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初中历史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23-11-01靳林琴
靳林琴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立德树人的基石。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学资源,并结合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能够发挥历史课程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为出发点,探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并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找到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的契合点。通过整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总结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此将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文化习俗等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历史课程当中,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39
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而这些因素是现代教育中较为匮乏的,更加需要在历史课程中被重视与合理应用。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将其内化成为青少年的优秀品质和情怀,也是今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要求。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以培养青少年优秀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21世纪,经济、科技、文化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虽然今时今日的中国日渐强大,但是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价值取向。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新一代年轻群体缺失人文情怀。在教育中教师缺少对人文情怀、精神品质、价值取向的引导,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发展,智育和德育没有均衡发展。
历史教育是国民精神的根底。古人常说要“以史为鉴”,牢记历史教训。学习历史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开拓人的视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孝仁爱、艰苦奋斗、不断开拓进取,这些都是历史故事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体悟其中的情感精神。所以,历史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要培养国民的精神品质,引导国民树立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同时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客观审视自己。
二、初中历史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中华传统文学艺术的整合教学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也成为我国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包含了语言、造型、表演艺术,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中也包含了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等优秀艺术文化。
古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七年级历史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唐诗、宋词,表现出中国古诗词在隋唐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并且延续到了宋元时代,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在为学生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学艺术时,通过整合“辉煌的隋唐文化”“灿烂的宋元文化”等课时,为学生们讲述灿烂的中华文化艺术。通过引经据典、整合资料,以视频课件的方式来展现优秀的古诗词文学艺术。笔者重点细化了对古诗词的讲解,引入了学生们最为熟悉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教师可以先介绍李白的生平故事,李白是唐朝时期的一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词主要是以豪迈奔放、轻快悠扬、词汇丰富而著称,传世诗篇达到了900余首。笔者在课件上展示了《将进酒》《蜀道难》等内容;然后又开始讲述诗圣杜甫的生平经历,其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更迭,并且告诉学生们其所作的诗词都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主要是表达了乱世之下的悲歌,如《三别》《三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到了宋代之后,词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历史教材中对于宋词的介绍,主要是通过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展开。这时候笔者通过课件和网络资料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苏轼,介绍苏轼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们了解苏轼的词风以豪迈飘逸为主,展现了建功立业、立家爱国的主题,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从教材中引申傳统书法绘画,历史教材中,书法绘画的相关知识也是从名家入手开始讲解。主要介绍了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胡昭等人。但是为了让学生们对于传统书法绘画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了解,笔者结合教材和网络资料向学生们展示了传统书法中的5种重要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在与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练字的习惯,尤其是很多学生对于行书和草书十分喜爱。这时候教师可以依次向学生们讲解各种书体的由来:篆书从秦国文字演变而来,后来从民间逐步衍生出了更加简便的隶书,再之后又逐渐演变出了楷书、行书、草书。通过系统化整理讲解,学生们大致知道了传统书法字体的由来。之后我通过投屏向学生们展现了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的作品,如《颜氏家庙碑》《兰亭集序》《洛神赋图》等,喜好书法和练字的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学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内容精彩纷呈,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各个时代领域中都有着非凡的成就。通过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中的相关文化艺术历史进行整合,能够让学生们从历史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了解学习诗词歌赋的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中华传统科学技术的整合教学
通过整合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的中国科技历史,笔者告诉学生们中国在公元3—13世纪这段时间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教师要挖掘七年级教材中的中国历史,整合其中的传统发明、科学技术、医学医术等知识。在课程导入环节,我先通过“册”字引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册”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吗?其实“册”由象形语义转变而来,古人的书写材料是木简,然后用绳子连成一串。同时,笔者使用多媒体让学生们观看东方朔向汉武帝呈上的奏本,使用了3000片竹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书写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竹简显然无法适应时代需求,所以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学生们思考之后,立马想到了“造纸术”。
属于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诞生于两汉时期。这个时候可以向学生们抛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还使用哪些材料来书写呢?”。然后逐步通过教材和多媒体向学生们介绍展示“龟甲、兽骨、石头片、竹简、丝锦”等。之后继续讲解西汉时期出现了使用麻做的纸张,但是质地粗糙不适宜书写。这时候介绍改进造纸术的“蔡伦”。通过引导学生们阅读教材史料,了解汉代造纸术的工序和所用材料。
