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3-11-01杨晓洁

关键词:家庭作业数学教师双减

杨晓洁

摘 要:数学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扩展,同时也是课内、课外联通的枢纽。当下,正是国家对于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階段,而课后作业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业同样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文本通过探讨在小学数学中对传统文化作业的创新设计——设计口头作业、操作型作业、游戏型作业以及观察型作业等几种类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加快素质教育发展进程。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28

在“双减”政策的落实期间,教师不断提升数学课程的作业质量,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当前很多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通常将学生的个人能力作为重点关注内容,忽略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学科素养提高的关键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双减”政策的重要性。当前,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普遍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以及和生活严重脱节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当前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形式,用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及效果。

一、“双减”教育政策的主要内涵

以往的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容易出现消极的负面情绪,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下降。此种情况下,为了能够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效率,防止学生因学习任务重而产生心理压力,国家提出“双减”政策,提倡教师尊重学生额发展特点,针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创新。由于课堂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倡导生本课堂理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深入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体,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逐渐由以往的题海战术及例题讲解转变成为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设计作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课堂知识讲解,使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以此为基础,使作业设计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特征。

二、“双减”背景下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1.坚持适度性原则

小学生无论是完成课堂作业或是课后作业,通常由于缺乏自律性,完成作业时缺乏动力,这种情况一般与学生年龄及习惯存在密切联系。新的教学理念下,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能力,以符合学生的能力特征为前提,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2.坚持适量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作业时应以适量为主要原则。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不足,在完成数学作业时,担心难度大、面临严峻挑战等。假如学生每天面临繁重的课程作业,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态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逃避心理。而“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以适量为主要原则,这不仅可以加深课堂印象,同时还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不足

1.作业量大且内容枯燥

以往数学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通常以常规方式为主,诸如题目练习或数字演算等。此类仅仅将课本知识作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作业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大部分教师为了贪图方便,布置作业时没有根据学生特征进行合理选择。这种作业模式不仅缺乏新意,并且形式单一、枯燥,导致数学家庭作业无法获得预期效果。基于此,笔者开展相关访谈,其中,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表示:“每天的数学作业就是教师按照课本或者练习册内容布置习题,如课后练习习题册第几页中的第几道题,或者由第几题至第几题等,那些习题枯燥、乏味……”当笔者向一位三年级学生提问:“你们不喜欢课后数学作业的主要原因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每天回到家就开始吃饭,吃完饭直接写作业,一点课余时间都没有,作业太多了。”由此可见,尽管教育部已经推出“双减”政策,但实施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小学生作业任务重,身心压力大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缓解。枯燥、无聊的家庭作业无法体现作业形式的创新,更无法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

2.作业形式单一

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形式较为单一,一成不变,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从而使得学生面对家庭作业时缺乏积极性,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类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书面类作业占主要地位,缺乏实践操作及口头作业,无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都如出一辙,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通常以练习册为主,题型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再有,设计作业时,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一刀切”情况较为普遍,笔者得知,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为学生准备需要自己动手或者通过实验才能完成的作业,也没有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完成作业,更没有将学生成绩作为根据,对家庭作业进行设计。曾有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访谈中说道:“教师给我们留的课后作业就是练习题、做卷子,没有其他作业,一直都是这样。”

3.作业内容封闭

目前,小学阶段的数学家庭作业都是数学教师布置,通常没有基于学生视角进行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及喜好。另外,大部分教师设计数学作业时,并没有落实“因材施教”思想及工作,实施统一的作业形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优等生来讲,这种作业方式缺乏挑战性,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但对于差生来讲,通常表现出力不从心,使其学习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由于采用“一刀切”的作业方式,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尊重,学生缺乏选择权,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各不相同,但采用相同的作业形式,就会使得各水平阶段的学生能力均受到限制。笔者对小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当问及学生“教师是否会在设计数学作业之前征求学生意见”“教师会不会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制定不同作业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作业方式”时,所有学生均表示否定。

