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2023-11-01靳瑾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传统

靳瑾

摘 要:古诗词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降低古诗词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在讲述古诗词的同时,带领学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而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其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担,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起到积极影响。本文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入手展开分析,探索传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策略,以此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有效性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0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难点,古诗词意蕴深厚而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无法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优化调整课堂教学,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魅力,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借此开展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品格。古诗词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一部分知识,古诗词在小学教材中占比较大,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补充作者的文学常识、解读诗意、分析诗词主旨,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全盘吸收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且古诗词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无法感知到古诗词的美。针对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开展古诗词教学,将两者融合,降低诗词的理解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比很高,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导致教学目标选择不当,课堂教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学情并不契合,片面地将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为掌握诗人文学常识、把握古诗主旨并背诵古诗,会忽视了对古诗的深入挖掘,导致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无法展现在学生面前。

另外,部分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过于宽松,缺乏具体性,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实际讲述时,教师更注重对诗意的解读,对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不关注。部分教师依据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诗歌内容,并未进行拓展延伸。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传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古诗词内容,不仅能够牢牢掌握教师传授的内容,还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围绕中华优秀文化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发现,在前期的小学古诗词教學中,存在着忽略传统文化内涵,教师所设置的目标不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部分教师存在认知偏差,这样的情况下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对这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诵读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另外,教师可以巧借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本教材中所提供的资料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言,并借助其他的途径让学生来理解古诗词,还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意境。借助诗词配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再借助情景创设,帮助学生对知识产生进一步的感受,除此之外,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将游戏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1.深情诵读,感悟诗情

古诗词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作者的情怀和志向,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并不注重古诗词诵读,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基于此,在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古诗词教学是要开展深情诵读,营造出良好的诵读环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了解作者的情感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课文(一)第1课《古诗两首》中的《村居》《咏柳》为例,这两首古诗描写了诗人眼中春天的美景,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之后,要重点讲解“柳”这一意象,将古今进行对比,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堂中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引入古诗学习,向学生讲解“咏”字的含义,帮助其理解,并播放范读音频,打通字词关卡,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好节奏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观察两首古诗的音节,找出最后一个字的音节规律,从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为深入分析、理解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巧借资料,帮助理解

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要注重对作者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古诗词内容,要深入到古诗词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降低古诗词的理解难度,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中《赠刘景文》为例,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诗题,理解诗题,并设置问题“‘赠就是送,这首诗送给谁的?(刘景文)谁送给刘景文的?(苏轼)”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寻找诗中景,尝试理解“好景”“君”“傲”,在此基础上尝试描述诗中景,“假设你就是苏轼,请你把这幅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给刘景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时间组织语言并开展练习,并设置问题“这首诗明明就是写景的诗,写这首诗给刘景文,什么意思呢?”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苏轼写这首诗时的背景资料,带领学生感悟诗中情,结合材料理解诗中情,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是想鼓励刘景文,不要悲伤失落,现在正是最好的时节。”“我觉得……”明确这首诗是为了鼓励刘景文所作,表达了苏轼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让学生学习苏轼豁达的心境。

3.想象画面,再现意境

古诗词具有美感,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其结合诗句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呈现出独特的意境。部分学生想象力较差,教师要加以引导,向其传授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中《暮江吟》为例,在诵读古诗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品读诗题,明确古诗描写的时间是傍晚,地点是江面上,让学生了解“吟”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游子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欣赏诗中景物的图片,并设置简单的问题“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景物吗?这些景物都是日常之景,那么诗人笔下的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呢?”接着走入古诗中品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询问学生“‘铺字可以换成‘照或‘射吗?”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铺、照、射”的不同,想象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象,体会夕阳柔和、慢慢铺开的画面,从中感受古诗词的遣词造句之美。

4.据诗配画,提高审美

在新时期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借助绘画来丰富课程内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将古诗的学习与绘画相结合,让学生依据自身对古诗的理解将古诗内容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适当融入自己的想象,彰显自身的个性,并将古诗誊写在绘画上,借此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潜力。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课文(五)第15课《古诗二首》中《绝句》为例,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古诗一句一景、动静结合,展现了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讲述古诗的同时开展绘画练习,寓教于乐,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时间通读古诗,打通字词关卡,让学生再读古诗并思考为这首诗配一幅画,詢问学生“应该画上哪些景物”,教师要简单讲解诗句的意思,为学生提供时间开展绘画创作,为古诗配画,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5.创设情境,身临其境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学习古诗词时,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思考,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在解读古诗词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在这首古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古筝名曲《平湖秋月》,呈现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对西湖之美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情境中受到西湖美景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驻足于西湖湖畔,寄情于西湖美景之中,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教师要带领学生读出诗意美、理解诗意美,并设置简单的问题加以引导:“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知道西子吗?怎么知道的?西施美吗?她到底有多美呢?”让学生从中感受西湖的自然之美。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6.借助游戏寓教于乐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外国文化所吸引,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兴趣。古诗词意蕴深厚、内涵丰富,借助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能够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对课堂投入更多的精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组织教学,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为例,三首古诗均与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描写了我国传统的七夕节的习俗。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和传说,感受诗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课堂中,以《寒食》这首诗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寒食节,明确其日期是在清明前后的一两天,古人非常注重这个节,按习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开火车”的趣味游戏,由教师在黑板上重现传统节日的名称,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教师作为“火车头”提出节日名称后,让学生依次分享与节日有关的传说、习俗、相关的诗词等内容,借助游戏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积累相关的古诗词,同时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将游戏和小学古诗词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为游戏与教学的融合建言献策,促进相关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相融合,能够摆脱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经由教师的解读实现多方面渗透。借助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在教师创设的多种活动中,学生能够感知古诗词的美,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其语文素养。传统文化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结合,能够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在课下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解读古诗词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围绕古诗词创设多种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心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为学生补充相关的文学常识,并借助多媒体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组织教学,增添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潘昕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科教导刊》2022年第21期。

[2] 陶敬轩、俞爱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科学》2022年第4期。

[3] 刘晓梅《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第13期。

[4] 白晓晶《发现古诗词之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渊(小学版)》2019年第11期。

[5] 罗欢《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研究》,《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年第15期。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传统
踏青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老传统当传承
品读古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