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探究

2023-11-01赵艳于映杰

关键词:中华校园传统

赵艳 于映杰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在研究中感悟其魅力、在传承中挖掘其價值、在承继中拓展其宽度、在校园中传播其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师古为根,传承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历久弥新。我们要在挖掘中承继、承继中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得以延续。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文明辉煌千年的背后,凝聚了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先人们筚路蓝缕探索出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前行开拓。中华人民所恪守的仁爱宽和、尊老爱幼、睦邻友好,正是来源于传承千年的周礼与儒家思想。中华人民坚韧不屈、奔向美好的精神追求,也一直是先人们不畏艰难、勇于创造精神的传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结合前人的医学经验以及自己从医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而现在,社会中涌现出更多的医学专家在医学岗位上刻苦钻研,如屠呦呦所发现的青蒿素,能够有效对疟原虫进行杀灭。青蒿素的发现,是世界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笔。徐霞客是明代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文学家,他穷尽一生之力,遍访中国的山川形胜,寻找长江源头,将自己的经历编撰成《徐霞客游记》。他曾立下誓言,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顺着《徐霞客游记》所记录的内容,顺利地找到了长江的源头,并发现此为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源头,命名为三江源。而随着中国高铁的发展,朝发夕至已不再是梦想,真正完成了徐霞客心目中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心愿。同样,在校园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尤为重要,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校园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助力立德树人,铸就国魂

“立德树人”揭示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礼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过失得以改正。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学校教育就是以“长善救失、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五千年的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同时感悟中华文化之深,并以此为准绳,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学子们的心中,培养出有国际眼光、山海气魄、民族精神的好少年。

2.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成长

何为文化自信?就一个人而言,如果从骨子里看不起自己,那么又怎么能挺起胸膛做人?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如果在文化上,在灵魂里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其他的国家,连灵魂都输掉了,何谈崛起?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没有了文化自信,从骨子里面就跪倒在别人的脚下,仰视别人,那又何谈复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何为源?“源”就是源头的意思,“源远”就是源头很远,时间很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没有中断。在《中华世纪坛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段话说的就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和其他的国家一样,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很多的战乱,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却没有断裂?就是因为民族精神在鼓舞着人们。在校园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防止文化入侵,能够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子骨子里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逆境时能够重新振作,从而焕发光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团火,映红苍穹;像一摊水,澄碧晶莹;像一棵树,黛色苍天;又像天穹,浩瀚高远。

3.感悟文化之广,提升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不是学历、不是阅历、不是经历,而是素质、是内涵、是修养;是国家之魂、民族精神、文化之本、华夏之根。同时,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内涵,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智慧。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强化个人道德修养意识,给校园乃至社会带来和谐平等的风气,从而改变当下社会追逐名利的现状。另一方面,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可以以古为镜,反思过去,预示未来。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塑造学生们的人格和品格,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位微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了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德配位、福泽绵长”的深刻道理;体会“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诚、人道酬信、业道酬精”的千古哲理。

三、校园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

1.虚假传播

一是错把形式当内容。许多学校把祥云、水纹、龙凤纹等传统造型或少数民族图案照搬到学校当中,认为这样做就能体现出文化自信。其实这是对传统文化最大的误解。传统的纹样与图案只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而已,不能等同于传统文化的内涵。照搬或者是贴纹样提升不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二是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应当与教育的目的相吻合。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始实施素质教育。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但学校往往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展朗诵、背诵活动等较为表面化的活动,使立德树人的任务受到影响。

2.错误传播

一是错把糟粕当经典。在校园中传播传统文化时缺少甄别,要时刻牢记传统文化前面还有“优秀”二字。盲目传播传统文化是错误的,是有风险的,也是不负责的。

二是知识本身的错误,在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知识的正确性。很多字音不去查阅,随意读;很多语句的意思也不加辨析,随意理解。例如,为哗众取宠,今人亵渎经典剧目《白毛女》,造成错误引导。原句中穷苦农民杨白劳因为黄世仁逼债给黄世仁跪下了,可是有的小品乃至课本剧中,黄世仁竟给杨白劳跪下了,杨白劳和喜儿时而哭时而笑,这无法让学生们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3.功利传播

有的学校将传统文化植入校园环境当中,认为这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开设一个国学教室就认为有国学特色,开了一门书法课就认为有书法特色。这是一种功利化的传播,是对特色的浅知浅见、偏知偏见或错知错见。特色不是你脸上的一颗痣,也不是你挑染的发色,更不是你身上的文身。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特色是基于人才培养理念研究与实践方面高质量成果的系统化的总结。

