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
2023-11-01宋蕾
宋蕾
摘 要:本文以英语教学为切入点,先介绍了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意义,包括增强学生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等,随后,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围绕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展开了讨论,指出要想使教学活动取得理想效果,一方面要做到深挖教材所蕴含传统文化要素,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 中华传统文化 融合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35
文化自信这一词汇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环节,教育既要承担起传授知识的责任,还应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可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改善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赋予该门学科更突出的教育价值。
一、研究背景
早在2014年,由相关部门所印发的教育指导纲要便已明确指出,各地应分学段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推动学生全面发展;2017年所印发的意见则在分学段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教育的全新要求。在强调多元文化融合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选择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这样做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有效应对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使学生成长为兼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突出能力的优秀人才。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相结合,不仅是落实国家教育理念的关键,还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该群体的家国情怀和促使该群体尽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引起重视。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意义
近几年,多地初中选择将传统文化引入英语课堂,该做法所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增强学生能力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初中生应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新时期,英语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较以往有所增多,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英语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使学生取得良好的英语成绩,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要想做到跨文化交际,关键是要对各国文化有所了解,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能够达到该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应对該项工作引起重视,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英语课堂为载体,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对各国文化产生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二)丰富教学内容
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由此而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快速记忆所学习内容,二是开阔学生眼界,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公正且客观地看待不同文化,做到去粗取精。
(三)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效果,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极易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抗拒心理。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并开展相应活动,则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促使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其学习效果自然能够得到保障。
(四)树立科学“三观”
初中生尚未形成系统的“三观”,加之其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极易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形成错误观念,影响日后的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可以在宣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树立起科学的“三观”,使学生综合素质、思想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其现实意义有目共睹。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英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学生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民族认同感进行增强。要想实现该目标,关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准确掌握教学原则
近几年,多位英语教育从业者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传统文化教学应当遵循交际、平衡及适度原则。研究发现,要想使传统文化的作用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关键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自身观念,从双文化教学角度出发,对教学模式加以调整。二是深入剖析教材,酌情补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三是结合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不同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主动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二)深入挖掘教材传统文化要素
通过分析能够发现,现阶段初中所使用英语教材普遍存在缺少传统文化要素的情况,要想使英语教学取得应有效果,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其对各国文化差异具有更全面的了解,关键需要教师明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渗透意识的指导下,对教材可用资源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受到相应的熏陶。英语教材不仅是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关键载体,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媒介,新形势下,教师应当活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传统文化要素,确保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加系统且准确的认识。
人教版教材中含有大量与中外文化相关的内容,根据文化知识的定义进行划分,可将该版本教材所蕴含文化要素分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两大类,其中,精神文化所涵盖内容较多,包括但不限于七年级Unit 1的姓氏、Unit 10的生日习俗,九年级Unit 2的节假日、中国神话,九年级Unit 5的科技发明等。物质文化则以饮食为主,七年级Unit 10、八年级Unit 8均有所涉及,其中,七年级Unit 10所讨论的文化现象有长寿面、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旨在使学生形成孝顺、仁爱之道,并对学生的民族情怀、生活情趣进行培养;八年级Unit 8所讨论文化现象包括云南米线、饺子和月饼等,由此而引申出的主题意义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云南人民对美好生活以及健康饮食的追求,二是国人对团圆和家族亲情的重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以上要素,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事实证明,对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深入挖掘并整理,能够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使学生对文化内涵及全貌产生更全面的了解,确保学生主动承担起弘扬、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三)立足实际选用不同教学手段
