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3-11-01康红菊

关键词:数学知识传统数学

康红菊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与延续的命脉。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各学科教学活动,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传授,还要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学科教育中,实现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这是当前一线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因此,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科特征,找到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让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感知和感悟,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探究热情和尊重之情。本文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展开综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传统文化 渗透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32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阶段,许多学校开始有意识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数学作为中学生的必学科目,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也是极为必要的,如此不仅可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就现在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渗透情况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有关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积极解决。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特征的标识,也是民族精神的體现,近几年随着学术界对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对于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数学课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显得尤为必要。

1.快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必然要求

虽然现阶段教学改革标准强调素质教育,提倡减负增质,国家也在逐渐淡化用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将更多的关注力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上。但初中生所面临的升学压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师和家长仍无法完全摆脱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思维限制。在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惯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易丧失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成绩难以快速提升。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借助传统文化开展数学教学,有助于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让初中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配合教师的适当引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快速提升学习成绩的目的。

2.改变学生数学学科认知的有效策略

在初中阶段,数学作为重要学科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然而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枯燥的教材知识的讲解上,致使学生无法发现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乐趣。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学习数学知识对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的学习均可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学习过程中,初中生需掌握诸多复杂的公式定理,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未落实事件与理论的结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进而对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起到促进作用。

3.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氛围严肃、内容枯燥,加之数学知识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对抽象性的问题缺乏探究情绪,且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在遇到数学问题时难以准确找到解决思路,更难从知识中找到解决对策。而将传统文化与数学课堂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利用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增加新鲜感,可有效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动力。

4.推动数学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各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逐渐将目光放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其本身便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如果在教学实践中片面侧重知识教学,会使内容过于枯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知识教学中,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支撑数学理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欲望,促进其全面发展,达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目的。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制约传统文化渗透的因素分析

1.教师传统文化教学经验不足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多采用单一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作为基础的应用型学科,主要责任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传统文化及德育工作应交由思想政治或语文等文科教师来完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并未将传统文化渗透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同时,受应试理念影响,数学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因此,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教学经验不足,致使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工作难以落实,数学教师应积极向文科教师请教,正确掌握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以增强渗透效果。

2.学校和教师对传统文化渗透缺乏重视

现在大部分学校和教师的思维中,提升学生成绩才是初中数学课堂的根本目标,因而未对传统文化渗透引起重视,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的瑰宝,其中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还含有诸多教育素材,而许多教师对其在教学中进行渗透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对传统文化教学缺乏足够重视。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传统文化教学培训,提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需使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然而,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依赖教材,机械传授课本内容,致使数学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脱节,学生难以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设计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导入传统文化知识,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进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传统文化知识。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数学之美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抓住其成长特征,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将古诗词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其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同时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数学之美。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时,可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中的“池葭出水”内容,可通过音频形式刺激学生听觉,引导其想象出相关的美景。教师可让学生先读文章、熟悉文意,从中感受我国传统数学知识的诗情画意,然后根据诗意内涵提取数学知识,画出图形以便于计算,如此不仅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诗意之美,还可对其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又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利用新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如天坛、故宫等,让学生感受古代建筑的宏伟与魅力,或者展示剪纸、京剧脸谱等图片,通过一幅幅图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的轴对称之美。在欣赏美景、美图过程中,不单要提炼其中的数学知识,享受数学之美,还要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数学与数字是不可分割的存在,但单看一排排数字会给人枯燥乏味之感,但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诗人愿意将数字和诗文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数字诗,朗朗上口且别具风味。如古诗《山村咏怀》中便包含大量数字内容,作者可以将空间、景物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使诗文通俗自然,妙趣横生。教师将这些诗词数字、数学经典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中,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让其深度领略数学文化的诗意,充分感受数学之美。

2.以数学家的人生为载体感悟传统文化之美

为了激发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师可对教材中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介绍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成就、事迹等,让学生对其成就和贡献产生充分了解。同时,可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整理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事迹、成就等,以故事会、板报等形式在班级中展示相关图片。如此不仅可让学生对我国古代数学家产生深刻了解,又能让学生增长数学知识,通过深入了解我国历代数学家的成就和贡献,提升初中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圆》中圆周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我国古代研究圆周率的故事。圆周率早在战国时期《墨经》一书中便有记载。在《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径一周三”的内容。魏晋时期刘徽运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6,在人类历史上,刘徽的“割圆术”首次将无穷小分割与极限引入到数学证明中,成为不朽篇章。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经不懈努力,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将其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同时还得出了球的体积公式。在圆周率的应用和研究中,历代数学家的坚持与努力对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再如,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中“正数和负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世界上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早在《九章算术》一书中便有正负数相关内容的记载。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负数知识的出现时间要早一千五百多年,通过对数学史上名人名事的分享,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入了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并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与民族自豪感。

3.以数学实例为载体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要强化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体现出素质教育在教育理念改变与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影响。教材编写人员目前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材中也融合了一些传统文化内容。但要想将传统文化成功渗透到初中数学课堂上,还需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抓准结合点强化传统文化渗透讲解,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丰富,也可以让其内在精神同样富有,同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综合素质基础,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挖掘教材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故事,以故事形式导入教学内容,其后以此为基础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索中感受传统数学问题的博大精深。如果学生能够从方程术方面入手,加强对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的理解,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而且可培养其文化自信,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为未来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4.以数学图形知识为载体实现传统文化渗透

初中数学教材中所涵盖的传统文化不仅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世界上的优秀文化,介绍了人类在数学科学方面的正确认知经验,对数学教学意义非凡。除此以外,数学学科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特征鲜明,并与哲学思想关系密切,涵盖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数学研究中相关学者还在不断從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为彰显凝结在各种形态中的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索过程中,感悟人文价值。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几何原本》中的基本概念与公理化思想。彰显“软文化”与“硬文化”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数学图形知识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利用新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蒙古包与土坯房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他们对蒙古族和维吾尔族房屋构建特征与习俗有所了解,为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做好认知准备。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而且将该学科独特、精彩的人文教育价值凸显出来。这一方法不仅可提高数学知识教学的趣味性,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文化自信,进而提高其数学修养,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渗透是极为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特征,结合教材内容从名人轶事、精美图案赏析等角度入手,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展示数学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也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吸引其自主投入到数学知识实践、探究中,进而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形成民族自豪感,承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邓源丽《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数学传统文化的探究》,《文学少年》2021年第17期。

[2] 吴延梅《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今天》2021年第9期、

[3] 覃丽琼《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IT经理世界》2021年第1期。

[4] 刘汉东、刘汉奎《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读与写》2020年第1期。

[5] 周玲、王昌梓《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数学传统文化的探究》,《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11期。

[6] 陈新刚《初中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科普童话(新课堂)》2019年第33期。

[7] 梁振奇《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新一代(理论版)》2019年第13期。

[8] 李夏英《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构建初探》,《文理导航》2021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传统数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传统当传承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