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下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体系建构研究
2023-11-01董翠香杨昕睿李梦欣彭心怡
董翠香,杨昕睿,李梦欣,彭心怡
2014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重点指出了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的问题[1]。2016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简称《意见》),再一次明确提出“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这说明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意见》提出“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丰富创新教育实践的形式、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等建议[2]。2017 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暂行)》)[3]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4](简称《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教育实践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出师范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本文立足《意见》和《认证标准》对师范生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提出的新要求,以解决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存在问题为导向,以华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为例,对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和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体系构成要素的确定
1.1 《意见》为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
《意见》明确提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总目标是旨在全方位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落实这一目标,《意见》还针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内容体系、形式、规范化的教育实习、“双导师”制度、考核评估体系、构建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等9 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是在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方面着重强调了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因此,本研究中的教育实践内容将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简称“三习”)为主体展开理论与实践探讨。
1.2 《 认证标准》为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体系的实施提出了要求
《认证标准》将“合作与实践”作为专业认证的8个一级指标之一,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教育实践体系包括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5 个构成要素及构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5]。
1.2.1 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达成师范类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的重要保障,从培养机制上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6]。该构成要素要求高校师范类专业充分认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即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共同参与师范生的培养,实现合作共建、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优势互补、共生发展的合作模式。同时,需要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进行常态化的运行管理,确保协调高效,以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和师范生培养质量。
1.2.2 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是促进师范生“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毕业要求达成的重要支撑平台[7]。该构成要素要求高校师范类专业与中学紧密合作,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在一线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助力师范生完成从准教师阶段到合格教师的角色转变。同时,需要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其数量和质量符合标准,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此外,还可以积极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在中学中建立示范性实践基地,以促进基地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强化对教育实践主体的支持力度。
1.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帮助师范生深化专业知识理解、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师德修养、养成专业态度和情感的关键环节。该构成要素要求高校师范类专业应秉承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理念,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充分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按照全程化、全方位实践的原则,建立将夯实专业理论、培养教学能力和拓展发展有机结合的规范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师范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技能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4 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是师范生获得教育知识和提升教师教育实践智慧不可或缺的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该构成要素要求高校师范类专业在教育实践中建立“双导师”制度,即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承担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与培养工作;组建一批具备先进教学理念、扎实业务能力、丰富教学经验、熟悉教学改革方向并积极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构建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并建立严格的导师选拔、业务培训、条件保障和考核评价制度,以期实现教育教学的实践成效,从而不断提升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实践智慧。
1.2.5 管理评价 管理评价是对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最终毕业要求的达成的重要制度保障。该构成要素要求高校师范类专业应建立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育实践目标任务,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对师范生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建立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相结合的、多方参与的教育实践考评体系,全面、客观、多样化的评价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三习”教育实践体系是围绕教育实践能力建立的多阶段、多层次的教育实践体系,其各个环节和课程内容都应该明确着力于师范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培养[8]。
2 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体系运行模式的理论建构
2.1 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体系运行模式理论建构的依据
在我国,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源泉,为保证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体育教育专业应基于《意见》要求,全面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并将专业认证理念贯彻于师范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依据《认证标准》对教育实践目标、教育实践内容、教育实践管理、教育实践保障和教育实践评价等各环节进优化,建立起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教育实践质量保障机制。
