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求职心态的影响及教育引导

2023-11-01陈祎翀何波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

陈祎翀 何波

摘  要:新就业形态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影响下,日益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新力量。作为就业群体中备受关注的大学生群体,新就业形态对其求职心态带来的影响是勇于奋斗还是主动蛰居?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通过质性访谈,借助Nvivo12 Plus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分析新就业形态影响下大学生群体求职心态的表征及其发生变化的内在逻辑,提炼出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求职心态影响的四条中介链,以期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求职心态起到积极影响与教育引导之效。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求职心态;大学生群體;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185-04

一、问题的提出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11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多层面、多角度的广泛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1]大学生作为备受关注的就业群体,其就业情况与求职心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求职心态作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具体维度之一,可以从求职动机、求职愿景、职业理想、就业态度等多角度反映大学生群体在学校与社会衔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受世界经济正呈现出的低增长、高不确定性等态势影响,就业市场处于供需调整期。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新进展,引发了人工智能替代现有传统就业岗位的恐慌,这些都为大学生群体就业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在就业环境的外部冲击下,大学生个体在求职心态上是否发生了新的改变;是越挫越勇,在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前选择奋斗;还是自我“隔离”,主动退出社会竞争选择蛰居度日;以及新就业形态是否将诱发大学生群体的原子化与社会疏离;大学生求职心态的变化是不是后大学时代青年社会参与层次分化的开始。以上问题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新就业形态是指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2]。目前,新就业形态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规模和比重正在不断上升。这股劳动力市场中不断发展的新力量是否会对大学生求职心态带来影响?是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还是备选项?上述系列问题成为本研究问题生发的来源。

二、文献述评

(一)大学生求职心态研究

国内对大学生心态的研究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关注的研究问题,对于大学生心态的基本组成、基本特征等的分析研究以及聚焦大学生群体心态单项维度的研究随着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持续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针对大学生求职心态单项维度的研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得到关注。社会结构的持续深刻变化与社会流动的加快,使得大学生的求职心态也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因而,针对大学生求职心态呈现的特征、成因、对应的教育引导策略的研究也在持续推进中。

国外学者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的心态特征及其成因。近年来,学者围绕大学生群体面对的就业新环境新变量、需要具备的就业新能力、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态度变化及学校与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服务等展开研究。Ting Wu等认为,当感知到高度的环境不确定性时,个人主动性通过人力资本或心理资本对毕业生就业能力产生积极的间接影响,资本更有可能得到加强[3]。Damian Oliver等发现对劳动力市场有经验的学生更了解他们当前的就业安排,并且在完成学业后对进入毕业生劳动力市场更有信心,他们对工作保障的期望更高[4]。

(二)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概念以来,新就业形态作为解决劳动力市场固有痛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抓手得到了各界关注。根据人民智库的调研情况显示,所有受访者中,新就业形态的青年从业人员占比78.61%,“发展更健全、更和谐的新时代劳动关系”成为青年群体对新就业形态未来发展的主要期待。超六成受访青年认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者就业模式更加丰富,就业边界更为广阔、就业选择也更加多元,但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健康规范发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5]。

三、研究设计

为深入分析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求职心态的影响,在高校招募访谈学生47名,其中女生26人(用编号A表示),男生21人(用编号B表示),学科背景涵盖理学(7人)、工学(8人)、农学(2人)、医学(3人)、人文社科(18人)、艺术类(5人)等,本科学历学生35人(用编号X表示),硕士研究生学历学生12人(用编号Y表示),随机选取43名进行扎根理论模型构建,其余4名大学生进行模型饱和度验证。另对高校参与就业工作教师5人(用编号T表示)进行访谈。

访谈以“滚雪球”方式展开,前期因疫情原因,访谈以线下面访与线上视频相结合的形式结合进行,搜集的信息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就业现状、并就“新就业形态及新就业模式评价”“就业动机与就业理想”“家人对个人的就业意愿或行动影响”“待就业状态评价”等与新就业形态、求职心态相关的问题展开深度访谈。访谈稿在后期以Nvivo12 Plus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将47位访谈者进行编号,通过开放性编码(一级编码)提取访谈内容中与求职心态相关的45个意义单元,通过主轴性编码(二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将45个大学生求职心态特征码号进行进一步分析比较与归纳提炼,结合情感编码与词频分析,最终凝练成“稳定”“自主”“理性”“尝试”“自我实现”5个核心类属。针对凝练而成的核心类属,研究用另外的4份访谈记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均包含在主范畴之内,验证了模型的饱和。

