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3-11-01黄秀凤
黄秀凤
摘 要: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现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传承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要坚持终身发展的伟大精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到更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及教学措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进一步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思想,进而有效促进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传承措施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16
我国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得少之又少。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要运用中华优秀文化来进行感染与熏陶,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让其思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能够获得全方位提升,使其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优秀的个性。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传承,能够全方位提升初中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及个性特征,来对教学手段及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与意义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先辈们在历史长河发展进程中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由于我国在发展进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造成现阶段有部分青少年在成长与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视,此种现象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后的发扬与传承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初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力度,全面提升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强化这一代青少年自身的综合素养。
2.弘揚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影响其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最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国家发展的因素就是文化软实力,其对于国家综合国力所产生的影响巨大。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我国民族力量发扬光大的源泉。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这一代青少年的努力,青少年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若想要在国家的发展与建设中依靠青少年这股未来的力量,就要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始,保障青少年能够在成长与发展中深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认知,通过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内涵融入日常课程教学当中,能够实现民族的兴盛与国家今后的长远发展。
二、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明确教师的引导者作用,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非教学的主导者。现代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沟通交流关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进行充分强调与尊重,在教学进程中将学生素养的提升作为其今后长远发展的核心,同时要积极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及传统文化综合素养,在教学时选择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来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平易近人的课程教学态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涵以及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来正确引导学生将被动式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学习,进一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学习《陋室铭》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提前备课,对文章的内涵从多个角度进行挖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进行解答,充分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全面帮助学生分析出古人与现代社会的人之间在价值观与世界观方面所存在的差异,通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来进一步感受刘禹锡在课程中所传递出的精神魅力,细细地品味课程内容中文字所体现出的美。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行及时了解与关注,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其解决在学习与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保障学生能够愿意全面听从教师的教导,以此来全方位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2.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习动力
引导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进行深入品味的时候,要让学生在分析语言文字的时候能够细细品味作者的想法与思绪。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鉴赏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形式各样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善于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来直观形象地为学生进行授课,积极营造出与课程主题相近的教学氛围,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的时候,由于此篇文章内容富有强烈的激情与力量,因此,在场景表达的过程中采用了较多的感叹句和排比句,进一步突出了安塞腰鼓所表达出澎湃的激情以及恢宏的场面。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我国此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和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层次认识与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来为学生对此种场景进行全面展示,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将安塞腰鼓的恢宏场面进行全面体现,同时为其配上音乐,进一步指导学生使用感叹句或者排比句进行课文诵读,进而增加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刻领悟。
3.组织形象化的表演活动,体会传统文化情感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实施中,不能仅仅是通过知识灌输来进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对其中的内在情感进行深入品味,并站在情感角度来深层次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体会与领悟。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育的时候,利用形象生动的表演活动来开展教学是其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创新性策略,由于许多作品与目前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通过表演这种形式的活动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进而有效地增进学生对文化与情感的理解与认知。
例如,在学习《石壕吏》的时候,为了为让学生能够对叙事诗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深层次理解,进一步对安史之乱中平民百姓所遭受的痛苦生活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在此时积极鼓舞学生对叙事诗进行创新与改编,将其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进而切身体会到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和战争的愤慨与痛恨。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在对其中的情感进行深入把握的同时,还能够运用独特的方式来对当时的历史情况进行了解与认识,以此来掌握杜甫的创作风格。
4.将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引入初中语文课堂
教师在教学当中适当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当中,对于多数学生来讲,学习与掌握古典文学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切实依据教材内容的特征以及学生实际的学习经验,对此阶段学生的爱好进行深入了解,进一步有效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增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通过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与认识。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如果对这些时代背景不进行多层次了解,便不能全面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则会出现理不清楚其脉络,找不到其根本所在的现象。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能够依据课程内容来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文风情以及社会制度进行详细讲解与介绍。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提前对诸葛亮在三国时期进行北伐的背景进行了解与认识。对于这三个国家的历史进行概述,对关羽及张飞等名将的相关事迹进行简单介绍。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各样的课外活动,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利用经典诗歌朗诵赛等相关活动,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进而能够在后期的成长与发展中将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发扬光大。或者教师也可以在班级黑板报中设置一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区域,要求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轮流更换,将关于传统文化的古诗、名言名句以及典故等相关内容在此区域中进行展示,并在更换之后为同学进行进一步讲解。另外,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窗口文化及墙文化的主体均设置成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沉浸在传统文化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会。
5.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教学。从教学整体角度来讲,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多维目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设计。教师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加大关注,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精神内容进行有效吸收。进而形成积极且正向的情感态度及正确的道德观及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整体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变得充满活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幻灯片、美术以及电影等方式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体验氛围,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初中语文的教育中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不能缺少语文教师的参与,同时也不能缺少一个具有成效的教学计划。语文教师要积极构建出一个更加完善与系统的中文知识体系,方能对语文知识进行科学拓展与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以此让学生来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进而渐渐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全面了解与熟悉。除此之外,教师要进一步开阔自身的视野,基于教材内容探索出更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料,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将其中与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行详细介绍。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中,学生所学习到的每一首古诗均包含了作者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学生对这些古诗进行学习的时候,其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能够娴熟地将古诗内容背诵下来,而是要深入理解古诗背景与内涵。学生要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方能在古诗的学习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现代化的语言来创作诗歌,通过创作来进一步增加学生自身的想象力,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热爱与喜欢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与应用水平。
6.挖掘教材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整理与挖掘,并将其在现代教育领域中进行应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基点进行展开。一方面教师要对此部分课程内容进行认真的阅读与理解。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题材以及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认识与把握;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此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对文章结构的层次以及文章中的重点内容与段落等相关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与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来对作品进行深层次挖掘,进一步将其应用到教材内容中去,以此来让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全面传承与发扬;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依据文章内容来探索与分析其中的内在含义,并与作者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将作品中所涵盖的文化进行全方位整理与挖掘。最后,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中寻求更加适合的传统文化知识供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例如,在学习《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等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平时生活的环境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进行学习与领悟,在学生进行了最基本的思考之后,让其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找到与课文情感相似的小故事进行分享,进一步切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人文魅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出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趣味,在文学美與思想美的感染与熏陶中,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宽阔胸襟、共情心理的高素养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我们中华儿女千年来沉淀形成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我们人民团结一致、国家发展前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放眼望去,在世界的文化之林中,只有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几千年而不败。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当中,设置了相当丰富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含义进行深层次理解,特别是要深层挖掘教材所包含的内在含义,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深入思考的同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总之,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进行传承,不仅能够促进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更新,同时也能积极鼓励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端正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本着敬业精神,努力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关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全面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宋宏耕《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16期。
[2] 谢芳娃《初中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中学课程辅导》2022年第19期。
[3] 张仙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甘肃教育》2022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