2.1.1 《认证标准》对教育实践的要求 《实施办法(暂行)》及《认证标准》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要求渗透在标准的各个维度,除了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一个专门维度——合作与实践之外,其他维度也有所体现。
(1)认证理念对教育实践提出的要求。师范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既是对教育实践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实践改革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学生为中心,强调完成从以往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实践的资源与活动,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实践安排的起始点和最终的归宿[9]。
产出导向,强调立足于毕业后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师范生教育实践目标为导向,聚焦师范生毕业后所具备的教育实践能力,反向设计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于此,前边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后边的环节具有导向价值,后边的每一个环节也都对前边的环节构成着支撑。
持续改进,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构建系统的教育实践评价体系,对师范类专业教育实践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即每一次的教育实践的起点都是上一次教育实践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反馈,也作为下一次教育实践的改进依据,以此形成闭环。同时,需注意教育实践的持续改进不能视为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它是一种贯穿于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运行机制。
因此,随着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的引入,不仅对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推进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现出人本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倾向。
(2)“合作与实践”维度对教育实践的要求。在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体系中,无论是一级监测,还是二、三级认证,都专门针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了一个监测认证维度,即合作与实践维度。在一级监测中,合作与实践维度仅对教育实践时间与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作出了要求,即教育实践时间≥18 周、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之比≤20:1。除此之外,二、三级认证对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要求如下。
第一,在培养机制上,建立对师范生培养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第二,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上,二级认证要求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三级认证在二级认证的基础上还要求长期稳定并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且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第三,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三习相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内容,其中实习由学校集中组织且要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除此之外,三级认证还要求教育三习递进贯通、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类型。第四,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双导师”制,且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等机制,并要求保证导师数量、能力、稳定性与责任心等;第五,在管理评价上,要求管理规范、对重点环节(二级)或全过程(三级)实施质量监控、有效评价并改进,三级认证还要求具有教育实践的相关标准、科学有效评价师范生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
(3)其他维度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认证标准》的第一级监测维度中,师资队伍维度要求中小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20%;支持条件维度要求生均教育实践经费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具备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实验教学、艺术教育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另外中学教育专业一级监测还要求每6 名实习生配备中学学科教材不少于1 套。在《标准》的第二、三级中,其他维度均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作出了如下4 个方面的要求。
(1)在毕业要求维度,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这4 个二级指标中的“践行”“教学”“育人”“发展”等动词充分体现了该维度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视。具体来说:①不仅要求师范生具有规范的师德与教育情怀,还要求师范生在实际中去践行、去落实;②要求师范生具备学科素养且具备教学与知识整合、技术融合的能力;③要求师范生具备班级指导与综合育人的能力;④要求师范生具备自主学习、反思研究、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以具备国际视野。
(2)课程与教学维度有以下3 点要求:①课程结构上要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②课程内容上注重实践性;③课程实施时,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并要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三级认证还要求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
(3)师资队伍维度要求:①数量结构上,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占比≥20%,二级要求素质良好、队伍稳定,三级要求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且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另外,三级要求导师具有境外实践研修经历并占比≥20%;②素质能力上,要求导师具备较强的(二级)或突出的(三级)教育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职前职后一体化指导能力;③实践经历方面,要求导师熟悉各种相关标准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中小学教育服务经历与指导、分析、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导师进行实践研修、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高校与中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此外,对于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三级认证要求合理制定教师评价标准。
(4)支持条件维度从经费、实施与资源三方面对师范生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提出如下标准:①经费方面,同一级监测一样要求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②设施方面,要求建有中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以满足师范生实践教学需要,三级认证还要求建有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以满足师范生远程见习等需要,此外,二、三级认证都对设施的管理、维护、更新、使用和共享机制等提出了要求;③资源方面,要求每6 名实习生不少于1 套现行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
2.2 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体系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建构
早在2013 年,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借助教育部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就开始探索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设立了“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研究”的教改课题。在此基础上,于2018 年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依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管理办法[10-12],逐步形成了“三习”教育实践体系(见图1)。
