何与各种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相处的道理,辅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国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古代民间一直有“师道尊严”“尊师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思想。尊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因为无论是在初中,还是更深的教学阶段,学生都需要掌握与教师构建良好关系的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生既会具有一定的师向性,同时在年齡不断增长、阅历不断丰富的同时,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质疑。并且,由于教师需要管理学生,这就会导致师生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对于教师这个词,很多学生只知道其表面意思,以及现在教师的主要责任与义务。“教师”这一词的衍生与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该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也称为“师氏”,简称“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是传授知识的手段,人们逐渐把“教”和“师”结合起来,“教师”这一称谓也就专指传授知识的人。
“师者,释道解惑也。”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笔者在课堂导入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讲解“师说”的视频,通过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千古名文中感受到教师的职业功能所在。并且,在师说中对师生关系有着超越当时那个时代的定义,师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这也是新课改教学理念中指出的教师要以引导者、指导者、启发者的角色与学生相处。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韩愈提出的关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心中的疑惑表示十分肯定。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基础,通过这一视频的播放,首先让学生了解到教师的职能所在,然后让学生明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挖掘教材知识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其中蕴含着较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度剖析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结合教材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接受其熏陶。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作为核心,引入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教学目标框架之内,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另外,在引入的方式与方法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特征,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以《交友的智慧》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完成教学内容之后,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同龄人建立朋友关系,并且在良好的关系网中构建人际关系,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珍贵的友谊。这一课同样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同时会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现阶段,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由于缺少玩伴的陪同,缺少与同伴交流的机会,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通常会陷入较大的困惑之中,很多学生不能区分哥们义气与真正的友谊。为让学生知道何为真正的友谊,可以给学生讲述“管鲍之交”的故事。管仲曾经三次参加作战,每次都逃跑了,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怕死,因为鲍叔牙知道他家有老人要奉养。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如此透彻,所以管仲感慨说:“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啊。”这些故事都是古代人物的事迹,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讲解,能够为学生明确“好友”的概念,即大家相互欣赏,但又不会在各种事情上掺杂太多的私人情感。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让学生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继续为学生讲解,管仲曾三次当官,三次都被罢了官,鲍叔牙却一直维护管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鲍叔牙要维护之前的政敌管仲。站在辅佐人的角度,管仲与鲍叔牙属于敌人,但是,抛开这些不谈,只论人品与能力,管仲与鲍叔牙又是绝对的知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明白了管鲍之交,同时也了解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既能够学习与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又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三、引入人物事迹,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事迹反映出的优秀品德与品质到现在都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人物事迹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在实际教学中,为更好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延伸与拓展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著名人物事迹,为学生讲解人物事迹,以及在相應事迹中彰显出的品质与道德,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另外,历史人物的事迹,彰显的都是值得学生学习与赞扬的品质,这其中也浓缩着优秀传统文化。解读一个人物事迹,既是对这个人物事迹的了解,同时也是对当时历史的了解。
以《建设美好祖国》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在方方面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以及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自豪感,促使学生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国家进步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在为祖国的发展无私奉献,并且在祖国建设当中默默无闻,这些人是祖国的骄傲,值得所有人铭记。雷锋的奉献精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雷锋这一人物,不仅仅代表一个人,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他人、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祖国发展的过程中,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才实现了祖国的强大,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才促使祖国更快地繁荣富强。另外,还可以引入历史人物,例如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对人民的力量十分重视,注重联合人民一起抗金,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他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一代名将,为了维护国家荣誉,发誓要杀尽金兵。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剖析,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在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追星,并且毫无节制,但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以及新中国建设中的知名人物,这一现象是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也是时代的悲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改变这一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正视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并能够对学生的认知与价值观进行纠正与引导。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做怎样的事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开展实践活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与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接纳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初中阶段,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与领悟到教学内容,在理论知识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也无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以《守望精神家园》一课的教学为例,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感受到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在现实情况中,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种短视频APP的流行,很多学生接触更多的是段子、搞笑内容、低俗视频等,这些内容毫无深度与质量,都是那些博主为了流量、为了吸引眼球制作出来的。长期处在这样的文化下,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受到很大的污染,并且很多学生不愿意再参与有深度、有内容的学习,学生更愿意观看短小篇幅的视频内容,而不愿意阅读名著、了解历史这些有深度的世界。因此,为改善这一状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直观体现是在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震撼学生内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博物馆中会陈列出一些壁画或者美术作品,能够呈现出当时历史情境下的文化,同时,一些艺术或者作品能够彰显我国古代的礼节及习俗,通过对这些东西的了解,学生会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并且,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参观的同时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尊老爱幼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并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以及长辈们的用心良苦。为此,为渗透孝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为自己的父母洗脚,让学生切身感受下父母的脚掌在多年的辛苦下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照顾养老院的老人,养老院的老人与初中学生的爷爷奶奶年纪差不多,通过照顾这些老人,能够增进学生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与距离,学生也会对爷爷奶奶更加的尊敬与关怀。
通过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将渗透在理论知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感受到相应的快乐。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将优秀文化更好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堂导入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实现教学目的;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杨丽《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新课程》2022年第23期。
[2] 翁小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11期。
[3] 张若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分析》,《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4期。
[4] 苏荣荣《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力》2021年第27期。
[5] 王亮《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