四、结果与分析

(一)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求职心态的影响表征

1. 求职心态总体正向积极奋斗,“求稳”成为“刚需”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出的求职心态整体积极,在“为什么毕业要就业?”这一关于就业动机的访谈中,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毕业后需要就业以实现独立或追求梦想。虽然也有受访者认为“如果原生家庭本来富裕,‘家里有矿,那也可以选择不工作。”(AY03)但并不影响奋斗成为大学生求职心态群体性的基本特征。大学生更倾向于“体制内”等“求稳”选项。在考研升学等选择中,也更多地带有未来就业选择的“刚需”考量。

2. 就业选择个体意志占据主导,“自主”成就“自我”

在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选择中,个体就业选择意志占主导,在“你的家人对你的就业意愿或行动会产生什么影响?”的访谈提问中,超过91%的受访者表示,个人的就业选择应该会以自主的方式作出。当然,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独立也与原生家庭氛围密不可分。“我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都只是高中,但从小就比较尊重我,这次就业我想往电商这个领域去跨界尝试,他们也都比较理解我,还有我的姐姐也给了我很多支持。”(AY04)就业个体意志的主导,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环境与决策方式密不可分。朋辈选择和校园影响、社会影响或在更大意义上影响大学生群体,影响力或超过原生家庭。

3. 就业发展规划避险意识增强,“理性”保障“未来”

在访谈过程中,虽然超过八成的受访者对新就业形态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仅一成的受访者考虑在就业规划中直接从事新兴就业岗位的工作,即便将其纳入未来规划,也更多选择以“斜杠”或“副业”的形式尝试探索。“我很想尝试下直播带货,但首先想要有一份稳定的国企工作。”(AY05)部分受访者对传统就业模式有体验的期待,不希望一毕业就脱离传统的就业环境进行工作。无论是社会化适应需求角度还是从能力自我评估角度,新就业形态将更多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优+”选择,是多重职业路径的复合选择,目前阶段难以作为首。

4. 就业形态包容度高选择面广,“尝试”代替“选择”

虽然就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出了明显的群体避险意识,但是现实的“骨感”也让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选择面更广,包容度更高。他们除了以自身的专业能力匹配就业选择,也会分析自身的通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与就业岗位的适配度。互联网运营等许多对入行专业性要求较为包容的岗位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受访者中也通常以较为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即将面对的就业结果。“现实困难就是这么大,所以吧我就先找到工作试试,但并不表示我尝试的工作就是我将长期稳定从事的事业。不说骑驴找马,我也得探探路,才更清楚自己要什么。”(AX02)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元宇宙等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时,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长期会有,短期内影响不大。”对社会变化速度及技术对世界改造速度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观望情绪。对新就业形态的看法与所选择专业有较大关系。医药等传统专业的大学生对新就业形态关心较之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工科类的学生,群体关注度投入较少。

5. 就业状态引发社会参与分化,“逃避”诱发“蛰居”

在目前较为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求职面临着较以往更大的压力。面对社会适应期的焦虑,新就业形态是一种缓冲,是一种柔性进入职场的选择可能。让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求职心态时有了新的调试可能。当面对就业现实困难时,原成长过程中便存在社会化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心理陷入困境的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壁垒便更难以逾越。现实困境使求职失利的大学生“逃避”地选择“蛰居”,从起初不得已为之的被动心态,逐步转化为主观意愿上的选择,将自己束缚在舒适圈内,逐步减弱自己社会化的程度,进而影响到一个家庭单元。“在校便存在心理困境的学生,在毕业后通常都更难长时间就业。有学生在毕业时也能通过努力找到就业机会,但因顾虑就业新环境新压力,最终还是选择了待业在家。”(T03)求学期间便有过厌学、休学等社会化退出情况的学生,毕业后发生蛰居的风险更高。