图1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体系结构图Figure 1 Structure of the “Three Type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System” Education Practice 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a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20 年,为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华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立足于我国体育师范生教育实践现状,以《实施办法(暂行)》为指导思想,结合《认证标准》对三级认证的基本要求,建构了“一主线两结合三协同”的教育实践体系运行模式(见图2)。
图2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体系运行模式Figure 2 Operation Mode of the “Three Type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System” Educational Practice System for Physica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a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3 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设计思路与实施方案
3.1 教育实践设计思路
3.1.1 在目标上,强化师德修养培育和体验,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依照“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毕业要求,基于全育人理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增加教师职业教育,改变重视专业教育忽视思想品德培育的现象,强化学生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培养,树立教书育人责任使命。依照创新型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注重培养体育师范生的批判与反思性思维,发展学生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即教学准备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3.1.2 在内容上,强化“三习”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实验实践和“三习”教育实践,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发生在第一课堂中,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关注较少。尤其是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是当前教育实践改革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论文所建构的“一主线两结合三协同”的教育实践运行模式,将把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以“三习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教育实践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1.3 在方式上,利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探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育实践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练习的现象,将任课教师讲授、线上观摩优质体育课、小组讨论交流、说课与评课、模拟上课、设计教案、体验教学、撰写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运用于教育见习和实习中,提升学生研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型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
3.1.4 在评价上,采用多元性评价,重视过程性材料的收集 依据实践教育活动所对应的“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指标分解点,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双导师评价、学生互评、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和评价”等,全面衡量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和情况。
3.2 教育实践实施方案
基于以上思路,设计了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见表1)。
表1 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Table 1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gram of the “Three Type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System” Educational Practic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ees
3.2.1 教育见习课程实施方案 教育见习作为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一门必修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每周一次课,共18 学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见习阶段。主要见习三类体育课堂教学,“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专项体育课堂教学、中小学(实习基地)体育课堂教学以及全国、省(市)优质体育课堂教学”等见习活动,学生在观摩后需撰写相应的教育见习反思;第二阶段为教学基本功训练阶段。如“说课、模拟上课和评课的教学以及教学设计撰写的教学”等。教育见习课程中,学生需撰写说课稿、三份不同专项的教学设计以及完成模拟上课、说课视频的录制工作,最后各个同学需以组为单位完成组内、外以及同学间的互评任务;第三阶为“体验式”教学阶段。将以“小教师模式”“微格教学”“体验式实践教学”等方式,借助校外指导教师的力量在闵行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开展“教育见习与体验”实践环节。首先安排学生作为“小教师”在班级内,利用同学进行班内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次,到中小学进行“校外体验式实践教学”,请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上课进行点评,在该环节中学生需要提前将教学设计发予校外指导教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并撰写实践教学总结。在新冠疫情期间,则增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育见习与体验环节,利用腾讯会议等线上工具,请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设计等进行指导。
3.2.2 教育实习课程实施方案 教育实习作为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模式的一必修课程,安排在第7 学期,时间为一学期,集中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教育实习动员与培训阶段。将以“实习动员、实习培训、教学准备”等活动为主。首先,学院召开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动员会,明确实习意义和任务;其次,进行实习培训,通过邀请基础教育优秀体育教师、优秀体育教研员以及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最后,进行实习前的教学准备,每个实习生必须根据自己计划实习的所在地教材,选择不同课型,精心备好3 节课,并在公开场合下至少实践其中一节课;第二阶段为中学教育实习阶段。如“听课记录、体育课堂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实习”等活动,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建立包含教学实习计划、班主任实习计划、体育德育设计、听课记录、实习教案、完整教学案例、班主任工作日志、主题班会记录、师德见闻与反思、实习精彩故事、教育调查或研习报告以及教育实习评价表在内的“教育实习活动档案袋”;第三阶段为教育实习反思与补训阶段。在实习后期将召开实习总结及展示课大会、整理实习展示课、汇制教案集、并对教育实习进行反思总结,最后对学生实习中暴露出的不足进行补训;第四阶段为师范生教育实习教学能力测试。全面检查师范生教育实习成效,该测试不合格者教育实习成绩评定为不合格,将重修教育实习课程。
3.2.3 教育研习课程实施方案 教育研习作为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将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文献检索与梳理阶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来查阅中外文文献以了解体育学科前沿研究现状,同时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第二阶段为参与各种学术讲座和研讨阶段。将以开展“学术专题讲座、体育与健康学术大讲堂、季浏名师大讲堂、人才学校”等活动的方式进行;第三阶段为主持或参与大学生科创项目阶段。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以组为单位借助全国、上海市、学校设立的大学生科创项目进行科研实操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人人参与科创项目研究,提升教研能力。
4 体育师范生“三习”教育实践教学推进路径的探索
