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2023-11-01陈娜娜

关键词:汉字融合传统

陈娜娜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历经千年沉淀,传统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华儿女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更是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青少年作为我国建设与发展的接班人,必须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承者。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重点研究与分析,并对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教学的结合进行分析,以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二者的紧密融合,为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作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06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的一种软实力,是我国历代先辈思想的体现,是我国民族精神与历代思想文化的精华。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具有同步性,因此,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优化措施。同时,学生应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舍弃陈旧腐朽的文化。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时,需要遵循此项原则,对低年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重点培养,增强其文化自信感与责任使命感,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为国家做贡献。

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际价值

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能够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若想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传承观念,需要让其在内心深处认同传统文化,并深化国家所提出的文化自信理念。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能仅表现在言语上,应当用实际行动去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语文教育工作是我国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将二者进行紧密融合,二者融合之后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还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同时,传统文化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因此,语文与文化的有效融合,是语文教学价值的重要体现。二者融合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完美融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传统文化,了解我国的历史,习俗,道德等多种文化知识,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让学生能够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实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

二、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1.通过识字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合

汉字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语文知识的根本和重点。学生只有认识汉字,读出汉字,书写汉字,才能全面掌握汉字的精妙之处,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汉字本身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一种文字,是我国语言文化沉淀的重要表现,汉字从起源到后期发展,再从古代的繁体字演变为现代的简体字,这种演变过程是时代的变迁,也是历史文化的革新、进步与发展,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此,教师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汉字教学时,需要对汉字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汉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形成文化意识,使其了解到更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语文识字课程《春夏秋冬》时,教师需要对这篇文章中的“霜”和“落”两个汉字进行重点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霜”字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从篆文的“霜”到楷书的“霜”,此字始见于篆文《说文·水部》,古代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务农岁序,秋日霜降,万物收缩,而农事已然完成,所以《说文》以霜为喻,既是万物丧失,也是成就万物的表征。在六书中,“霜”字属于形声,从雨:“霜”字则表示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关;从相:“霜”字则表示音读,属于不示义的声符。此字的演变过程主要是从篆文到隶书,再从隶书演变为现在所使用的楷书,即“霜”。同时,教师还需要对“霜”字的本义进行介绍,即水蒸气凝结成的白色冰晶体。并对“霜”字的具体用法进行分析:首先便是以本义为基础的解释: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成的白色结晶。其次便是像霜一样的东西。最后便是对色彩的一种比喻,可指白色。从汉字的演变过程到汉字本义与用法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霜”这一汉字。在指导学生学习“落”这一汉字时,教师可以选取与上文相同的教学方法,先为学生讲解文字的演变过程,“落”字也属形声字,从艹、洛声,而且“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有四种读音,分别是luò、là、lào、luō,每种读音都有不同的词性,而不同的词性又有不同的含义。而且“落”字也是由篆文演变为隶书,从隶书演变为现代所使用的楷书“落”。由于“落”字属于多音字,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结合课本内容为学生讲解“落”字的不同含义,让学生了解不同发音下“落”的含义,并学会用“落”字组词,增强學生对汉字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应用此种方法进行汉字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汉字的读写方法,还能够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让学生能够熟知汉字的常规用法,从而深化学生对语文汉字的理解与认识,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汉字教学的有效融合,展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价值。

2.通过阅读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合

语文教学可分为阅读和写作两个重点部分,其中,阅读教学环节是知识传播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科学且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文化基础,帮助学生实现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也能够为语文写作教学奠定基础,是学生提升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新时代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书籍阅读种类进行了规范,而且也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行了具体规范,需要教师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和新《课标》要求设计教学方案,同时还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语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基于此,为了实现语文知识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需要教师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二者的融合创建连接桥梁。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因此,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入阅读教学当中,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形成民族文化观念,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做出贡献。

比如,在学习语文古诗《池上》《小池》《夜宿山寺》《敕勒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时,这些诗词中蕴含了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重要帮助,也是传统文化知识和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是二者融合教学的重要方向。《乌鸦喝水》《狐假虎威》《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坐井观天》这些寓言故事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意义,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故事情节设定和语言结构都非常有趣,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情感以及教育价值,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阅读教学环节中融入讲故事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了解语文课文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文章的本质含义,用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启发学生,引发学生与历史诗人及人物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以其为榜样,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也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不辞辛苦、性格坚毅的良好品质,让学生从本质上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与继承者。

3.通过写作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合

写作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而且也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阅读是文学语言的重要体现,而写作便是应用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学生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会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而产生变化,因此,语文写作教学的难度也会逐步增加,写作教学的内容也会因为知识学习的不断增加而得到拓展,传统文化和语文写作的有效结合,可以丰富语文写作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语文写作练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文化自信,让学生与传统文化形成共鸣,让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语文写作教学,并将传统文化与其进行有效融合,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同步提升。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水平进行分析,并遵循递进原则进行语文写作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写作学习。

比如,在学习《中国美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联想自己熟知的美食,并以美食为切入点进行语文写作教学。而且还需要对美食的由来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了解与美食相关的历史文化,从而实现语文写作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其次,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写作教学的难度,并结合课本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写出阅读后的感悟。以《难忘的泼水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本篇文章,并分析文章内容,随后由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为学生讲解泼水节的历史,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泼水节的文化知识,最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书写观后感。通过阅读文章,书写观后感是开展语文写作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也是锻炼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体现。所以,通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语文写作教学,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得到有效展现,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帮助学生在语文写作过程中提升民族精神,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贡献。

4.通过课外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合

根据上文所写,语文识字、阅读与写作教学,都是文化与教学结合的重点措施,但却不是唯一的方法,教师不但可以在课堂上传授语文知识,还可以在室外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全面学习,在实践中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我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完美融合。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通常会忽视语文实践教学的实际价值,从而导致语文课外活动教学过于形式化,致使课外活动教学难以取得实际效果。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而且,此种语文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还能够让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實践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学习。

为了实现语文课外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教师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学习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古建筑等,让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历史人物、文化、建筑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此外,教师还应该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与节日有关的民族文化和节日由来。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组织本班级学生学习端午节的相关文化,并让学生利用空闲时间收集端午节相关的资料,资料的内容应当包括端午节的命名,由来,发展以及相关风俗习惯,同时还应当包括端午节所举办的娱乐活动,如赛龙舟。随后,教师应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收集结果,实现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与分享。同时,还可以组织“包粽子”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包粽子,体验端午节的氛围,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端午节吃粽子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带领学生开展不同的语文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语文实践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收集语文学习资料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此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不但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还增强了语文知识教学的实践性,而文化与教学的紧密融合,也实现了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优化与丰富。同时,此种教学方法也能够满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文化知识的深层内涵,实现对文化知识的历史传承,凸显我国民族文化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价值。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当中,需要结合课程性质和新课改的标准进行分析,同时还应当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二者的融合和传承提供舞台,还能够为文化传承工作搭建桥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弘扬与传承,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赵应芳《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期。

[2] 陈昊《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文渊(小学版)》2021年第12期。

[3] 邓卫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文渊(小学版)》2021年第10期。

[4] 陈琳《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情感读本》2020年第36期。

[5] 程思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文渊(中学版)》2020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汉字融合传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