通过这节课,学生们深刻明白了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科技成果,通过详细分析讲解造纸术的诞生和造纸术的改进,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整合教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类道德文明规范和礼仪教典。当然,对于传统文化,教师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因为其中既有封建糟粕,又有内涵精华,在历史教学中就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精华,让学生们继承发扬。笔者通过整合分析七年级历史教材,主要归纳了以下传统美德内容,并融合开展教学:
1.勤劳节俭
勤劳是指人们通过正常的智力或者体力劳动,不偷奸耍滑来获取成果,创造美好生活。而节俭就是指不刻意浪费、不贪图奢靡享受,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不仅在古代是传统美德,在现代也是需要广泛传播的美德。
比如,在《百家争鸣》中提到了老子、孔子、墨子等代表人物。笔者引用了墨子的思想,他主张“兼爱非攻”,大肆批判了当时贵族的奢靡生活,提倡弟子和人民应该节俭,反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过分浪费。同时还批判了贵族葬礼中的浪费,认为人们生前要节俭,死后更加需要节俭,操办丧事时应该要以实用为标准,杜绝浪费。这时候笔者就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搜索到很多古代王宫贵族死后大兴土葬,浪费了众多财力、物力的事件,让学生们思考。同时延伸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们想一想自己或者他人有没有浪费的行为;此外再给学生们讲述汉文帝刘恒勤俭节约的事迹,“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余年,生活简朴,园林车骑都没有增加”。笔者告诉学生们,这句话出自《史记》,讲述了汉文帝朴实的生活作风,汉文帝的遗诏中也要求简办丧事,不得使用金银财宝陪葬。这在当时的厚葬风气中属于难能可贵的。通过向学生们讲述汉文帝的节俭之事,让学生们明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当然除了上述事例,还有许多其他名人提倡节俭,例如,司马光也说过“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这样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都视勤劳节俭为美德,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应该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们理解勤劳节俭的含义。
2.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愈发丰富,很多中学生又都是独生子女,缺少生活中的磨炼,容易在遭遇挫折困难时自暴自弃。所以,笔者通过引入历史人物来告诉学生们生活不可能事事顺心,挫折和压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就需要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易经》中就说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鼓励人们应该要不畏艰难困苦,奋发向上。笔者给学生们讲解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同时在学习到“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知识内容时,带领学生们认识著名军事家“孙膑”,学生们了解孙膑主要是通过《孙膑兵法》,这是战国时期常年战争下的实践总结,为我国后世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告诉学生们孙膑的一生其实充满了艰辛挫折。他被同门庞涓邀约到魏国做客,但庞涓忌惮孙膑才华,故意诬陷孙膑将其处以膑刑。孙膑受尽折磨苦难之后,在一名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出生天。最后通过努力得到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并击败了庞涓。孙膑的成功与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关,如果他当时放弃了求生,显然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转机。此外,司马迁也有类似经历,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活下来,并完成了巨著《史记》,赢得了后世之人的赞颂。在给学生们讲述了这些名人背后的艰辛故事之后,学生们颇有感触,笔者告诫学生,历史中的诸多名人英雄都经历过很多苦难挫折,所以不要因为生活学业上的一点失利和困难就意志消沉。
(四)中华传统节日的整合教学
节日是一种综合性民俗文化,可以展现当地人民的风俗人情、文化特色。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有纪念古人前辈的,有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寄托劳动人民情感的,都与中华民族历史、精神文化息息相关。借助七年级教材中的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笔者给学生们讲解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发展。从起源来看,可以分为农时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宗教节日等。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一一展示,中华传统节日在秦汉时期大致定型,魏晋南北朝在秦汉节日基础上融合了外族节日,宋代是节日文化的鼎盛时期,并使节日朝着娱乐化、礼仪化方向发展。明清之后中国节日基本稳定。
例如,春节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是农历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也被称为元旦。笔者在教学中提問学生“年”的来历,之后给学生们讲“过年”的来历。很多城市的学生,已经对传统的春节习俗十分陌生了,因此笔者着重强调了很多有趣的传统习俗,讲述了其中的一些习惯俗语,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等。除夕之夜吃年夜饭,除夕当天要做供品祭祖祭神,也叫辞岁;除夕夜要等到凌晨之后睡觉,也叫守岁。正月初一要拜年,长辈带小辈出门拜访亲戚朋友,祝贺对方新年好。笔者告诉学生们拜年的意义是为了联络感情,加深朋友之间的联系;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是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作为元宵节,隋唐发展出了灯市,宋代又出现了猜灯谜,吃元宵的习俗活动,寓意团团圆圆。而从节日中还衍生出了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等习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直到今日也影响着我国民众,可以说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精神延续。
此外还有清明节,是扫墓祭祀的日子,主要是缅怀先人,唤醒家庭的共同记忆,也是为了让生者珍惜现有的亲人,强化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时,民间还有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小孩佩戴香包、长命缕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为了在这一天去除邪祟,为亲人祈福求安。学生们在了解到不同传统节日背后的习俗活动之后连连称赞有趣。笔者告诉学生们传统节日之所以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其中蕴含了祖先们的勤劳智慧、情感寄托,这是世代延续下来的精神内涵,展现了民族特色,不能被丢弃遗忘,作为年轻一代大家都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义务及责任。
中学历史教育中存在的误区,还需要持续优化改进。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首先仍旧是“人才”,而不是“人”的教育。传统教学中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大环境如果不改变,历史教育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针对这些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才能切实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才能在课堂中渗透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文敏《立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苑教育》2022年第25期。
[2] 宗可勇、崔若松《有情怀 有力量——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年第7期。
[3] 杨诗霖《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品位(经典)》2022年第14期。
[4] 李琼《传唱中华传统文化,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华夏教》2018年第20期。
[5] 李爱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