(二)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求职心态影响的内在逻辑

1. “新就业形态—个人成长—大学生求职心态”中介链影响自我价值重塑

新就业形态因其创设的新行业、新就业岗位,为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新期待,也成功激发了大学生群体探索自我价值的新可能。在个人成长实现突破的中介影響下,为就业价值观中自我价值的重塑提供了可能。这种对新形态为大学生求职心态带来了积极的意义与影响。

2. “新就业形态—学校教育—大学生求职心态”中介链影响人才能力重构

新就业形态衍生出了大学生从业所需要的新能力,与传统专业培养中的能力大纲相较,已实现了新生的能力边界的拓展。这些新能力的需求通过学校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心态。这种求职心态反映出来的能力恐慌,使得人才能力培养上的重构,在新就业形态发展过程中,成为一种始终需动态优化的“刚需”。

3. “新就业形态—就业环境—大学生求职心态”中介链影响职业空间重识

新就业形态拓展了虚实交错的就业新空间,也因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使得元宇宙、数字人、虚拟办公室等概念与就业环境新名词不断迭代更新着现实就业环境。这种新拓展空间中诞生的新职业需要大学生对职业空间的新定义、新认知有所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过程中,对于如何完成虚实场域的就业环境切换,有了自己的规划与步骤。

4. “新就业形态—社会环境—大学生求职心态”中介链影响就业模式重探

新就业形态因其产生时间短、尚处于高速变化期等原因,存在着明显的制度保障短板。因而无论从社会舆论或行业个例,均容易遭到负面质疑。这些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之时的阻力。但行业规模小带来的灵活便利又明显优于传统行业,这也使得大学生将其作为就业中的重要考量。在新就业形态带来的新可能面前,斜杠状态、复合多维的职业规划都成为大学生就业时的重要考量。

五、对策及建议

(一)精准定位:提供个性职业生涯引导方案

如何为大学生提供精准化的职业生涯个人引导方案,在“家—校—地”间形成一体化引导方案,用好新就业形态等新变量对大学生个体规划的积极影响,弱化其消极影响,强化大学生奋斗心态,以个体职业规划上的高质量引导,提升大学生求职心态中的积极认识,减少主动退出社会参与等现实困境的发生。

(二)优化创新:重构能力培养体系接轨社会

如何优化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纲,重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以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多元化评价教育引导策略对大学生进行差异化引导,将新就业形态所衍生出的新能力,结合实践体验有机融入就业课程体系,以多元多维替代就业竞争中的“内耗”“内卷”,使大学生以积极、平和、自信的状态求职、接轨社会需要体系化的论证与多方合力的推进。

(三)技术赋能:多维多职体验增强直观认知

“元宇宙”等虚拟空间的不断创生为数字劳动创设了新的领域与空间。在虚拟空间与传统实体空间构成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需要在求学期间以数字孪生、AR、VR等数字化技术更为多元地丰富自身的职业认知体系,学校、社会也应进一步畅通大学生多维参与了解多种职业的渠道与平台,以技术的赋能进一步增强对就业市场的直观认知,以更为理性、从容的心态面对就业适应的到来。

(四)权益保障:校地合力保障群体就业权益

如何在新的市场关系中实现大学生求职者的自我保护与有效权益的合理维护,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更新优化,也需要学校就业教育体系课程的不断更新。当大学生有了应对新就业关系的权益保障知识和意识,在面对新的就业环境时心态上也会变得更为从容。让奋斗成为大学生求职心态主旋律,需要校地的合力护航。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张成刚. 中国新就业形态发展:概念、趋势与政策建议[J]. 中国培训,2022(01):85-88.

[3] Ting W,Qin L,Nan M,et al. Surviving uncertainty:A dual-path model of personal initiative affecting graduate employability[J]. PLOS ONE. 2022,17(07):1-18.

[4] Oliver D.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graduate labour market[J].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1856,53(01):123-131.

[5] 張凡,张捷. 调查报告:当前青年群体对新就业形态的认知与期待[J]. 国家治理,2021(22):41-48.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转变作风必须做到“常”
浅谈民生新闻的教育引导作用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偏好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及引导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女大学生网络参与现状分析以及教育引导对策探究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