4.1 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4.1.1 充分发挥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和中小学实践基地的作用 首先,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挂靠在体育与健康学院的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的作用,形成了“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三方共同参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其次,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安徽、福建等21 个省市教育厅及所属47 所重点中学,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合作共同体,从教学研究、师资培训、教育政策研究、教材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落实师范生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培养、培训和研究的一体化服务,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最后,为了进一步落实“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出台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该办法具体包括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目标、教学实践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等内容,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体育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质量。
4.1.2 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学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一是学校聘请优秀中学教师作为兼职导师,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等;二是构建合作研究的共同体,为了提升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研究水平,华东师范大学在2006 年就专项设立了“基础教育与教育实习开放基金”,面向基地学校一线教师开放申请,并由本校专家教授参与指导。在上述由学校搭建的平台基础上,体育教育专业也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搭建了多个一体化的合作平台,如“上海市学校体育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方向)”、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等,通过上述平台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本专业与中学之间的一体化合作。
4.2 确立明确清晰的“三习”教育实践目标
4.2.1 “三习”教育实践目标应对接创新型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要求 “三习”在教育实践目标上着重强调三个重要转变。(1)提高体育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能力,促使其从单纯地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书匠”角色向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育人者”角色转变。(2)注重发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促使其从“体育教育者”角色向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者”角色转变。(3)根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所指出的“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的要求,提升体育教师进行健康教育的教学能力,促使其从“体育教师”角色向“体育与健康教师”角色转变[13]。基于以上三个重要转变,“三习”在教育实践目标中提出了“热爱体育教育事业与关爱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方法”“构建学习共同体”“具有宽广的国际教学理念”“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熟练掌握与运用多种育人途径和方法”等要求,体现了未来卓越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国际视野、多学科知识、自我发展与育人能力等素养。
4.2.2 “三习”教育实践目标应体现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 本专业利用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体育理论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优势,打造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在国外设有多个教育实习基地,比如美国的密歇根大学、北德克萨斯大学、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教育实习基地等,通过每年选派学生赴国外教育实习和交流,促使其了解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和经验,拓展其国际视野。基于以上优势,在“三习”教育实践目标中提出了“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要求。
4.2.3 “三习”教育实践目标应得到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及利益相关方认同 首先,本专业在修订“三习”教育实践目标的过程中,广泛征求本校教师的意见,同时还借师生交流座谈会之机征求学生关于目标及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见。其次,本专业充分发挥了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的作用,通过109 所基地学校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共同对“三习”教育实践目标进行修订和完善。最后,本专业带头人引领全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多次到全国各地参加会议、讲学和调研,广泛征求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教育行政部门等人的意见,及时更新和修订目标,以便让利益相关方能够广泛接受和认同。
4.3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
4.3.1 创新与优化教育实践课内容与教学方式 课程内容是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得以落实的主要载体[14]。首先,强化“三习”教育实践的课程设置。长久以来,大多数师范院校的体育学院未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课程进行合理的、系统的、分阶段的统筹设置,尤其是教育见习课程,流于形式。华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将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结合,保证见习与实习有效对接。在培养方案中,在第六学期为体育师范生安排了教育见习与体验课程,每周一次课,共36 学时。该课程由任课教师与聘任的12 位中学兼职导师共同完成。兼职导师亲自指导学生上课,从教学设计、现场观摩、课前引导、课堂实践和课后点评等进行全方位实践培训,为教育实习打好基础。第七学期全部安排为教育实习,该项工作由本专业配备的校内指导教师和教育实践基地配备的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同时,体育与健康学院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员以及各区体育教研员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每年都有机会观摩和体验上海市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实训和大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观摩和体验实践教学,反思和分析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规范的管理和严格的监督,学院和基地共同保证了本专业学生的“三习”教育实践活动质量。
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三习”教育实践中开展智慧教学,为学生创建教学技能“实践场”[15]。通过丰富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课程的内容,改变以往单一的线下观摩课程,增加线上+线下视频观摩以及线下体验式教学的学习模式,提前为后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提炼教学见习与实践经验,撰写教学见习反思、实习体会,对实习中暴露出的不足进行补训,实现学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深度融合。
4.3.2 保障“三习”教育实践时间和内容,全面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成效 在“三习”教育实践时间和内容设置上,明确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见习由课堂观摩、教学基本功训练、“体验式”教学三个阶段组成,共1 个学分,安排在第6 学期进行;教育实习由实习准备、中小学实践、教学反思与补训、教学能力测试四个阶段组成,共6 个学分,安排在第7 学期进行;教育研习由文献检索与梳理、参与各种学术讲座和研讨、主持或参与大学生科创项目三个阶段组成,贯穿在大学阶段的全过程。同时本专业参照《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教育实习成绩管理办法》,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了考核细则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部分,其中定量指标包括实习态度(15 分)、教学准备(15 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40 分)、教学效果(20 分)、教师素养(10 分);定性指标包括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语、观察记录、班主任工作评价等方面,以此落实师范生在师德体验、教学实践、教研实践、班级管理实践等方面的成效。
