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新议
2023-11-01金鑫鑫
金鑫鑫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中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教育单位,其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对专业性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也开始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但是,就当前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来看,其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针对中职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中职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17
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发生了转变。当前社会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工作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中职院校也应该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中职院校不应该仅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应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将传统文化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为提升中职生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中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就是专业素养以及非专业素养。所谓非专业素养,主要是指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意志力等。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一个统一化、和谐化、具有自主协调能力并且富有创造能力和丰富思想情感的自我有机体。健康人格主要包括了整体协调性、创造性、思想性、审美性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有效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打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思想。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放气派;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淡泊名利的情怀,无不引发人们产生无数感慨,并形成思想情感共鸣。在中职语文中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文化积淀深刻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并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形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日常学习与后续工作中善于寻找生活美、感受生活美,在传统文化的一次次情感体验中,感受生活的真正含义,进而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实现对健康人格的有效塑造。
2.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在中职语文中应用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科专业素养主要体现为“才”,个人才能和专业能力;“德”,学生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对中职学生进行道德培养与提升的重要基础。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能够给学生提供强有力的道德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观念、个人信仰追求、为人处世准则等等,同时也体现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内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个人要求准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品行,“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思想,等等,这些真知灼见让学生能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力量,进而成为诚实友善、敬业正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其次,在中职语文中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精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大量的爱国人物。例如,屈原、文天祥、谭嗣同、陆游,等等,他们都通过文字表达了忧国忧民、自我牺牲奉献的思想情感以及浓烈的爱国情感。在中职语文中引用他们的事迹和文字能够激发中职生的爱国情感。如“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体现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这些传统文化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进而增强了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内容刻板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还存在教学内容刻板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虽然很多中职语文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但是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刻板化导致的。教学内容刻板化主要是指,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过于依赖书本教材,进而导致教学方案与书本内容高度类似,不能够充分发挥教学方案的最大价值和作用,进而阻止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2.语文教学方式单一
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单一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原因,单一化的教学形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不利于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既不能够充分表达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也不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而形成了较为压抑的教学氛围。此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学生会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得到更好发展,而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则无法紧跟教师的课堂节奏,进而降低自身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进行中职语文教学创新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中职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
1.结合实际情况整合语文教学资料
无论在哪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料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料作为教学内容有效传播的物质载体,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但是,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中职语文教学资料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束缚,其内容更多呈现出理论化和抽象化的特点。这就导致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语文知识不能够被充分展现出来,进而极大阻碍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口语能力是中职生步入社会和就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学资料,而非“被教学资料所掌控”开展单一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深入分析语文教学材料中所含有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进行语文教学资料整合。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放在突出位置。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与此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还应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在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文学素养。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将其与具体的中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帮助学生体会人生的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正向熏陶下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
2.创新语文教学方案
语文教学方案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决定着中职语文教学的流程、内容、形式、难易程度等。中职语文教师只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创新语文教学方案,才能够更好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首先,中职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方案过程中,应该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并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在中职语文教学方案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能能够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方案的针对性,还能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其次,中职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方案设计与创新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教学方案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课堂参与度。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之中以及课下深入学生群体之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进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兴趣爱好。最后,中职语文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方案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创造能力。人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而汉字作为象形文字,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同时,在中职语文教学方案中融入传统文化,便于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应用创造能力。
3.注重教学实践,转变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要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应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中职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实践,转变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中职语文课堂模式。现阶段,很多中职院校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束缚,主要开展以理论知识为教学主体的单一化教学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应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需求。利用传统文化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则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词、将古诗内容转变为其他形式得教育活动等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实践活动,还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利用传统文化开展中职语文实践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有效培养和提升中职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中职语文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文学(三)》时,就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分组介绍古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深入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情感表达,并运用背景音乐、传统乐器、古代服饰等将自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呈现出来。通过这一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就能够将自身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表演之中,应用于人物分析和情感揣摩之中,进而深化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就能够打破传统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进而更好地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4.丰富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单一化的教学形式
丰富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单一化的教学形式也是中职语文教师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手段多以教师口头讲述、书写板书为主。虽然现阶段,很多中职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学课件仍然以文字为主,这就导致语文教学活动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改变以往单一化的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氛围,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首先,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多媒体应用水平以及教学课件的设计水平,对声音、画面、视频、文字等进行精巧设计,进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还可以穿插播放文人墨客的视频,进而向学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这样就能够将文字中的情感表达有效转变为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和体会的意境。例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链接播放相关朗诵视频,进而增强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其次,中职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背诵诗词,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再次,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语文作业的布置形式,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并制作成PPT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个人分享。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多渠道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而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最后,中职语文教师还可以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習。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决定了中职院校应该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主。但是,就当前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教学硬件条件等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中职语文教学仍然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这不仅违背了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传统文化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创新策略研究》,《语文课内外》2022年第9期。
[2] 王晶晶《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创新策略研究》,《电脑校园》2019年第11期。
[3] 陈洪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创新策略研究》,《电脑校园》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