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策略

2023-11-01齐爽

关键词:中华数学知识教材

齐爽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将其积极渗透至素质教育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推进学生德育的必经之路。本文就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帮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中华传统文化 融合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27

新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已充分渗透至小学教育当中,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点学科,教师应带领学生掌握、灵活运用此学科知识。在素质教育要求中明确提到,要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等为主要目标进行教育,基于此,在小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当积极融入能够推动学生个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中国古代文化、华夏文化体系中多个分支下的优秀成果,将其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还能够丰富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一、小学数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

从表面上看,数学知识充斥着大量的公式、定理,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甚少;实际上,教材中的大量数学知识均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独特的形态蕴藏在数学知识体系当中,具体的形态可分为显性、隐性、融合性3种。数学知识中显性形态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一些数学图案,例如轴对称图形、七巧板,以及指南针、罗盘等古代数学工具,上述显性形态代表性物件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工具,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隐性形态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以定理、公式、法则等为表现形式,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与圆面积计算公式相关的“圆田术”、与十进位制相关的“算筹法”等,通过探究上述公式、定理的内涵能够窥见古人在数学计算方面的精妙想法。此外,还有一种以“鸡兔同笼”为代表的融合形态传统文化,其来源于《孙子算经》,这一类题目的解答方式较多样,由此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以丰富的形态出现在数学教材当中,小学教师也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唤醒”,使其在当下的教学活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小学数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意义

1.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是学好数学的第一步,若学生在未了解数学本质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则会导致其由学习变为单纯答题,将完成题目而非学习知识作为最终目标,不利于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对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借助一些古代代表性数学家光辉事迹、优秀成果来展现数学对于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带领学生体会数学如何改变日常生活,通过一些有趣、独特、代表性的数学知识来激发其对于数学知识本质的好奇心,从而使其将学习数学看待为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引导其将兴趣作为钻研知识的动力,加深其对于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

2.丰富数学教学形式及内容

近年来,社会新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报道,而这一趋势的出现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功利性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有关。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有趣的、奇妙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掌握知识的成就感。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丰富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资源,能够带领学生跳出既往的框架、以全新的视角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能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识,引导其自觉地深入分析数学题目背后的逻辑,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当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一时代背景下,单纯在学习成绩上有突出表现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学生们需要在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上多下功夫,不断充实个人的知识储备、发展个人的文化素养,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体会古人在艰苦环境下依旧坚韧的精神,促使其对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反思,培育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借古人的优秀品质为其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指明方向。

三、小学数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策略

1.走入生活,感受文化与数学的联结

大多数小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基本无乐趣可言,学生出现上述想法的原因多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欠缺變通、忽视素质教育,以及数学知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等因素有关。实际上,数学中的大量定理、推论、公式,均是前人经过反复多次试验以及推导后得出的成果,多数数学知识均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息息相关。基于此,为了使学生了解数学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可引导其走入实际生活当中感受数学知识背后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用一种独特的视角看待数学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联结,了解前人钻研得出的智慧,同时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充分渗透。

例如,在学习《路程、时间与速度》时,教材中列举了一些人步行、飞机飞行的速度作为实例。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以及路程、时间对速度的影响,教师可设置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模拟在不同场景下步行的速度会有何变化。首先询问学生平日上学的交通方式,有同学回答地铁、公交车等。接着为学生展示古人的出行工具,如马、骡车、船、人力车等,让学生尝试分别估算乘坐现代、古代交通工具出行的速度,可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有关古代人民出行工具演变史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了解古人如何运用巧思来提高出行速度。在了解不同出行方式对速度的影响后,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理解速度、路程、时间的相关性。在教学中展现古人的智慧,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其站在独特的角度来看待相关数学知识,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2.回归教材,感受数学中蕴含的文化

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换言之,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数学知识、相关的现象均能够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其中包括历代数学家的优秀成果。基于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归教材本身,深入挖掘教材当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加深其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认识,还能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为了促进学生在了解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明确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重难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教材在用词、思想表达、数学理论等方面的差异和相通之处,借助两者之间的对比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批判地看待某一种理论或思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数学理论,从而推动其综合学科素养的发展。

