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23-11-01金琪

关键词:中华数学知识传统

金琪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更为重要。现如今,全国各地的小学都加大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基于此,本文将小学数学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接着探索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原则和路径,希望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数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21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新方向。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助力。在小学课程体系中,数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积极探寻其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点,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等挖掘出来,引领学生感知与数学相关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为其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就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或多或少还有一些问题,以下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学生知识面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教育领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常态,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阅历有限,难以有效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这就导致教师很难以教学案例的更迭来创新、优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模式。与此同时,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有限,难以依照教师提到的知识研究方向,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积累中华传统文化。這种情况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影响,还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数学独特的课程属性,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与语文、德育等课程相比,数学教学中缺少传统文化内容的切入点。在此情形下,教师很难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来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许多内容、元素无法与教学契合起来,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上种种,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亟须广大教师重视、解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诉求

近些年,国际交流日益密切,愈来愈多的外来文化涌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影响了我国不少年轻人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尤为必要。当然,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切忌墨守成规,局限于过去。现如今,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发展,整体国力也愈来愈强,但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缺位、诚信缺失等,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就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持。鉴于此,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兼具现代性和时代性,这不但可以更好地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还能够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为学生的日后成长发展筑牢根基。

2.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和逻辑性的课程,对学生逻辑、想象以及思维等能力的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数学课堂较为严肃、紧张,因此,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得有些“拘谨”,不太积极,热情也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数学教学事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转变了对数学课程的印象,思维空间得以拓宽,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不但为学生日后深入探究数学夯实了基础,更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3.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与其他课程知识相比,数学知识更加抽象、复杂,是令许多学生“头疼”的一门课程。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将教学局限在教材知识中,生硬地讲授,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生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参与知识学习和探究,最终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实物等,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极其吻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让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让数学教学内容、过程更加有趣和精彩,达到强化学生探索积极性的效果。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热情。

4.能够切实推动素质教育目标形成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的主流。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注重对学生能力、智力的培养,还应当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予以高度重视,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前提。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无数璀璨文化,其中包括不少优良的思想品质、精神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对我国数学史产生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促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数学研究成果,领悟我国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在深化数学文化认知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更加顺利地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小学数学课时有限,教师无法将全部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都呈现给学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筛选、加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找出与数学教学相契合的文化元素。首先是相关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很容易忽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要妥善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师选择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目标存在紧密的联系,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需要说明的是,许多教师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数学史,这显然是片面、局限的理解,数学史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次是趣味性。“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抽象的思维、烦琐的解题过程是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感受,如若不能改变学生的刻板印象,传统文化教学很可能会引发学生的抵触、畏惧情绪。为了更好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中融入部分较为生动、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当然,在此期间,教师不能为了有趣而有趣,要保证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否则不但无法强化数学教学实效,还很容易令数学教学偏离教学轨道,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发展。最后是思想性。开设数学这门课程,并不只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必一味地追求文化的系统性、整体性,而是要重点凸显其思想性,引领学生深入感知蕴藏于其中的数学思想。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1.深入挖掘教材,探寻文化元素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键依据。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局限在知识传授上,对教材中的显性因素下足了功夫,而对于其中的隐性内容,却挖掘得少之又少。其实,细心研读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开发,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利器”。所以,这就要求相关教师转变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剖析,探寻隐藏于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展示,在带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滋养。

以“数位顺序表十进制计数法”这部分知识为例,在“自主练习”模块中的第6道习题中,提到了“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铸造字数最多的大钟”。“永乐大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延伸,为学生介绍“永乐大钟”的铸造技术——“泥范法”,具体做法为:先找一处空地,挖一个大坑,利用三合土、草木做内型,上方涂泥(要保证泥极细、极纯),将带有字的宣纸反贴至细泥,刻好阴字,在此基础上,加热烧成陶范,再一圈圈做好外范。最后,一次灌入熔好的铜汁,这样就完成了铸造。可见,在明永乐年间,我国的冶铸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寻找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不但健全、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谓一举多得。

2.渗透数学史,彰显课程价值

可以说,数学是令许多人“恨爱交加”的课程,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知识难懂、抽象,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数学史的融入为原本生硬、乏味的数学教学增添了不少乐趣。在教学实践中,如若教师能够巧妙地融入数学史中的内容,那么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还可以彰显其德育效果,使学生加强对数学发展历史的认识。数学史和数学知识的有机整合,能够让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简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关联,从而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课堂上,能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数学教学进行融合,更好地凸显数学课程的价值。

以“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知识为例,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数表示的含义,掌握小数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并未直接引入新课内容,而是展示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进行课堂导入,介绍刘徽在公元263年撰写的《九章算术注》,其中提到“微数无名者以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个位以下的退一位是十分之一,退两位则是百分之一,退的多,分得越小。其中的“微数”,代表的其实就是“小数”。这样,通过革新、优化课堂导入,教师为学生介绍了小数相关的数学史,使学生对小数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并且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文化自信,使学生带着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数学学习当中,以取得更加满意的学习成效。

3.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文化渗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同样如此,教师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时,切忌局限在教材、课堂上,而是要与课外活动有机融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在其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学时,以直接经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点燃学生参与激情、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创造为基本特征,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新颖教学形式。尤其是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授而学生受”的模式已经被淘汰,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凸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加强对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视。就数学实践活动来说,正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教师要善于寻找机会,有意识地设计、实施数学实践活动,将其当成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

以“泰山古树计算器”这部分知识为例,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练使用计算器计算。在教学时发现,学生普遍对计算器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的计算器,如“算筹”“算盘”等工具的了解却不多,甚至有些陌生。“算筹”“算盘”作为古代的伟大发明,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探究。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利用课下时间,从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查找和“算筹”“算盘”相关的知识。这样,學生在亲身实践中就能够意识到“算筹”“算盘”属于我国古代的计算器,尤其是以“算盘”为工具的珠算,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总的来说,教师要善于拓展、延伸,多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并有意识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古人的智慧。

总而言之,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可以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发展,还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学生的心灵、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进一步促进学生优良文化品格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有义务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数学课堂。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海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值得教师去探索、发掘,并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将其融入课堂,为学生打造更加优质的数学课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深入挖掘教材,探寻文化元素;渗透数学史,彰显课程价值;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文化渗透三个方面入手,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云、王海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47期。

[2] 郑永洪《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新智慧》2021年第19期。

[3] 何晨《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新课程》2021年第30期。

[4] 李振清《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72期。

[5] 蔡美宁《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策略浅析——以闽南传统建筑中的数学为例》,《教师》2021年第23期。

[6] 李欣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以“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为例》,《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1年第10期。

[7] 李雪荣《小学数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具的整合应用探索》,《中国新通信》2021年第18期。

[8] 杨艳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简论》,《新课程》2021年第44期。

猜你喜欢

中华数学知识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传统当传承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