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

2023-11-01张玉洁

关键词:教学方式历史传统

张玉洁

摘 要:近年来,由于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不断强调“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加大文化教育的占比,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事业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不仅可以有效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意义更在于培养一批认同传统文化的新时期青年,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方式不当等问题,尝试从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以及融合多学科知识等方面提出教学改进策略,希望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 传统文化教育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40

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02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要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继承传统,开创新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增添活力。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特点,不断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结构,创新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效果。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來,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网络技术为各国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平台。有些带有负面色彩的文化会进入学生的视野,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完善,他们认知体系的形成还需要学校和家长加以引导。学生在好奇心驱动之下,极易遭受外来文化的干扰,严重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构建。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学生遭受外界干扰,构建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2.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历史课程编排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有效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价值。初中历史教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汇聚地,比如,思想领域中有百家争鸣、独尊儒术、佛道融合以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风貌;文学艺术领域中有以《尚书》《论语》《史记》《三国志》等为代表的中华典籍,成为记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史册,为后世了解历史、洞察历史、借鉴历史带来极大便利。又如历史教材中记录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权、奋勇抗争的史实,古有少年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今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民族解放。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切实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空前的变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建设现代化强国要不断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历史课程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知识,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要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大力开发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学习古代先贤的崇高品质,不断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让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创造者。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教师对教育存在误解,历史学科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致使学生没有重视历史学习。部分历史知识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难以产生深刻的认识和共鸣,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期待,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不到趣味性的体验,久而久之会逐渐丧失历史学习的兴趣。此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呈现快节奏发展趋势,使得社会上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缺乏社会文化环境,浮躁的风气不利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电子游戏、娱乐视频充斥着学生的课外生活,难以让学生静下心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历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人格素养发展的时期。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作用。此外,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主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没有理顺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使得历史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大量流失,错失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导致历史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不仅没有起到文化教育的作用,而且压制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3.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不当

在现有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仅仅依靠历史课堂中的时间远远不够。有效的学时与繁重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让学生没有精力投身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一味灌输传统文化内容,教学过程缺乏乐趣,加之部分传统文化知识较为复杂,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严重影响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师改进工作思路的能力较为欠缺,在向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新颖的教学方式,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不足,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得不到全面有效的教育。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1.深刻钻研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育专业素养,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认真设计教学计划,在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顺利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占据大部分,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带领学生逐层分析历史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解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原始农业兴起的原因以及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在学生了解河姆渡人以及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特点时,带领学生总结人类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过程,并向学生讲述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即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体会古代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增进学生对传统农耕文明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创新教学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将学生当成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及时改进工作思路,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传统文化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文化符号,学生与古代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感知障碍,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習环境,为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做好铺垫。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史料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史料,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探究史料,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不断获取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判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辩证思维。

例如,在讲解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教材内容对本节知识进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由于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甚远,教师可以采取史料辅助教学的方式,结合历史典籍中的名家篇目,比如《史记》等著作中对于该年代的记载,带领学生结合教材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记载来还原历史本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儒家思想以及文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3.创设教学情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知识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置于课堂教学中,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的形式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以此来营造学生容易融入的历史课堂氛围,让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由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使学生有效掌握历史规律,带领学生体会历史知识背后隐含的文化。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教学融入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有效历史情景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看待历史事件,体会深邃的文化内涵。此外,教师在介绍历史情景时,不仅要注意选取符合课程标准的历史情境,也要注重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通过情景教学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素养。

例如,在讲解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片段,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通过动态化的演绎,直观地将这段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可以有效掌握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引导学生结合当下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发展局面,体会汉武帝时代形成的“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融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历史课程教学中,更要关注语文、政治学科与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实现在跨学科教学中强化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创造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体悟传统文化的途径,为学生提高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初中语文课程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专业的能力,将语文课文知识和历史教学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多角度体会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开展具体的历史教学时,可以深刻钻研教材知识,敏锐挖掘历史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设置学习任务,教会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来运用“文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领会延续千年的文化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全面看待历史,以史为鉴,形成全局观念,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

例如,在讲解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单元《三国鼎立》时,可以向学生推荐文学著作《三国演义》,引导学生将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和名著中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了解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的政治背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以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战争的详情。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拓展曹操、诸葛亮、荀彧、关羽等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和重要功绩,带领学生挖掘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背后所隐含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的分辨能力,感悟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优秀。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具有强大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在当前历史教育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两者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传统文化可以不断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可以为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载体,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造有利于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张娓辉《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探究》,《2022教育教学现代化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初中教育篇)(一)》。

[2] 朱志花《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3期。

[3] 陶俊《论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文化产业》2021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历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新历史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