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11-01彭焕文
彭焕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英语是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十分重要,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之中通常会采取深入讲解英美文化背景的教学方法,从而来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缺失。本文从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及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入手,探讨了增强传统文化在其中占比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36
英语是现阶段初中教学过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同时也能够为其后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本身必须依托对应的文化环境进行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英语内容进行认知与理解,当前的教学之中着重强化了英美文化的渗透,而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1.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
英语是一门记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语言科学,基于这一特征,在当前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记忆,以为正常有效使用英语奠定基础。正是由于这一特征的存在,因此,现阶段的英语课堂学习之中存在着大量“死记硬背”的内容,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需要对单词、固定搭配和语法规则等进行逐步掌握,加深对英语本身的理解,从而才能形成比较良好的学习效果。整体而言,英语本身与汉语的差异性巨大,这些差异集中体现在发音、语调、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便利,在当前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创设对应的文化场景,让学生将自身所学习的知识与真实的英语文化环境进行结合,从而来增强其对英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另一个方面,从初中学生本身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个性发育的过程之中,学生的身心迅速发展和成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为深刻,但同时,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相较于生理发育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处于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而外界知识和环境则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能力乃至于精神世界的发展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当前的相关研究认为,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知识内容,让其充分认识到所处世界的多样化,使其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心理状况处于相对较为平衡的状态。从既往的教学工作之中来看,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美文化的教学应用过于频繁,存在打破学生身心平衡的风险,有鉴于此,在教学阶段进行其他文化的渗透尤为重要,而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文化观念,增强其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2.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应用相对较少,通过系统性分析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体系,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化元素过多、对文化意识存在误解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从西方元素较多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初中英语教材之中的西方文化元素相对较多,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接触、分析和了解西方文化,例如,初中英语教材之中出现“dollar”一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需要对西方货币进行讲解,并由此对西方文化环境下的日常生活、消费等进行普及。同时,在初中英语课本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西方人物插图、名词等,在饮食名词方面,如“salad”“bread”等,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noodles”等单词出现频率则较低,这说明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存在着显著不足。
其次,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当前我国的英语新《课标》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了强调,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认为是需要对英美文化意识进行培养,因而在教学阶段进一步增加了对西方文化的讲解和普及。从我国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来看,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阶段,引导学生在中文的文化环境之下,展开对英语的学习,这一培养策略将能够让学生最终一方面掌握英语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以英语为手段,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由此可以了解到,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在“文化意识”的理解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最后,从学生的生活情况来看,当代的初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及认识严重缺失,现阶段我国的初中生在生活之中通常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热爱欧美艺术作品,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初中英语教学对文化的应用和渗透出现严重失衡的现象,不利于该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则
在既往的研究之中认为,语言文化教学应当从适度性、相关性、阶段性、趣味性、启发性等原则入手,来增强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感情,最终取得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关原则具体阐述如下:
1.适度性原则
外语教学过程中各类文化的渗透是必然发生的,同时,文化环境的建构在核心目标上是服务于语言教学本身的,有鉴于此,相关教师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避免文化、教学的主从地位出现颠倒。此外,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避免以生搬硬套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而是要在确保各项内容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让所有内容最终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种方法之下保证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的充分融合。
2.阶段性原则
既往的教学过程之中,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准确地把握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在当代的教学工作中,相关教师也需要在渗透中国文化的时候,充分对这一原则进行贯彻与落实,如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考量,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方式,逐步进行各项知识的结合渗透,以保证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3.相关性原则
相關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实施初中学生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确保自身所组织的各项教学内容,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关联起来,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准确把握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应当尽可能避免选取抽象、空洞的内容来实施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英语学习、传统文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4.趣味性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三观”还在形成之中,对于趣味性较强的内容更容易接受,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阶段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利于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幽默有趣的环境之中,逐步对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兴趣,最终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率。
5.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中,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从而逐步掌握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1.课前热身训练,课中直接讲解
对于当代的初中生而言,由于其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基础,来展开对传统文化的融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实际的教学需求,将传统文化的实施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首先,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就对应的中国文化知识内容进行引入,如让学生针对某一中国文化主题,进行三到五分钟的汇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自主了解。而为了保证整体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趣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多种形式来完成汇报,如讲故事、演讲、朗诵等。由于部分话题的难度相对较大,学生资料收集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对应的教学分组,让学生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对应话题的资料收集、分析。依托这种措施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而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则有必要采取相对直接的方法来向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
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之中,部分内容涉及了中国文化,如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教材,涉及中国文化的单元共有6个,包括unit 2、unit 5、unit 6、unit 7、unit 9和unit 10,尽管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相对较少,但能够为教师的课堂切入提供比较良好的方向。在教学阶段,则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进行对应内容的初步讲解,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和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书面写作的方式,进行对应文化内容、节日、食物的介绍,让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锻炼。
2.实施文化引入,适当进行文化延伸
文化引入指的是在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存在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行对应的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进行对应的教学,就能够促进文化与语言的有效融合,来提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中国文化教学是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之中的关键一环,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的阶段,也需要重点关注英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实施阶段相关教师可以首先充分寻找语言教学中,能够与中国文化进行结合的部分内容,在此前提下展开对中国文化的引入。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第一单元“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刻苦学习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由此受到相应的启发,如采取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完成对课堂的导入。而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则可以通过进行进一步补充译文的方式,实现两者的融合,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A man becomes learned by asking questions,Never too old to learn,达到传统文化和英语学习并进的效果。
当然,现阶段初中英语教材之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整体偏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相关教师需要合理利用文化延伸的措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该过程中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对当前初中英语教材本身的不足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之中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把握。在文化延伸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教材内容所涵盖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语篇和图片进行全面整理,分析适合进行延伸的方向等。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中,其中的内容涉及愚公移山,教师在针对这一内容进行讲解之后,还可以适当地从中国其他的古代传说、寓言故事入手进行延伸,如“精卫填海”等。这些故事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断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创新教学过程,增强不同文化结合程度
在当代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国的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对西方文化进行控制,尝试降低其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并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例如,“steamed bread”“dumplings”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内容的亲近感,也让传统文化得以在学生群体之中广泛传播。部分教师尽管当前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创新,但在教学方法上却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所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完成对应的文化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实践体验性教学活动,如对特定角色和形象的扮演、情景对话等,这些方式需要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收集,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自主参与到其中,从而可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此外,教师在教学阶段也可以强化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通过这些方式来构建起比较真实的文化场景,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下对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除此之外,中西文化的结合也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在这种差异之下,人们的行为、习惯、理念等相差较大,通过将两者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最终能够帮助学生比较有效地对中西方文化形成清晰的认识,且有助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实际情况为例,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两种节日的意义、节日之中的活动等层面,探析两者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而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
初中英语是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视野的拓展,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学习将会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但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培养和渗透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产生家国情怀,针对这种现象,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目前初中英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并通过多种方法来增强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表达,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罗金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教学中渗透的探究》,《学周刊》2022年第34期。
[2] 殷明《新课程标准视角下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与启示》,《中学课程辅导》2022年第29期。
[3] 陈鸿、闵敏《“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文化意识培养路径探析》,《新课程导学》2022年第28期。
[4] 张云《探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民族情怀培育策略》,《中学生英语》2022年第26期。
[5] 邹辛蔚《新课标指导下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校园英语》2022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