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汲取古人智慧
2023-11-01赵成军
摘 要:文言文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初中教学的难点。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文言文课堂教学氛围比较乏味,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较低,更谈不上积极。为此,本文首先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背景和现状,然后从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14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言文言简意赅,称得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言文教学也承担着传承祖国文化的重大使命。对初中学生而言,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对传统文化加深理解,还能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初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直面问题,分析总结有关对策,方能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
一、研究背景:新课改助推文言文教学研究
进入21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开展了众多分析和探讨,并开始了众多有益的创新和探索。
调研发现,相关研究包括对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如文言文选文、注释的相关研究;有美育研究,如文言文情感道德教育研究;还有教学方法设计研究、教学价值研究、教学效果研究……而目前,研究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向一线教学现状方面倾斜,研究聚焦到文言文教学问题分析上,指出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新课改火热推进的今天,教师的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实际上已经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一些顽固性的问题仍然存在,就一线课堂教学而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下: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少对媒体化、表演化、活动化的有效探索;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还存在着满堂灌、满堂练、满堂抄的沉闷的课堂现状。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1.出发点侧重知识传输,淡化“三观”教育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现象,与新课改要求背道而驰,即教师将教学重点局限在课本知识中,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三观”教育。教学缺失了借文言文传承文化的使命感,没有有效地利用文言文的精神内核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也不符合初中学生“三观”形成发展期的情感要求。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需要加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帮助初中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言文教育的作用。否则,教学将会变成空洞乏味的知识灌输。
2.理念侧重应试教育,架空素質教育
初中阶段不少语文教师将应试教育的考点作为课堂教授的重点,误以为考什么就学什么、记什么,学习就要直接学“干货”,忽视素质教育。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只关注知识考点,完全抛弃了情感教育,对文言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深意。在一线教学中,对文言文教学的时间安排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没有按照普遍的两课时的时间去规划,而是抢占其他学科的时间,用三到四个课时去死记硬背。例如,在第一课时,教师常常让学生直接背诵,在不理解文章的情况下,这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效率低下。第二课时用来逐字翻译课文,毫无背景文化讲解,学生们又累又烦躁。第三、四课时,布置并检查作业。这种方式学习时间长,学习的效率却并不如人意。长此以往,素质教育会被应试化的课堂教学理念完全架空,文言文的学习如同一座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
3.教师侧重讲解,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教师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观念老旧、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一言堂,一个人逐字翻译、讲解文言文字词,学生埋头记笔记,囫囵吞枣地将所有知识点死记硬背,教师检查背诵,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课堂缺少生动性、互动感,这种灌输式、强加式的学习传统教学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抗拒学习文言文的想法。学习文言文变成了应付教师和考试的行为,今天记明天忘,不去思考文言文背后的深刻含义。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割裂了教学与学习,使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看似很投入,实则学习效率较低,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仍然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文言文学习效率低,文化传承效果差。
4.学生侧重背诵,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生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少初中生觉得文言文难学的因素之一。比如,学习《出师表》这篇文言文,只去机械记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句话中的“亲”“远”“所以”对应的白话文解释,将教师给的白话文翻译背诵熟练,很少会去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什么道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更没有做一个有心人,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字词进行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教师给什么知识点,就只去理解这个知识点,导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在做文言文的深度阅读理解题时,就会无从下笔。归根到底,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对初中生而言,教学还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学习文言文这一渠道,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的时候,特别注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选取的传统文化篇目数量大幅度增加,达到了语文教材总篇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强化传统文化传承,树立正确的“三观”
初中部编版文言文在编写上特别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相比较人教版,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文章内容方便,文言文的数量增多,朝代覆盖面广,突出重点题材;其次,在版面设置上,从中学生认知发展角度出发,将文言文分散设置在每个单元,内在逻辑上符合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导读明细,注释简练,插图更加美观,思考练习的延展性更加明确,能更好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从以上这些特点出发,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要深入探索文章背后的文化传统,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例如,教学《爱莲说》这篇文章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以莲明志,是描写对君子的认知。莲花自古以来就代表高洁,象征着清廉,是许多文学家借喻的对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去理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深层含义,为什么这句话会千古流传,整篇文章短短百余字为什么会深深刻在很多中国人的脑海里。然后分析得出,莲不受环境的影响,代表着传统文化中,为人要清廉、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莲的“中通外直”,代表的是要行事正直的品德;莲的“香远益清”代表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思考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还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写出这篇文章的背景经历。例如,《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宋朝大儒,从小就热爱学习,而且年仅14岁时就能到溶洞中静心读书思考。他一生坚持初心,坚守着自己像莲一样的高尚品德。通过对古人生平及背景经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用古人的优秀品质激励学生,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文言文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品质,如此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才能更好地得以继承和发扬。