4.作业与生活脱节

由于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通常和日常生活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小学数学又被称之为“街头数学”以及“生活数学”。但在现实情况中,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作业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观点,数学作业多以课本内容为主,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笔者访谈过程中,很多小学生表示教师设计数学作业时,通常不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总体来讲,小学生对于数学家庭作业的期待是:内容有趣、形式多样、结合生活。小学生的期待及需求无法通过以往的作业形式得到满足,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冲破限制,针对作业形式进行创新,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作业的有效价值。

四、“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口头作业

所谓口头作业指的是需要学生通过口头表达方式完成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时期就是小学时期,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学好数学的重要标志就是做题,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官协调能力,使过去重视书面练习,忽视口头表达价值的情况得到改善。口头作业以“说”为主,尤其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及成长特征,不但可以加深数学印象,同时可以改善学生的语言能力,降低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编故事的方式学习,比如,一些流传千古的数学问题,这种题目本身就已经属于传统文化的范围,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前人的解题过程,并理解在解题中产生的文化内涵,确保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2.操作性作业

身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数学作业时,应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可将锻炼学生操作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设计数学作业。操作式作业,其本质就是基于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实践。学生感知事物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践操作。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因此,针对数学知识所具备的抽象特征来讲,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操作意义的知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如学习“比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以图形的方式描绘校园操场或者家里的住宅;课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测量抽屉或者书桌的表面积;学习“三角形稳定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维修损坏的桌椅,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习米、分米以及厘米等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手指长度、头围以及腰围,引导学生使用直尺测量头围或者腰围长度。测量直线距离时,可直接使用直尺,那么测量头围及腰围时则需要利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化曲为直”,学生通过操作性作业,不但使课堂知识得到有效应用,同时强化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3.游戏性作业

随着教育部推出新课程标准,各地方小学纷纷对数学作业设计形式进行创新,用以减少作业与学生需求产生冲突的情况。因为传统的作业形式较为枯燥、乏味、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对课后作业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用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另外,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技巧。因此,教师在设计低年段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可在其中融入游戏,使学生能够边玩边学。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轴对称图形对我国古代的建筑、剪纸、中国结、脸谱等传统文化有关的元素进行呈现,使学生能够通过几何问题体会和感悟我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情况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之美。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传统文化探究欲望会更加强烈,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也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与数学学习进行关联,达到通过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的目的。再如,可以将“田忌赛马”作为教学知识点,通过对田忌与齐威王直接对马进行上中下三个级别的分类情况来具体地讲解这个数学问题。而在这个问题的讲解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们对这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分析。同时,在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常识,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涵。

4.观察性作业

学习的重要渠道就是观察,并且观察也是开发人类智力思维的重要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观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如同阳光、水分及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一样。”小学数学教师在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设计时,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推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数学知识。如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或者通过网络寻找与图形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以此强化学生对图形的了解及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基于观察方式为学生设计作业,也就是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通过手机、照相机等多媒体工具记录下来,可以让学生针对记录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学生面对此类作业设计模式会感到新鲜、奇特,而且毫无压力。与此同时,对数学作业实施此类生活化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直角”“锐角”及“钝角”知识时具备一定基础,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作用。

总之,家庭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扩展,在教学活动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传统教学过程中,作业设计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创意思维,通过在家庭作业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以此激发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学生通过完成家庭作业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从而使得完成家庭作业逐渐成为小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并提高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若想实现数学家庭作业设计过程中的有效创新,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持续更新作业形式及作業内容。基于此,教师需要针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改革,特别需要与建构主义教学思维接轨。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利用传统文化创新设计数学作业,使自身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够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与学生产生共鸣,冲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桎梏,以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迎接每一天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石慧《“双减”下小学高年级数学特色作业设计的思考》,《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年第33期。

[2] 陈幼玲《对接·融合·拓展: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路径探索——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例1”为例》,《福建教育》2021年第31期。

[3] 陈幼玲《强化整体认知  提升思维水平——“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1期。

[4] 李仁文《设计“独具匠心”,效果“立竿见影”——例谈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优势作用及实施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年第24期。

[5] 王麦芹《“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创新作业设计探索》,《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2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家庭作业数学教师双减
特殊的家庭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谁帮派翠克完成家庭作业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