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3-11-01王羊
王羊
摘 要:文化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语文新《课标》提到,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生,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文化,同时它也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凝聚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篇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 传统文化 学生心理健康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15
在语文课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坚定的自信。以语文为载体和立足点,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建立文化自信,能够让青少年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语文课对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个青少年的心中,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引领青少年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应多一份坚持、多一份挚爱、多一份珍视。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的中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各种文化通过不同方式涌入孩子们的思想中,这样就会使青少年思想动摇。因此,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把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语文课中,这是非常高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文课上,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自己感悟传统文化,这是当代教育的必要任务。
首先,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而来的,是古人思想、生活经验的总结,这些知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磨灭,而是继续发展和传承。其次,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还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使其得到健康成长。再次,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鼓舞人们不懈奋斗、不断前进。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根基。
《礼记》中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孔子也说过“有朋自远方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而“不学礼,无以立”则是表明,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礼仪,就没法立身处世。此外,在典籍中也包含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道理,这也是中国古代重视孝道的一种表现。
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今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教育中,必须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现代教育方法,如:教师要结合时事和当地特色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健全其人格。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中华文明是生命力十分顽强的文明,经过岁月的沉淀,许多古文明都已出现断裂,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认同力、兼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文明坚强、伟岸的精神的展现。当今,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作为社会前进的动力,可是仍有不少人,包括一部分中学生,不能客观且正确地了解传统文化,甚至将其当作儿戏。中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思想情怀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能够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陶冶个人的情操,引导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当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重视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出有道德情操、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只具有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堪忧的人,就像一滴水只有把它融入大海,才能实现他自身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从青少年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所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心系天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上,教师要设计具体的校园活动:
1.開展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教育,促进传统文化认同
我们可以适当地改进教学模式,巧妙地整合教学资源。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语文教学资源整合起来,设计便于教学的授课方式。在各个节日期间,给学生下发学习要求和任务:我国古代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是如何形成的,对应的课外内诗文有哪些。这样,在孩子们的心里就会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状图或者是知识框架:元旦——挂红灯笼;春节——用各种字体写对联、贴春联、放鞭炮;清明节——踏青、祭祖、扫墓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蒿;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重阳节——登山、观赏菊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如:清明节扫墓、感恩、祭祀祖先、展示家风家训、端午节学习包粽子活动(端午节飘香成果展示)、春节拍摄年夜饭视频、互送祝福短信。这样,把古诗文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既能增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又在无形中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
2.开展经典阅读
利用每天5—10分钟诵读语文书内古代诗文,在每节语文课上进行文化渗透,教师要定期和学生分享传统文化知识,共同交流学习心得。笔者每三周带领学生进行《我是朗读者》的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对经典进行再度展现,让学生走进经典,走入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新思路。
3.提高道德修养,彰显文明礼仪
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学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如在“春节”期间组织贴春联、吃团圆饭等活动;在“清明节”期间组织扫墓、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在“端午节”举行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等活动;在“七夕节”组织乞巧活动等。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国学小先生”活动,让学生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在生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诵经典,做少年”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4.举行升旗仪式,养成文明习惯
在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感受祖国的伟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爱国主义信念。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这一项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组织和纪律的认识,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5.开展综合素质教育
教师可以在学校组织大型运动会、红绸飞扬、诗书礼乐进课堂等活动。学校可以创办国学社团,组织《论语》诵读等活动,在八年级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在九年级开展诗文配画比赛。此外,学校可以开展“我的爸爸妈妈”系列活动,内容包括“爸爸妈妈我爱你”“我是父母小帮手”“爸爸妈妈生日快乐”“新年我想对您说”。每个班级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新特色,打造班级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德育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室墙壁文化建设,如张贴名人名言、公益广告、名人画像等。
6.在古诗文课程教学中学习高尚人格
古诗文蕴含着文人墨客的高洁人格,给学生带来无尽的人生思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了刘禹锡借自己的陋室,来衬托自己高洁的情操和道德品质;陶渊明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向世人展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操守。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本心,形成一种独立的人格。
三、塑造坚毅刚强的品质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塑造学生坚毅刚强的品质。研究表明,仁义道德以及谦逊礼让是现代中学生需要培养的品格。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让许多人失去了勤俭节约、克勤克俭的传统,很多人养成了铺张浪费的恶习。在初中教育中,带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不怕吃苦的性格。锻炼刚毅坚强的品格,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将能够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1.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能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全的人格
中国传统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翻阅很多典籍都能感受到这一点。比如在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提到了“首孝悌,次见闻”,也就是说在幼儿的教育中要将孝悌摆在第一位,百善孝为先。人只有有了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开始学习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的时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人的道德是多么重视。传统德育思想有以下几方面的精神内核:第一,重视“修身”,强调个人修养的提升;第二,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强调孝悌伦常;第三,注重“内省”,时刻自我监督。以上传统德育思想的特点,刚好契合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的要求:重“修身”可以让青少年意识到自我道德塑造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任由欲望和舒适度决定如何做事;在家庭中,和谐的家庭关系、伦理道德更容易维持家庭幸福,家是孩子幼小心灵的庇护所,必须塑造一个融洽的生活环境。“内省”就是及时反思自己的不恰当行为,青少年掌握了“内省”的能力能够更加自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内省”也能帮助人们自我调节情绪。
现在的青少年学业压力特别大,很多学生不能够自己调整学习状态,也不能及时舒缓心情。如果能够坚持“内省”,就能客观审视自己,适当调节自己的状态。以上传统德育思想多数来自孔子及他创立的儒家学说,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与内核。
在基礎教育工作中,德育是重点也是难点。唯有把祖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做好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塑造学生的人格需要传统文化来支撑,通过自律、合作、诚实、守信、劳动、仁德、修养等方式,共同构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质。
2.道德规范教育会助力学生心灵走向正轨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弘扬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则是教师的历史使命。相对于西方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会更加细致,更容易让孩子在学习之后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教师侧重从道德的角度规规范学生的行为,能够助力学生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健全。
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二者不分家。从古至今,我们对知名教育家的要求都是不仅要学富五车,还要有很高的德行操守。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进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因此,在社会转型期,面对竞争的加剧、压力的增加,思想的不统一,整体风气的浮夸等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代呼唤能够修身养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来发挥力量,用人文性和去功利化的教育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要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避免功利性。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等多方面原因,当代青少年的心理上出现了各种问题。所以,只有去除功利化,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和意识更强,实现自身的全民发展。
3.在青少年成长阶段,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弘扬传统文化固然很好,但是面对现在的社会现实,教师在教育中也要从基础开始。在选取德育的方向时,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规律,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那就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不能正确判断学生是否处在心理情绪波动期,在教育中,就会处于脱节的状态。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进行考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传统文化渐入德育教育的佳境中。不同的时代有自己不同的特征,并且都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思想,因此,有些传统文化并不能全部适应于当下社会。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也是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过高地强调家长的权威性,会对亲子关系的建立产生巨大的阻碍,会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当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多问题,这也不利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适当放下家长高高在上的身份。
其次,吾日三省吾身,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时时自省,这本是反思自我的一种好办法,可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自省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程度的负罪感,心理压力也会逐渐递增。
综合上述观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让学生心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逐渐成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景怀斌《儒家思想对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心理学报》2007年第2期。
[2] 彭鹏、杨建洲《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审视与对策》,《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 李晓萍《多元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科教文汇》2008年第8期。
[4]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2023年度)A规划课题《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立项号000101151879B)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