2.拓展文言文的宽度和深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内容,还要对文本进行多视角地拓展,不能简单地就文章字词、语句、段落进行翻译,而应当结合作者的生平、朝代、所代表的流派等等,进行拓展和挖掘,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比如,学习《岳阳楼记》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范仲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想法是怎么形成的。通过了解范仲淹的生活背景,可以知道他生活的北宋当时内忧外患、矛盾激化,范仲淹提出的“庆历新政”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极大反对,掌權者也摇摆不定,最终导致新政失败,作者被贬流放,然后写出了这篇文章。只有了解了如上这些作者写作的背景,才能理解作者创作时虽然不在朝政,但仍担忧国事,不放弃理想的坚定品质,才能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这样的延伸才能将文章背后的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可见,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言知识,而是通过文言文学习,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这才是学习文言文的真正目的。
3.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果只停留在知识点的学习上,那么习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学习是个系统的过程,要想掌握科学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单单依靠课堂肯定不行,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查阅资料。下面就以拓展阅读为例,说明如何从教材中的节选文章拓展到对整部著作的学习。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部编版教材的节选上,以《论语》为例,儒家学说的影响非常大,《论语》是儒家的早期著作,作为一个初中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时,《论语》是首选书目。《论语》在古代就是青少年必读书籍,这本书对初中生的成长,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它整体篇幅不长,只有15921个字,适合中学生作为拓展阅读材料。《论语》不像小说那样情节紧扣,引人入胜,学生很可能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这就需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比如,文章的篇章之间有没有内在逻辑关系?“仁”“义”“礼”“智”“信”“忠”“孝”“悌”一共400多个概念,看上去是枯燥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这些概念大都围绕“政”“仁”“礼”“知”展开。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内在关系,就能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逻辑。还有一些简单的容易掌握的学习方法,比如要了解相关的人和事,去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归根到底,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越强,拓展得越多,就能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4.创新文言文的学习手段,丰富文言文课堂学习模式
文言文学习的内核是传统文化,是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但是文言文学习的手段却丰富多彩。多年来,我们在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诵读的形式,教师先示范朗读,然后学生跟读,教师再针对疑难字词对学生进行讲解,这虽然具有情境带入教学的优点,但是长此以往,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如何创新文言文学习?多媒体化、表演化、活动化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首先,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比如,在《桃花源记》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用动画片辅助学生记忆,相比于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学生更加乐于接受动画的形式;再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使用流行歌曲教学法,先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用美妙的歌声,引导学生去体会文言文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活泼生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还可以阻止学生演唱不同版本的歌曲。通过歌曲的引入,学生们很轻松地就记住了全部的文言文内容。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下,提升学习教学效果。
再以学生的情境化表演为例,教师将文言文中的情节故事化,让学生参与编导,参与演出,将文言文改编为舞台剧,培养学生的课堂实践精神,通过自我揣摩,真切了解文章背后文化的内涵、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并用沉浸式的演出,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例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情节改编成课本剧,具体细化成从军缘由、离家出征、凯旋还朝、家人团聚等不同篇章,深入展示木兰和平——战争——和平的生活轨迹,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说,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新课改的背景,总结科学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会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相信只要通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不断研究,不断分析,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学习的宽度和深度,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文言文,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汲取古人智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彭剑《传承传统文化 汲取古人智慧——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刍议》,《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年第5期。
[2] 张亚童《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3] 黎灵《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4] 许茜茜《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5] 郑雪《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青岛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6] 李春花《深度学习视角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7] 黄昕《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集美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8] 冒爱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阅读策略研究》,扬州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9] 吴桐《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赵成军,1971年生,男,汉族,甘肃合水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