课堂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还是增强学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初中阶段,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专题写作等手段,打造集语言、思维和文化于一体的课堂,定期开展不同类型活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内化于心的同时做到外化于行。
1.文化对比
文化对比强调通过梳理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明确外国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运用文化对比法展开教学时,应严格遵守人格平等和文化平等的原则,既不应当完全否定本国文化而夸大外国文化,同时也不应当蔑视外国文化,而是应当平等看待并欣赏各国文化,通过跨文化交际的方式,促使学生尽快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作为英语教学的关键,词汇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对比词汇文化既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词汇的表层和引申含义,还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以dragon一词为例,该词可直译为龙,在传统文化中龙代表吉祥,与龙相关的成语普遍具有高贵、吉利等含义,例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但在西方国家,龙的含义与我国截然不同。当然,其他教学环节同样可以对文化对比法加以运用,以九年级Unit 10为例,该单元的Section B讲述的是餐桌礼仪,课文从交换生林月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寄宿家庭的情况、交换生涯所遇到的与餐桌礼仪相关的问题。待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教师便可以设计如下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先确定对比国,再通过查找文献资料、网络资料,对我国和对比国的餐桌礼仪进行说明,从多个维度出发,详细介绍各国餐桌礼仪所存在相同点与不同点,形成相应的文字资料,与其他组员进行共享与交流。考虑到初中生的能力相对有限,为保证该项活动发挥出应有作用,教师可以提前设计相应的表格,其中,二级维度作留白处理,由学生自行补充,这种设计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拓展思维,通过对比讨论,使学生对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觉,以九年级Unit 2为例,在对该单元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学生对月饼、中秋节、传统节日进行讨论,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并提出“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Do you like traditional Western festival or Chinese festival”等问题,再要求各小组学生通过组内讨论的方式,给出相应的答案,通过对比各国传统节日,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有所了解,明确传统节日存在的意义及内涵,由此达到增强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目的。
2.文化体验
該方法强调以课堂为载体,由教师设计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保证学生对不同文化具有客观且全面的了解的前提下,使学生主动接受并传播文化,由此达到培养该群体文化判断力、提高该群体文化品格的目的。现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将文化体验法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其一,创设相关情境,其二,使教学回归生活。
(1)创设情境
实践经验表明,使用信息技术、相关材料创设真实情境,可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强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可以灵活使用影视作品、手工或音乐,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以及听觉,对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行激发,并为其带来更加良好的文化体验。以九年级Unit9为例,在前期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包括《二泉映月》在内的多个情感风格截然不同的音乐片段,要求学生口述自己听到不同音乐片段时的感受。教学活动开始后,重新播放《二泉映月》,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阿炳的生平和心路历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面对日后的不幸或挫折。
(2)回归生活
该方法需要教师将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作为落脚点,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使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体验,为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奠基。要想通过回归生活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使英语课堂更加生活化。二是定期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劳动实践等活动,强化学生所具有的情感体验,加快情感体验内化的速度,做到知行合一。
3.文化融合
研究发现,各国文化之间均存在着大量的相似点,教师应提前翻阅教材,整理与我国文化相似的外国文化,在对相关单元进行讲解时,引导学生发散自身思维,利用该单元所涉及的词汇或语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描述,由此达到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目的。以When is your birthday为例,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将重心放在Happy birthday to you这一短句上,指出西方国家常用的生日祝福语在我国同样适用,并由此延伸出birthday party等相关词组,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4.课外拓展
新时期,只有具备良好课程意识的教师,才能做到审慎对待教材并科学处理教材。教师应当明确一点,即: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应当将教材作为落脚点,酌情融入非文本资源、课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在对缺少传统文化要素的单元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以单元主题为依据,加入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有效弥补该单元所存在的不足,使教学效果最大程度接近预期。以九年级Unit 2为例,在该单元Section A的2d部分,通过对话的方式,对泰国泼水节诞生背景、内涵进行了介绍,指出该节日与我国云南地区的泼水节十分相似,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前搜集与云南泼水节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通过展示所搜集资料的方式,使学生对云南泼水节的历史、影响力还有传承价值产生全方位了解。
5.专题写作
作为英语教学的关键一环,写作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夯实学生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专题写作主要是指以某文化主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课外阅读等方式搜集相关文化信息,再使用所搜集的信息完成写作的方式。以九年级Unit 6为例,该单元课文主要讲述了三方面内容,首先是茶的历史,其次是被誉为茶圣的陆羽的事迹,最后是茶的传播途径及影响。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中国制造为题,搜集与四大发明相关的资料并完成相应的文章,将文章统一张贴在展示区供其他学生阅读。此举既能够使学生对中国创造所具有的影响力形成深刻印象,并确保其尽快树立起文化自信,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分析可知,要想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关键是需要教师尽快转变自身观念,从双文化教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文化要素,通过集语言、思维和文化于一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加系统且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做到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相结合。未来,教师既要深入研究相关理念,还要对教学进行创新,由此保证跨文化教学能够取得理想效果,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庄海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落实方法探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为例》,《课程教学研究》2022年第2期。
[2] 王佳佳《运用微项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英语教师》2022年第11期。
[3] 黄金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初中英语教学立德树人策略探讨》,《中学教学参考》2021年第19期。
[4] 刘艳平《新媒体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茶文化在英语教学应用研究》,《福建茶叶》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