4.4 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体育教育实践基地
4.4.1 积极完善教育实践基地的相关制度 为了保障实践基地对师范生培养的质量,华东师范大学和体育与健康学院先后制定了《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办法》《教育实习基地工作职责》等15 个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实践基地的责任和任务。在上述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学校为每个教育实践基地配备有行政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便于学校、实习学生与教育实践基地之间的沟通。教育实践基地学校需要为每名实习学生配备至少一名思想好、业务精、负责任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习。
4.4.2 建设优质丰富教育实践基地充分满足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要求 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师范生的“实践场”,“三习”教育实践开展的主要阵地,可以帮助师范生较快地适应教师角色,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长期以来,体育与健康学院对体育师范生实习基地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30 多年的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已建成了相对稳定和优质的实习基地。目前,在上海市有17 所固定的中学教育实习基地,近四年体育教育专业共有146 人在上海的17 所中学完成了教育实习,平均不到3 人就拥有一个教育实践实习基地,远远超出了《认证标准》中“每20 个实习生不少于1 个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要求,其中,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中学等12 所学校均为重点中学、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远远超出了示范性教育基地不得低于三分之一的要求。此外,还有近90 所示范性重点中学遍布于我国各地可以接收本专业的实习生。
4.5 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
4.5.1 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遴选、聘用与考核评价制度 高校教师与中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要求。为此,从 2008 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公费师范生“双导师”制度。兼职导师承担师范生部分课程的教学,举办讲座,指导见习与实习工作,以及参与教师教育课题研究或课程建设等工作。此外,在遴选与聘用上华东师范大学也出台了《国家公费师范生兼职导师聘用办法》,而体育教育专业在遴选和实施“双导师”制度时,除了遵循学校有关基础教育领域兼职导师聘请的基本要求外,还提出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对专业能力高标准、严要求,入选体育教育专业“双导师”的中学教师要求具备高级职称,是基础教育教学名师;二是要求“双导师”制的中学教师必须能全程参与师范生的培养,起到实际引领作用,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共有“双导师”制中学教师12 人,分布在多所知名中学和市区教育管理机构。同时,每年学院会对聘请的导师进行考核,对指导工作认真负责,带教效果良好,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综合评价不合格的教师不再续聘。
4.5.2 对兼职导师进行定期指导和培训 体育与健康学院积极对兼职导师进行定期指导和培训,一是邀请兼职导师参与体育与健康学院组织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提升共教研能力;二是定期组织“双导师”开展教研活动座谈交流会,座谈会一般安排在每年教育实习前进行,让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标准,更好地开展实习生的指导工作。
4.6 规范教育实践的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
4.6.1 加强教育实践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学校和学院都十分重视教育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师范生教育实践管理制度与措施方面出台了《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办法》等十多个文件,这些文件从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工作安排;公费师范生与兼职导师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细则、注意事项;专项经费管理、兼职导师聘用办法等角度作出了详尽的安排,对教育见习、实践(实训)、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过程全面实施了质量监控,保证了教育实践的有序进行。此外,学院还联合实习基地共同监督、共同完成对教学实践质量的评价,成立了由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任组长的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每年需全程管理、监督教学实践,确保教学质量。
4.6.2 全程监控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实行教育实习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每年都会对全校各院系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要求各专业在教育实习结束后提交《年度教育实习总结报告》等材料,要求报告要有具体的数据来反映实践教学质量。学校根据数据对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实习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在借助学校搭建的平台基础上,体育教育专业也建立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监控和改进制度,如: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平台,使得指导教师可以更及时而个性化地追踪和监控学生的实习进程,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及时提出改进建议;教育实习考核制度,实习工作接近尾声时,实习指导老师综合同学的平时表现、教案撰写、上课情况等进行评价,以便评估师范生在实习工作中的表现;教育实习总结制度,每年在实习工作结束之后,本专业都会以展示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实习总结和反思。会议包括优秀课例展示、颁奖、专家点评、领导发言等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和学生。
4.6.3 运用定量的考核机制全面评价实习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主要涉及实习态度、教学实习工作(教学准备、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师素养等方面,而对师范生教学实习工作的考核,主要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前准备、教案编写、教学组织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练习密度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和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该评定标准涉及的内容全面,环环相扣,尤其重视教学实习工作的过程,并且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细分了许多评分项目(如生理/心理负荷,练习密度等),以确保对实习生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价。其次,重视实习学生的教学反思工作,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进行认真思考并撰写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实习对体育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学院和学校则会召开实习总结大会,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为职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 结束语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通过10 年来在“三习”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效。人才培养硕果满枝,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2019 年至2022 年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上海市师范生教学技能等大赛上屡获佳绩,从教基本功领先国内同专业学生;同时,创新科研成效显著,参加国家级、市级以上高规格大赛屡获殊荣,公开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实现学术质量与数量双飞跃;竞技体育成绩骄人,20 人次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海市大学生运动会、大学单项运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专业改革成效显著,2021 年华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第三级认证,为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积极引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