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讨
2023-11-01张悦
张悦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宝贵文化资源,对国人的行为意识、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具有直接影响。识字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能够促使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识字的效率,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帮助。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同仁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识字教学 传统文化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07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识字教学促使学生认识和掌握更多的汉字,能够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汉字作为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中华传统文化正是以汉字为载体一代代传承,在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低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知,甚至不清楚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传统文化,拓宽其文化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传统文化中还蕴含大量的道德观念、处世原则和行为理念,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行为意识和思维意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较大帮助。
2.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和重要影响,在多元文化社会下,传统文化的导向性和教育性更加突出。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振兴祖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识字教学中,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这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3.降低识字难度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汉字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多汉字的结构较为相似、读音相同,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同音字的区别,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传统文化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文化语境下认识汉字,降低其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例如,在学习“净”和“静”这两个同音字时,教师可通过古诗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其区别:“鸟静春山空”和“松间沙路净无泥”,通过分析古诗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二者的区别,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优美意境。
4.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其开展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其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诗文内容以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观看动画时不仅能够快速掌握汉字,还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享受汉字学习的快乐。
5.丰富小学生得识字量
识字量是衡量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丰富的识字量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促使学生朗诵国学经典,丰富其识字量,培养学生对阅读和文化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展示汉字演变过程
汉字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早期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汉字演变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在汉字的发展和传承中,很多字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早期的甲骨文和象形文字差异较大。在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促使学生加深对汉字的领悟和理解,对传统文化形成初步认知。
例如,在学习“月”这一汉字时,教师可先展示甲骨文中“月”字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提出问题:甲骨文中的“月”字是什么形状的,它与月亮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通过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进而对汉字形成联想记忆。
又如,在学习“木”这一汉字中,教师也可以先展示甲骨文中“木”字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木”字中间的竖好像树木的躯干,横、撇、捺则是树木的树枝。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快速记住“木”字。
再例如,学习“足、手、目、耳、口”等汉字时,教师可通过展示古代汉字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促使学生对上述汉字形成直观认识,快速记忆和掌握汉字。
2.巧妙利用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含义,随着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传统节日在人民心中的重要性和寓意也更加深刻。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时,要注重巧妙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识字中掌握节日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学习“端”这一汉字时,其结构较为复杂,為学生记忆理解带来一定难度,教师以“端”字为契机,向学生介绍“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国拥有千年的历史,在端午节人们习惯吃粽子、赛龙舟,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古代诗人更是创作了很多以端午节为主题的诗句,例如,宋代诗人苏轼曾写过: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领略以端午为主题的唐诗宋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加深对“端”字的理解的过程中,感受古代诗词中蕴含的意境之美。
又如,在学习“春”这一汉字时,教师可引入“春节”这一重要节日,小学生对春节并不陌生,春节可以吃饺子,可以放鞭炮,还能够贴对联,上述习俗流传至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春节贴对联的习俗,并且引入著名诗句加以解释: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学生通过古诗学习能够了解到,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春节贴对联的习俗。
3.借助成语解释汉字
认识汉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汉字都是同音字,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汉字,在学习中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正确解释,在使用中做到规范、正确,避免学生“贻笑大方”。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教师要善于借助成语解释汉字,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上”和“尚”两个汉字,虽然音同但是含义却天差地别,一些学生在写“礼尚往来”这一成语时,经常写成“礼上往来”,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共性问题,向学生讲述“礼尚往来”这一成语:礼尚往来出自古代书籍《礼记·曲礼上》,其含义为人与人的相互往来,例如,你送给我一个西瓜,我也要送给你一个柚子,其中的“尚”表示注重,而“上”则表示方位。通过教师对成语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尚”与“上”的含义,加深对这两个字的印象。
