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传统文化》课程及教材开发实证研究
2023-11-01刘向红季晓忆
刘向红 季晓忆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教材《齐鲁传统文化》坚持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学以致道,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习,有效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和元素,创新“理念+体例+资源”互联网+三元教材体例,凝练“一核心四向度”齐鲁传统文化核心思想,构建“四维度十专题”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推进“1234”文化首善之师培育工程,重组“五品牌六工程”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体系。
关键词:《齐鲁传统文化》 齐鲁精神 教材开发 课程思政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02
《齐鲁传统文化》教材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精神要求,依托区域内深厚文化底蕴,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性地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使师生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一、创新传统文化课程教材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齐鲁传统文化》教材坚持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学以致道,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习,积极探索了“理念+体例+资源”互联网+三元教材体系。
1.理念创新
该教材能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中国文化厚重灿烂的特点;传承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汲取传统文化的品格智慧,弘扬温良敦厚文质彬彬的精神。
2.体例创新
该教材典范性与通俗性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原点解读,探究疑难,连前牵后,案例分析,学以致用,背诵深化,图文并茂,精心设计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感悟、践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3.资源创新
悦读儒家经典,悦听儒学经典,悦享儒学经典。我校主编的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齐鲁传统文化》第二版,配套有教学资源原创260多个视频教学资源,便于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研读。
二、凝练齐鲁传统文化核心思想
以《齐鲁传统文化》为例,传统文化地方教材的核心作用是凝聚地方传统文化。齐鲁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是同心圆,其核心精神已经融入五千年来的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基因中,进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齐鲁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呈现出“一核心四向度”结构:以仁为核心,以人文本、以孝为先、以礼为范、以和为贵为四个向度。齐鲁文化核心思想还蕴含了十大齐鲁基本精神,这些精神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核心部分。
一是以仁为核心。齐鲁文化以儒学思想为核心和主题,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天人和谐,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家族内要“孝悌”,在家族外要“忠信”,“泛爱众而亲仁”;儒家讲究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蕴含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二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齐鲁文化的灵魂,孔子的“伤人乎”是人本主义的发端,孔子的智慧概言之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孔子是中国政教之源。《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的“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等,都体现了人本主义特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以人为本的思想蕴含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三是以孝为先。“百善孝为先”是齐鲁文化的显著特征。“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孝”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孔子重视孝:“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以孝为先的思想蕴含孝悌忠信的家国精神、慎终追远的孝道精神。
四是以礼为范。礼是齐鲁文化重要的概念,《周礼》《礼记》《仪礼》是儒家“三礼”。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希望恢复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德者得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荀子认为“礼有三本”,上侍奉天,下侍奉地,尊重先祖而推崇君师。以礼为范的思想蕴含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依仁游艺的礼乐精神。
五是以和为贵。《周易》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有子說:“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春秋繁露》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以和为贵的思想蕴含温良敦厚的忠义精神、敬业乐群的进取精神。
三、构建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
教材体系设计为“思想篇(思想文化)”和“拓展篇(物质及非遗文化)”两大部分。
1.思想篇(思想文化)