教材中多处均提到了古代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例如,《圆周率的历史》为我们展现了圆周率是如何得出的,说明了古人如何从观察轮子滚动轨迹开始,循序渐进地探究圆的规律,列举了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以及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等人对圆周率的探究过程。带领学生了解上述内容,不仅能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融合,还能够让学生对比古今数学思想的差异,从而体会数学知识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积极影响。此外,《图形的运动》中还提到了七巧板,教师可借此为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简要介绍先秦时期古籍《周髀算经》中七巧板的原型,并说明七巧板的演变历史,展示一些运用七巧板组合而成的蝴蝶、亭子等图形,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像这样回归教材探索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可进一步加强教材数学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结。

3.适当延伸,拓展教材中的数学内容

尽管小学数学教材当中蕴含着大量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但正如数学知识具有发展性特征一般,学习数学也应当抱着一种不断发展、进步的心态去广泛地吸收有用的知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教师需在带领学生掌握课内数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在教学活动当中渗透多样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可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适当延伸,着眼于课堂以外的数学教学素材,广泛利用多种渠道搜索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数学教学素材,展现显性、隐性等多种形态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图片、视频、音乐、现场演讲等形式对历代优秀的文化成果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从文字、符号等语言当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妙之处,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群体当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以《百分数》为例,教师在讲解百分数概念后,可引入类似“百发百中”“平分秋色”等与百分数概念相关的成语,使学生了解百分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可让学生用传统的算筹、绳结等方法来表示百分数,此外,还可以引申出古时人民对于分数的理解,举例《九章算术》中的“大广田术”,加深学生对于百分数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促进其构建清晰、富有逻辑的分数知识体系,协助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和串联记忆。再如,在学习《认识方程》这一课时,可搜索一些古人如何解方程的相关资料,以“鸡兔同笼”等问题为代表,让学生对于方程计算方法的演变历史产生更为全面的认识。着眼于课外能够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教学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掌握更丰富、多样的数学知识。

4.贯通古今,体会古人优良道德品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是促进其思想道德素养提升,使其成长为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措施。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文化产物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一些古代数学家在专业领域做出的贡献数不胜数,带领学生从这些代表性人物身上学习其钻研学术的优良精神品质,对其个人道德修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可在日常教学当中积极渗透一些关于古人优良精神品质的事迹,将数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作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引导其在钻研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一丝不苟、刻苦钻研、悉心求教的优良品质,从而使其在面对数学难题时能够下意识地、主动地去攻克它,在不断地学习、反思、实践中,实现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我國古代人才辈出,其中就包括多位对数学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数学家。以祖冲之为例,其对于圆周率的研究在当时处于世界前列,除此之外,其钻研的方向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还涵盖天文、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其在机械制造方面加入了数学理论,提出使用圭表计算正午太阳的影长,从而确定了一年之中冬至的时刻,并运用数学知识对木星的公转周期进行了测量。上述诸多的成就得益于祖冲之对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其自身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再比如,南宋时期的数学家杨辉,其同时在数学、数学教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结了“垛积术”等民间算法,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改进筹算乘除算术。上述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均值得学生们学习,教师可将上述优秀事迹渗透至教学内容当中,鼓励学生们向古人学习,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坚持不懈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广泛地吸收各种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5.丰富形式,在活动中感受文化魅力

数学是一门尤其强调逻辑思维的学科,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尚处于提升阶段且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兴趣较大,为了使其更深入、直观地感受数学学科知识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教师可适当丰富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这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极营造一种寓教于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借此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作进一步的延伸,并利用实践活动来简化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复杂内容,便于学生理解重难点,同时宣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小学生成为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群体。

至于活动的形式,教师可用模块化教学的模式来延伸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书籍分享会,供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收获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数学知识的理解。有的同学去网上搜索了对于《九章算术》这本古籍中数学知识的解读,感受到了古人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有的同学自行查找了关于七巧板的历史故事,其他同学通过他们的分享收获了一些知识。再如,可以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重现古人钻研数学知识的场景,搜集一些民间数学小故事、数学家的趣闻等在课堂上进行重现。除此之外,课前还可让学生现场有感情地朗读一些有关数学公式、定理的顺口溜。通过开展上述活动,不仅能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还能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学科素养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教师需要积极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 庄前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16期。

[2] 吴骏、曾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传承》,《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中华数学知识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