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2023-11-01林艳
林艳
摘 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赋予小学语文更为崇高的育人使命,语文教学不再只是语言及文学知识的传递载体,更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重要职责。传统文化是历经千淘万漉传承下来的经典,展现了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最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对于学科发展与学生成长大有裨益。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从资源整合、方式优化以及路径拓展三个维度,探讨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有效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1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家国发展的根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柱。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呈现开放、多元的新样态。在此背景下,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本土文化认同,唤醒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极为必要。小学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理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置于核心地位,语文作为富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课程,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探索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点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语文课程育人效果
小学语文注重传统文化与日常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深化课程育人价值。具体而言,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深度发展。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深化改革出现了新思路,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是对新《课标》理念与要求的具体落实,有助于促使学生摆脱知识本位的封闭式学习思维及浅表化认知,重新认知语文课程学习价值,潜心体会语文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与丰富、深刻的学习体验,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二,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能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品格。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畏的革命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温暖的孝亲品质、谦逊的品格等等,无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有力加持。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能够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既彰显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又为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赋能。
(二)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载体
相较于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而言,我国的文化繁荣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文化建设,拓展传统文化传承渠道极具紧迫性,基础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不失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一,发挥语文课堂主阵地作用,实现文化传承的常态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单纯依靠间接性的教育或宣传活动难以起到应用效果。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各项日常教学活动,形成持续、稳定的传承支点,能够搭建起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形成文化探究的外在驱动,推动文化传承走向常态化、有序化,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第二,依托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教育素材,以此为着力点加强文化渗透,对于深化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小学语文课堂为师生提供了解与探究传统文化的机会,有助于促成学生主体认知和情感与传统文化精神的碰撞,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全面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真正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现代教育理念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类教育新理念、新要求层出不穷,有关文化传承的论述层出不穷,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理论支持。第一,教育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与社会性,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活动,育人先育心,育心先育德是千百年来我国教育始终坚持的核心宗旨。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做出了详细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文化认同作为新时代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明确了教育改革的基本立场与方向。综合上述理念方针可以看出,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应然,为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提供了支持。第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引领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的纲领性文件,新版课程标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贯穿始终。例如,在论述课程性质时,提出了“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等教育定位。又如,在课程目标板块,强调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而文化自信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等等。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必然。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存在密切关联
小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结合既是如虎添翼,又能各放异彩。其关联性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育资源相通。文化犹如一条长河,虽不知其终,必有其源头。小学语文则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缩影,教学内容不仅包含有现代文学,更是囊括了丰富多彩的经典篇章。诸如汉字、古诗词、文言文等知识板块无不隶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传统文化本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由此可见,资源的相通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显性支点。第二,教育追求相通。语文教育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核心精神,能够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从本质而言,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增強对主流思想文化的认同。而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与魂,其传承的本源在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形成主动拥护、发展与创造的自觉性。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在教育追求方面呈现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二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了隐性支点。上述共通之处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突破口,赋予教学实践更多可能性。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教材资源,搭建文化渗透支点
教材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运用教材,深入挖掘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源,并围绕主题完成整合与重塑,搭建文化渗透的多元支点。
第一,文字主题。文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字的演变过程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教师捕捉这一切入点,在指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例如,教学《日月水火》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象形字的演变过程,通过观察总结构字规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受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第二,文学作品主题。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学内容不胜枚举,其中蕴含的内涵彰显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是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例如,古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寥寥数语展现出深厚爱国情怀。教师通过介绍诗词创作背景,让学生更为真切地体会诗作意境,从具体的作品中体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经典故事主题。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了讲述历史事件的《将相和》,彰显孩童智慧的《司马光》,极具教育意义的《亡羊补牢》等。通过挖掘故事主题资源,能够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从中学习难能可贵的品质。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文化渗透能效
1.巧用多样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为持久、稳定、强劲的学习驱动,对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本前提。然而,以往单刀直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未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情况下学习目标知识,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针对此情况,教师应注重优化课前导入环节,落实激趣引学,调动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以《枫桥夜泊》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巧借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让枫桥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围绕此背景提出思考问题,这首诗究竟散发了怎样的魅力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寻答案,借此点明该首古诗的重要意义。其次,古诗文的内涵理解与意境体会向来是学习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教师通过捕捉古诗中的关键词,“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等,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古诗词中勾勒的画面直观呈现出来,让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生动起来,由感官体验向理性思考拓展,减缓认知坡度,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结合生活元素,增强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只有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应以生活元素为载体,增强文化认同。以《父爱之舟》的教学为例,本篇课文借助以小见大的手法,刻画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其中蕴含了感恩孝亲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深入探究。
首先,以开放性的话题作为切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日常点滴,唤醒潜在记忆,并结合亲身经历,围绕父爱形式展开探讨,可以是亲切的话语,热烈的鼓励又或是严格的要求等。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为传统文化探究做铺垫。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生活中的小事情刻画父爱,又是怎样表达感激之情的。在理解文本情感的基础上,引申出关于传统文化的思考。例如,父亲的爱深沉、真挚而又永恒,那我们应该怎样回馈父亲,表达感恩呢?让学生整合生活经历与知识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中认识到感恩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要学会表达感恩之情,做到知情合一,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组织趣味活动,拓展文化渗透路径
1.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人文情怀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生了解、感悟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引发学生主体情感与文学作品精神的碰撞,感受先贤的智慧。第一,让诵读贯穿一日学习活动。一年之计在于晨,清晨是诵读的最佳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早读时间,选择课内外的经典文化篇章进行诵读,并学会在阅读中思考,深化诵读感悟。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诵读时间,如在新课讲解之前,让学生诵读将要讲解的课文,在初步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起到增强语感的作用。第二,组织经典诵读专项活动。除了量化的诵读之外,教师以专题为载体展开垂直化的精细诵读,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深化诵读情感体验。
例如,在讲解《伯牙鼓琴》时,教师可以组织“诵读经典,分享感悟”的专题活动。活动分为诵读竞赛、体悟演讲、总结评价三个环节,以诵读竞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促使学生认真揣摩文言文的语境特点。以体悟演讲引发的关于文化主旨内涵的探讨,深化诵读理解层次。以总结评价增强诵读成就感,形成唤醒诵读自觉的催化剂,助力学生精神与情感层面的成长。
2.主题探究活动,深化内涵理解
主题活动能够打破分散、孤立的知识呈现方式,将传统文化整合为有机整体,更易于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其内涵形成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學生的认知特点,兼顾教育需求与兴趣取向,设计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探究活动,推动学生文化意识的纵深发展。
例如,开展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活动环节,首先,收集传统节日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整合所学知识的同时,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询、实地走访等多种渠道,搜集传统节日的素材,并以图文表格的方式进行整合,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其次,开展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教师可以将常见的传统节日知识设计成竞赛题目,包括选择、判断、填空以及简答等题型,并合理设置分值,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答,以此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对传统节日的时间、由来、特点以及风俗建立全面的了解。最后,教师可以制作传统节日宣传册,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以及知识竞赛中获得的启示,任意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独立设计并制作一个宣传册。这样在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在转化。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深化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极具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刻板的依参而教,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演梦、胡树海《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现代农村科技》2022年第9期。
[2] 姚颖、徐梓、杨红兵、李之彤、刘慧琴《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路径)》,《小学语文》2022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