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潜为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本土路径

2023-11-01王洪才王黎牛雪璐淳洁郭伟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王洪才 王黎 牛雪璐 淳洁 郭伟

主持人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提出,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创新创業教育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而产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丰富的育人价值,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本期高端访谈,《大学》编辑部专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原副院长王洪才教授,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理解和解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生成过程,剖析创新创业理念的构成要素,立足我国教育事业现状,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开展方向,进而发掘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突破路径,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注入不竭动力。

栏目介绍:《大学》“高端访谈”栏目开设于2009年,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及教师风采,宣扬优秀教育思想,弘扬学术正气的重要学术阵地,旨在积极传播高等教育领域前沿学术思想,助推理论创新与科技进步。栏目自开设以来,已采访过如教育部领导、中外高校领导人、企业高管、学术领军人、科研新星等多位专家学者,访谈对象有着比较广阔的学术视野,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对学界热点问题有着敏锐的直觉。栏目围绕采访对象教育理念、学术研究成果、教学成果等进行专访,采访内容涉及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问题,如高校建设与管理、高质量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

王洪才,河北邯郸人,教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获得“福建省优秀中青年社科专家”称号,曾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所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评论》主编,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项重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意蕴》《创新创业能力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假设与实践意蕴》等。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态势,蕴含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对于弘扬创新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我国教育现状而提出,甫一产生便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与现实基础,并具有我国本土特色,能够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注入永续动力。文章阐述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与实践现状,旨在探寻其本土化发展的突破路径,以期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潜能;人才培养

一、从产生到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记者: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诞生于中国本土的概念,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方向。您曾提到,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请问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当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之后,面临的最直接且严峻的课题便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众所周知,传统教育模式的中心是专业教育,更注重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但是在毕业生数量陡然增长的形势下,专业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然不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因此高等教育开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基于此,诸多高校开始施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开设大学创业产业园等方式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以此回应现实需要。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发展而出现的,其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产生的第一个理论基础是主体性理论,即高等教育应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与创造的主体,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新时代高素质公民应以养成独立人格为出发点,使其具有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创造性、风险意识等一系列的主动型人格特征。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无法迅速地从过去的应试学习状态转变到自主学习状态,甚至还会迷失在无人管教的舒适区中。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大面积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来改变这种现状,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之一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产生探索意愿与创新精神,以内化于心的培育模式,让学生回归到学习的正轨之上,并促使其产生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创造动力[2]。可以说,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探究兴趣。有了探究兴趣,就可能出现创新理念,也就容易使人站在科技前沿并发现市场潜力,从而为创业提供巨大动力,这其中便涉及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我、更新自我的过程。通过教育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探究者转变,使每个人都成为知识的主体而非知识的受体。这便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起点,也是其最基础的理论支撑。

第二个理论基础是自我发展理论。自我发展包含四个阶段,即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以及超越自我,关键在于每个人都要有内在追求,渴望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创新创业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得到发展与自我实现。哲学审视发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创业潜能,都具有创新创业的现实需求,只要具备适宜的条件,就可以把创新创业潜能变成现实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个理论基础是价值理性①与工具理性②辩证关系理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分别代表了目的与手段,自我发展是二者有机统一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双重自我,既是主宰自我发展的主体,又是实现自我发展的手段,因此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统一正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关系作用下改变自我的过程[3],这种改变自我认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新认识的过程。当每个人确定新目标并为之奋斗时,此过程便是创业实践的过程。唯有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将二者协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够向前推进。

记者: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请问如何理解高等教育中“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概念上讲,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离不开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发展与融合,但是其并非等同于二者概念的简单叠加。过去人们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创新与创业都是少数人的事情。因此,“创新”与“创业”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果不突破这种认识的误区,创新创业教育便难以走远。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两个概念,摆脱过往的误解与偏差,让创新创业教育摆脱神秘化束缚。

1998年《高等教育法》把创新精神培养提到了法律规范的层面,强调改变单纯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便是改变认知的过程,使人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一旦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通常会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答案,当过去经验失灵时就不得不尝试新的方法,此时便开始创新认知模式,成功后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认识方式,进而也会带动行为方式的变化。人的发展过程不外如此,可以说,要想适应环境变化,就必须创新自己的认识方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创业的基本含义是有计划地开创一番事业。创业并非一个宏大的名词,只要是给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乃至近期目标,从而努力开拓到实现的环节都属于创业。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本身源自国外,是培养企业家、经理人的教育,但此概念是狭义的,我们必须拓展这种理解。

创新教育一般对应于思想层面,创业教育往往针对实践层面,二者存在概念上的区别。但有创业必定有创新,创新是创业的逻辑起点,创业是创新的实践延续。创业的过程中包含了创新,创业意味着挑战困难、克服困难,在创业过程中,人们需要调整目标、改变认知、自我反思,此即创新的主旨所在。基于此,创新与创业实质上是水乳交融的过程。我国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从分离走向融合,形成一种整合的教育观念,诞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二、从重视到探索: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现状

记者: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哪几类?您认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难点与痛点在哪里?

