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双减”政策,融入传统文化

2023-11-01代建萍

关键词:双减数学知识内容

代建萍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需要学生去继承。对此,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意识到数学课堂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积极地在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根据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了解传统文化融入的作用,调动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参与热情,从而借助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双减”政策 教学效率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25

众所周知,逻辑性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处在形成之中。对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可以选择在数学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加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借助练习题,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中逐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较为严肃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数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严肃性。虽然这种教学态度没问题,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却不适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一开始学生还可能会因为对数学课堂的新鲜感而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上,但随着时间流逝,学生会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严肃性,这很可能会让他们逐渐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厌烦感,致使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减弱,不利于小学数学高效化课堂的开展。

2.教学评价并不综合

教学评价是高效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给予学生最中肯的建议,有助于学生实现数学学科的个性化发展。但就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而言,大多数教师是以学生的数学成绩做参考,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没有针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境进行综合性评价,学生能够获得的建议并不明确,使得学生的数学学科水平的提升进度缓慢。再者,也有部分教师对教学评价环节并不重视,没有及时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评价环节,使得高效化小学数学课堂的开展并不理想。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作用

1.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知识中,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数学思维。此外,传统文化的融入还能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综合性发展,从而呈现出高效率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2.激发探索欲望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知识时会感到枯燥。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能够给数学课堂带来一些活力,有助于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其自觉结合教师的讲解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习,师生共同共建高效率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3.感受數学魅力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许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数学知识内容。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够辅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一些民族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教师也可以把传统文化和数学史有效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其能自发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推动小学数学的高效发展。

三、融入传统文化,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1.运用语言表达,调动参与激情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些趣味性的内容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对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教师要结合“双减”政策的内容,融入传统文化,以趣味性的方式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参与兴趣,使其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此外,教师也要主动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探究,使其逐步摸索到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有效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率教学。

例如,在开展《加与减》的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加与减”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为传统文化的融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课堂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讲解搜集到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号的发展史,拓宽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让传统文化完美融入数学课堂中,趁机开展“加与减”数学知识的教学,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思维意识和精神,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加与减”的知识内容。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加与减”数学知识练习,增加学生对该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自发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参与到习题训练中,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从而有效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2.借助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数学的发展贡献了不少的力量,这说明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对此,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意识到传统文化的融入作用和价值,以传统文化开展数学课堂的课前导入环节,借助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数学知识的教学,用传统文化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在对学生讲解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锤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思考数学知识,培训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教学《购物》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要结合“购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查询和人民币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用传统文化进行课前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热情。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查询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学生建立与人民币相关的话题探讨,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人民币的信息,并趁机给学生讲解古代货币的发展史,以商朝的铜贝为开端,到周、晋、郑、卫等国的空首布,再到秦国和魏国的圆形方孔钱,最后再到现在的人民币,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货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能够把传统文化和数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丰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额,引导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人民币的信息,体会“购物”中的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对不同数额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测,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最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购物”的数学知识练习,让学生能够清晰感知到人民币的作用,通过对“购物”这一数学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实现小学数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

3.深度挖掘教材,多角度切入教学

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对此,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探寻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寻找传统文化和数学知识之间的相通点,以此来作为融入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多角度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拓宽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融入下,探究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此外,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对数学知识进行全方面思考,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水平,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化教学。

例如,在开展《2—5的乘法口诀》的课程时,第一步,教师要结合“2—5的乘法口诀”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和该数学知识相关的案例内容,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观察,结合案例内容主动和他们探讨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引出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索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根据教材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融入传统文化——楹联,用楹联中的“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来辅助学生对乘法口诀进行学习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对该数学知识进行掌握。最后,根据“2—5的乘法口诀”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转换思路对该数学知识进行运用,强化学生对该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4.开展课外拓展,拓展学生眼界

课外拓展环节的开展,一是为了辅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其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内容,二是有效拓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发展。对此,在小学时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秉持“双减”政策的教学要求,主动结合传统文化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拓展环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让拓展环节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教师也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课外拓展、传统文化和网络信息技术三个方面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开展《图形的变化》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对“图形的变化”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明确该数学知识中的教学重难点内容,并结合该数学知识进行教学环节设计,用杜甫的《绝句》来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点、线、面内容,如:“两个黄鹂”描写的是“点”,“一行白鹭”写的是“线”,而“窗含西岭千秋雪”则是写的“面”,让学生直观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把传统文化充分融入数学教学课堂中,设计数学知识的课外拓展环节,充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具有对称性的图形内容,引导学生对该图形内容进行分析,思考该对称图形的形成方式,由此引出对“图形的变化”数学知识的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中,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结合教师的引导探究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接着,对学生进行“图形的变化”中数学知识的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图形进行探寻,通过对学生的课外拓展强化学生对该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开展随堂小练习,根据练习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维认知,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率教学目标。

5.布置课后作业,推动个性发展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接受能力的差异,导致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差异性的作业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印象和记忆的同时,使他们获得个人能力不同程度的发展。此外,教师也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内容,锻炼学生的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落实“双减”政策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率教学。

例如,在开展《测量》的教学时,教师要运用传统文化的内容——子午线,对学生进行“测量”中数学知识的讲解,用子午线的测量原理,让学生建立对该数学知识的相应认知,并趁机开展“测量”的数学知识教学,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该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为依据给学生设计差异性的课后作业,如:结合“测量”的数学知识给学生布置基础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内化对该数学知识的学习;给学生布置提升性的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选择性完成该项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出课后作业的价值。

6.开展教学评价,提升综合素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良好的教学评价环节能够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教师要及时开展教学评价环节,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使其能够清晰了解到自身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足之处。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薄弱之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实力,推动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成长和发展,最终呈现出小学数学的高效率教学。

例如,在开展《分一分与除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除法的发展史为依据,给学生讲解有关除法的传统文化内容,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组织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分一分与除法”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果对该数学知识进行补充说明,让学生建立对该数学知识的相应认知。接着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评价,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开展针对性评价,在指出学生不足之处的同时,为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促进小学数学高效化教学效果的良好实现。

总而言之,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双减”政策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在课堂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调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热情。教师可以用传统文化丰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多角度开展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并主动拓展数学知识,让学生全方位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此外,教師也要及时开展教学评价环节,结合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出指导性意见,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年第9期。

[2] 盛云、王海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47期。

[3] 刘平义《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家长》2021年第29期。

[4] 蔡雅玲《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考试周刊》2021年第68期。

[5] 梁民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科幻画报》2021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双减数学知识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主要内容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