另外,一些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画等号,在教学上也将这部分内容归入有“德育任务”的语文教师和专职“德育教师”的工作范畴,走向“德育化”的单一胡同。有些教师为了进职称,摇身一变,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对传播传统文化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文化教育有教化的功能,但德育远非传统文化的全部。窄化传统文化,就不能全面立体地认识传统文化,这样的传承是不可取的。

四、校园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与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教育部近年来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1.加强物质设施建设,打造校园文化“硬实力”

学校传统文化的发展要以物质设施建设为保障,很多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实则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传统文化的物质设施建设,为广大传统文化的参与者提供了发展进步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去体会这些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科技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捷和变化。因此,学校要从全局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物质设施建设,并充分利用本校所特有的校园物质文化资源,传播传统文化精华,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处景致“发言”。校园草坪上立着的“仁义礼智信”石块,仿佛让学生们穿越到先贤时期,与之对话畅聊;学校宣传展板上的图册以及走廊随处可见的书法作品展,仿佛在向我们诉说,让我们去读诗书,知礼仪,尊斯文,敬圣贤。

2.贴近生活开展多彩活动,营造校园文化“鲜活力”

学校的生活是较为枯燥乏味的,一味地灌输式传播优秀文化收效甚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学校社团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开放式活动,让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传统文化才会重新扎根,才重新活跃在我们的身边。在社团的帮助下,优秀文化会深入到学子的学习生活中。

辩论赛对开阔学生思维,增强其思维逻辑能力,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大有裨益,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论辩过程中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经典诵读与诗词比拼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丰富学生校园文化,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作文大赛能够不断促进学生文学视野的开阔与文学创作水准的提高,在作文创作中,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扎根于心;书法比赛弘扬了传统文化,传承了书法艺术,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力”

传统文化课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为中华传统文化,如老、庄、孔、孟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巨著。教师可以立足课堂,用传统文化课程滋养精神。还可以开设阅读课,阅读文化经典,打造书香校园。通过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先贤的历史文化典籍,来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为了学生可以随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工作室开设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的课程,让学子们随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优秀文化,对其进行传播、传承格外重要。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4.大力培养传承人才,展现校园文化“自信力”

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具体学习内容。《指南》中提出,传统文化教学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元素,找到合适的教育资源。美术老师可以通过国画、书法、剪纸等方式教导学生;音乐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对中国古典名曲的探索;体育教师可以开展诸如太极拳之类的活动,展现中华文化的智慧。

在这种形势下,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要钻研本学科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元素,并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承下去。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在培训中交流经验,在实践中总结教训。加强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促进传统文化教育跨学科的进一步融合。

5.改变传承文化方式,体现校园文化“创新力”

国学重要的是内容和精神,而不是形式。传统文化要原汁原味还是不断创新?是迎合年轻一代搞创新,还是保证原汁原味传承?

《易经》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当下,一些人认为,传承应该是原汁原味的,而另一些人却认为接下来的传承更多的应该是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年轻人不太喜欢过于传统的文化元素,像苏州的评弹,新苏州人不一定听得懂,但如果有一些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就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传统文化。

新壶装老酒,酒香意更浓。少年是国之栋梁,在校园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以现代表达形式来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如何超越代际?答案就是新媒体。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多,新媒体可以对其进行浓缩。我们的先贤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西方文明它会带来大量的心灵创伤,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人就越会丧失作为人的意义。”中国不可避免地走上城市化、現代化、工业化的道路。我们很多人都是有心灵创伤的,人的主体性在现代工业化的过程当中是被异化的,而强调人的思辨、强调人的诗意的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文明,修补了现代化对人们在精神上的创伤。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很多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如汉服、用黄梅戏的唱法唱青花瓷等,年轻人正用创造力将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以及各种形式传播开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会拥有辉煌的当下,关键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沉默中沉没”。有人把文化分为有用之学和无用之学,而传统文化就被归结于无用之学。有人认为所谓的“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的区别就是当下是否能服务于你。当你跌到人生谷底时,你是触底反弹还是就此沉沦,这就要看你对人生哲学的领悟和以史为鉴的能力。在你人生遇到艰难转折的时候,无用之学可以解决思维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们走出逆境,重新出发,所以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也是在校园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单忠平《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甘肃教育》2018年第7期。

[2] 刘延平《浅谈学校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践探索》2019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中华校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