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普及型模式,即在高校内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成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由专任教师或辅导员进行讲授。此类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创业观念能起到较好的普及作用,但对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却收效甚微。因为创新创业本质特征在于其实践性,仅靠单纯讲授无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提升课堂质量,让学生真正去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将是普及式培养模式需要克服的难点。

二是专业型模式,诸如一些商学院开设企业管理班以及拔尖创新实验班等,其目的是培养专业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并不面向大众。专业型培养模式存在两个分支,一是针对本科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另一则是针对企业经营者而开设的MBA课程等。后者因受众基本都具有实践经验,所以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前者因为都是大学生,缺乏亲身实践经验与问题意识,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如何弥补学生的实践短板,成为专业型培养模式的难点。

三是体验型模式,即直接鼓励学生就业、创业,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课外兼职等。体验型模式中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自发性较强,学生也会主动投身实践,但缺陷在于试错成本较高,对高校而言,如何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供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增加互动机会,帮助学生较快地获得成功,是体验型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四是竞赛型模式,例如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选拔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从校级比赛到国家级比赛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但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比赛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中掺杂的表演成分也越来越多,竞赛目的逐渐复杂化,背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初衷。此为竞赛型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亟须克服的痛点。

五是精英型模式。顾名思义,此类属于拔尖创新型教育,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这种培养方式需要漫长的周期,因为将一个人从接触行业领域到成为该领域独当一面的人才必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培养过程容易急功近利,难以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盲目教给学生高难度知识和创新课题,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子;部分学生也因为“精英”的名号而沾沾自喜,从而产生浮躁心理。因此,精英型培养模式应避免“速成型”培养,培养计划需贴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情况。

记者: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有20余年实践史,教育实践中应如何评价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部分属于实践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挑战困难的勇气、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解决实践难题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学业成绩仅能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能测评出其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恰又需要在实践中展现,无法通过统一的理论知识测试来反映。因此,学业成绩对于衡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并不能作为评价的绝对标准,真正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通过真实地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才能反映出来,考查的更多是个体非智力品质部分。

整体而言,可从以下维度评价创新创业能力。其一:目标确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为主体性理论,在此体现在一个人对自我目标规划的基本能力,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目标不清晰,就表明其没有做好对目标的可行性分析与反思,如此便会影响实践的推进与目标的实现。其二:行动筹划能力[4],对于一项具体实践,如何去组织、如何准备前期资源、考量实践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情况,都是行动筹划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中如果缺乏筹划,创新创业工作则难以推进,遇到突发情况时便会捉襟见肘。其三:果断抉择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自信心、理性分析的水平以及对于关键时刻的把握能力。果断抉择能力能够体现人的大局意识与判断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四:沟通合作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社会理解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业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拥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不仅有助于创新创业的顺利进行,对于个人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五:把握机遇的能力,这是创新创业成功或者尽快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人能够敏锐地发现机会并且精准地把握机会,那么无疑能够更快走向成功。其六:风险防范能力,其是对个人自我反思能力的体现,风险防范应贯穿于实践的整个过程,避免一些突发情况、障碍因素对实践造成影响。风险防范能力也是评价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标准。其七:逆境奋起能力,反映的是个体的抗压性以及心理素质,只有在逆境中保持冷静与乐观理智、保持韧性,才能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并作出改变,将创新创业持续推进下去[5]。基于此,上述几个能力共同构成了评价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因素。现阶段许多高校常用一些激励措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例如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并将其作为学生升学、保研的加分项,整体上仍然将其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显然背离了专创融合的大方向,不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因此,在具体落实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创新创业过程中,这样才能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从嵌入到融合:高等教育創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突破

记者:创新创业的潜能每个人都具有,您认为我国高等学校下一步应该如何回应时代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能力来源于个体强烈的探究兴趣,有了探究兴趣才能有创新理念。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须进行根本性变化。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为主体,挖掘每位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潜力。虽然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每个人都具有创新创业潜能,而且都具有创新创业的现实需求,只要提供适宜的条件,就可以把创新创业潜能变成现实的创新创业能力[6]。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尊重规律、尊重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在个体潜能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才能具有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应给予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如实行自由选课制度、组建个性化课程,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精神,让其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激发自身创新潜能。

其次要持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问题为中心,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创新创业的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解答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造福于人类,创新创业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探究知识、应用知识和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中,应该加强科学思维训练,提升其科学认知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了解社会发展要求并发现问题。只有当学生发现了问题,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学习就会自然地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而创造力一般产生于这种冲动。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第一步,唯如此才能激发其探究欲望。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