围绕“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4个维度,确立10个专题:“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人性本善、仁者爱人”“爱自亲始、孝悌为本”“知耻明礼、敬让谦和”“忠恕待人、爱人如己”“诚信友善、慎独自律”“重义轻利、培养正气”“知止尽分、敬业乐群”“修齐治平、爱国爱家”“参赞化育、天人和谐”。
这十个专题,体现了齐鲁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核心观念,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内在的关联,且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结构:一、二、三条重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四、五、六条重在强调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七、八、九条重在强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第十条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十条不仅集中体现了齐鲁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核心观念,而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内在的关联,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见下图)
2.拓展篇(物质文化及非遗文化)
包括四个模块:节日习俗、传统工艺、饮食民俗、文化古迹。这些模块又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有着内在契合之处。主题板块“思想文化”中四个维度对应四个文明:“人与自我”与精神文明相契合,“人与他人”与社会文明相契合,“人与社会”与政治文明相契合,“人与自然”与生态文明相契合,拓展板块“物质文化”与物质文明相契合。
四、推进文化首善之师培育工程
1.发挥国学机构平台作用
我校整合了孔子研究院等平台资源,利用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等校外基地,涵养品格、提升能力、服务社会、引领山东、辐射全国、影响海外。举办各类活动20场,开展国学培训12000人次。
2.借力全国知名文化大家
汇聚杨朝明等国学大师,姜大源等职教专家,组建儒家文化感悟及研究智库,为文化育人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及资源建设等项目提供智力支撑。举办了儒学大家学术报告50场。
3.开办五常八德儒润讲坛
邀请儒学大家、儒学名师、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等做客讲坛,每月一讲,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系列专题,将儒家修齐治平的君子人格与治世理想浸润到生活中。共举办了30场主题报告。
4.开展孔孟之乡儒修活动
着汉服、悦《论语》、游儒苑,走进三孔追寻孔子“礼乐仁和”的中国梦,举办12场、参与师生达到5000人次;启动“吾养吾浩然正气”孟子故里游学研修活动,培养了大批“现代儒生”“谦谦君子”。
5.打造儒学传播金牌团队
分期、分批、分层面针对全院教师开展儒家文化培训,系统学习《论语》,汲取智慧、滋养心灵,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按照儒学大家、齐鲁文化英才、国学导师、“心聆”导师四个层面培育德艺双馨的儒学传承金牌团队。
6.培育儒学研究标志成果
完成6项国家级、16项省级儒家文化教科研项目;主编出版《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论语〉品读》《齐鲁传统文化》《职业人文素养》《中国传统经典家风家训》《论语诠解》等20部著作,“高职院校仁和敬信人文素质教育典型案例”领先全国、影响海外。
五、重组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体系
齐鲁传统文化研习社团以“悦读、悦听、悦享,儒学伴我成长”为宗旨,让经典内化为精神、外化为气质,成为生命的文化酵母。
1.熔铸《论语》研习五大品牌活动
祭拜圣贤 诵读《论语》。每年9月28日在学院儒家文化园四书六艺广场举办“祭拜圣贤·诵读《论语》”活动5场,参与学生5000人次,学生见贤思齐、滋养心灵、陶冶情操。
亲近圣贤 研习《论语》。我校组织学生排练演出《孔子赞歌》《千年青春对话》等节目,《岁寒三友》《蓼莪》等经典诵读,获得全省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3项、国学达人比赛三等奖4项、大学生《论语》大会三等奖和最佳人气奖。
儒风雅韵 品味《论语》。举办“儒风雅韵 品味《论语》”文艺演出,演绎“孝悌、仁爱、为学、谨信、君子、为政、礼运”等七个篇章,获山东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儒润讲堂 传承《论语》。举办儒润讲堂60场,先后邀请曲阜师范大學傅永聚教授、孔子研究院杨朝明院长、北京人文大学蔡恒奇教授、湖南行政学院刘孝听院长等50多位国学专家举办国学讲座。
圣地游学 感悟《论语》。先后15次组织学生到曲阜三孔游学,研习拜师礼、研习“六艺”,与孔子心灵对话、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悠久灿烂文明。
2.深推《论语》研习六大精品工程
为建成功能集聚、品牌突出、成效明显、影响全国的优秀大学生社团,继续深入推进六大精品工程,亲近圣贤、感悟经典、悦读生命。
仁爱孝诚四德工程。以“仁”为核心,推进道德建设;以“爱”为核心,推进大德建设;以“孝”为核心,推进私德建设;以“诚”为核心,推进美德建设。
亲近圣贤诵读工程。我校组织学生诵读经典,汲取智慧、涵养品格、滋养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服务社会;转局促为圆融,变扞格为和谐,弃低俗而慕高远。
儒风雅韵品味工程。深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深刻领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恢宏气度、哲学智慧。
曲阜朝圣游学工程。丰富祭孔大典、孔子故里朝圣游学活动内涵与形式,立足本土、引领山东、辐射全国、影响海外,寻根游学,拜师立志,修身养性。
儒学导师培育工程。培育“健康向上、务实进取、厚德包容、创业创新”儒学导师,在先贤的影响下,在经典的浸润里,生活得更温暖、更和谐、更诗意。
礼乐仁和践行工程。感悟“天人合一”、尽善尽美的韶乐、郁郁乎文哉的周礼,体验礼乐文明;积极参加志愿者及礼仪等实践活动,提升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刘向红《齐鲁传统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年。
(刘向红,1967年生,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教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文艺学;季晓忆,1989年生,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辅导员,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系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20ZD014)
[3] 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 朱熹《四书集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