又如,“带”与“戴”两个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用错,把“戴帽子”写成“带帽子”,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入“张冠李戴”这一成语:张某人的帽子被李某人戴上,常常用于比喻弄错事实或者弄错对象。学生在理解成语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记忆汉字,还可以发现隐藏于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
4.组织诵读国学经典
在文化强国理念下,传统文化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成为教育的“新时尚”,很多国学经典不仅用词优美、意境深远,还包含了丰富的德育元素和教学元素,符合当代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行为特点,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识字教学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中国的汉字成千上万,如果只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起到良好的识字效果,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将诵读国学经典作为识字的第二课堂,促使学生在诵读中认识更多的汉字。
首先,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识字量为其推荐国学经典,书籍中的生僻字不宜过多,内容还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例如《三字经》,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德育元素,还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故事,小学生普遍喜欢故事,在阅读中能够认识更多的汉字,并且掌握耳熟能详的古代故事,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次,小学生要认识到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第二课堂,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对于阅读中出现的生字要及时讲解,鼓励学生将这一习惯保持到平时的生活中,在丰富识字量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最后,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形成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在家庭中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家庭阅读活动,例如“书香家庭”评比,通过家庭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和识字量,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
5.引入古代典型人物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识字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引入古代典型人物,对学生进行激励,引导学生向典型人物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教师在引入古代典型人物时,要与现实相结合,例如,引入一些少年学子人物,其年龄与小学生相仿,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例如,“凿壁偷光”这一成语出自《西京杂记》这本书,讲述了西汉时期一个名字叫匡衡的少年,从小家境贫寒,没有钱买蜡烛读书,他把家里的墙壁凿出一个孔,借助邻家的烛光看书,这一成语主要用于形容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的人。教师在讲述这一成语时,可将匡衡树立为学生学习的典型,匡衡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可以用功读书,而现代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优越,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学生在匡衡的激励下,会全身心投入到识字学习中。
再如,“囊萤映雪”这一成语涉及两个典型人物,一个是晋代的少年车胤,其家境虽然贫寒,但是学习刻苦,为了在夜间看书,在夏天将萤火虫装入袋子中,借助萤火虫的微弱光亮看书;另一个是晋代的孙康,同样家庭贫寒,在冬天借助雪面反射的光亮来读书。“囊萤映雪”的典故激励着中华学子不断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孙康和车胤为榜样,成为一名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6.应用古代趣味故事
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大量与文化和汉字有关的趣味故事,教师要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这一特点,将故事讲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识字教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在远古神话中,汉字是由仓颉创造出来的,在仓颉造出汉字的那晚,天降大雨,仓颉也被称之为“造字圣人”。通过讲述这一神话故事,能够赋予汉字以神秘感,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主动参与到识字学习中,让课堂充满趣味、更加生动。
又如,中国汉字不仅数量多,不同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也存在差异,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汉字的用法缺乏直观理解,教师可为学生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创作一首诗,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是在写完以后,觉得把“敲”字替换成“推”字更好,贾岛在两个汉字的用法上反复揣摩,最终决定使用“敲”字,这句诗也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诗句。通过讲述这一故事可以使学生了解汉字的用法,形成一定的汉字使用规范意识。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有关汉字的趣味故事时,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具体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更好地感受故事的精神内核。同时,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也会了解一些到具有趣味性的古代人物小故事,教师可以试着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听到的小故事分享给同学。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还能够在班级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低年级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渗透传统文化,将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汉字中深层次体验传统文化,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妙婷《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33期。
[2] 马泉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中華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20期。
[3] 黄小娟《用传统文化浸润识字乐园——浅析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4] 任丽姗《一抹传统文化,浸润识字乐园——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22期。
[5] 巴连祥《在思考中识字,在识字中思考——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文教资料》2019年第27期。
[6] 梁晓玲《让传统文化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以部编版教材的教学为例》,《课外语文》2019年第12期。
[7] 宣忠鲜《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研究》,《2019年度教育发展研究规划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
[8] 张茂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20年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9] 魏文静《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期。
[10] 刘清《字理识字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赣州市某区为例》赣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