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体育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价值追寻与改革方向
——“四位一体”目标要求的本质解读

2023-12-19于素梅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价值目标

于素梅,黎 杰

教育目标是国家对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要求,体育教育目标是国家对学校体育培养什么人的总体要求。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的“四位一体”目标要求。该目标要求是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新的逻辑起点,深刻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价值追寻与改革方向。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的一些体育政策文件、规划纲要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高度强调学校体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关亿万家庭的福祉,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并由此催生了“幸福体育”的时代命题。“幸福体育”如何产生?其与“四位一体”目标要求具有怎样的本质联系?如何以“幸福体育”落实“四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回答好这些问题,将为我们深入研究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新定位、新内涵、新路径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参照。

1 幸福体育:新时代学校体育价值追寻的新定位

1.1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价值的演变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经历了从“身体第一”到“健康第一”,再到“四位一体”的演变历程,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特征和时代印记。

1.1.1 “身体第一”时代:以体质教育为主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要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增强体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问题提出的任务和要求。1952 年6 月10 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3 年6 月30 日,他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的谈话中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方针。毛泽东发出的“身体好”的号召,直接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以“体质教育”为主导的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要在“体育方面使儿童具有强健的身体,活泼、愉快的心情以及卫生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习惯”。《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中学体育教育大纲(草案)》明确了学校体育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定,目标就是推动学生身体强健、体质健康发展。1955 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提出,努力做个好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准备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此外,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强化“身体”和“体质”概念,也主要与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紧密联系。例如,1950 年,北京各大高校进行了一次体检,发现学生健康状况很差,患肺病、胃病和神经衰弱的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在营养、卫生条件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健康状况不佳。毛泽东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多次批评学校教育不照顾青少年的身体,特别提出不能因为学习和课业负担导致学生身体负担太重,一方面要求“要增加营养、搞好卫生、减少负担、克服忙乱现象”,另一方面号召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学校体育活动,其目的是最终为社会主义培养具有健康身体和乐观向上精神的建设者。

1.1.2 “健康第一”时代:以素质教育为主导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即相较于之前所单纯强调以“身体第一”的体质健康,该阶段更注重与体育相关的体质健康,更重视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近视率、肥胖率等健康素质。1990 年我国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目标。但受经济体制改革“效益第一”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课业负担日益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打破“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1999 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强调学生“健康体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表明该阶段以实现了学校体育价值由“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的飞跃。相较于之前所强调的身体健康,这一阶段“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将发展学生体质从一维的“生物’健康观向“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推进[2]。其一,更加强调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近视率、肥胖率等健康素质。其二,要求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其他几育与体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健康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三,强调把加强体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例如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广泛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确保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1.3 “四位一体”时代:以幸福体育为主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并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赋予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要求。2017 年,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即“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于此相应的,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新时代全面提升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3]。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四位一体”强调将健康的内涵从一维的“生物”健康观、“三维”的“生物、心理、社会”健康观,进一步扩展,成为“四维”的“心理、身体、精神、意志”健康观。“四位一体”目标要求学校体育立足于学生不同维度的发展需求,强调只有不同维度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学生才能产生相应的幸福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实现学校为人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的重要价值。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 年,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四位一体”指导下,明确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坚持育体与育心相融合,系统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切实保障学生在学校体育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确保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具身化的发展需求基础上,发挥学校体育的新使命。

1.2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价值异化与目标旨归

1.2.1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价值异化与价值困境 我国学校体育经过70 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发展问题,集中反映在“中国学生体质连续多年下滑”“上了12 年体育课却没有很好掌握运动技能”“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4]等。由于长期存在的“学科主义”“功利主义”“应试主义”等倾向,致使学校体育带给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喜悦感相对偏低,造成学校体育的异化和体育价值目标的迷失,主要表现如下。

(1)学校体育存在价值主体的异化及主体意识缺失,导致学生的体育幸福感的丧失。“体育主体是具体的人,而体育存在则是主体的存在状态,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经验现象,是生命寻求突破和超越的自我形式。”[5]在学校体育中,学生是主动的、主要的价值主体,而不是静止的、呆滞的被动存在。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重学科、轻教育”“重技能、轻人文”“重教师、轻学生”等倾向,作为价值主体的“学生”被异化为与“体育”二元对立的存在,直接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其次,主体意识缺失容易引发学生对于体育的消极的情感认知,诱发其对学校体育价值的质疑。例如,在很多学生眼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根本任务仅为传授知识技能。这种认知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也就无法从情感、动机、认知、行为与体验中获得对自身生命力的感知,收获挑战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力量,赢得生命的连接与感动,建立“体育为人的健康幸福的一生奠基”的积极情感。最后,学校体育中价值主体的异化及主体意识缺失还导致人的意志状态的丧失。学校体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就要以“人的生物生命为基础,精神生命为中介,社会生命为延伸”[6]。但在现实中,多数人对于体育能够改善人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和心理结构的积极作用普遍缺乏认同,同时更缺乏将体育视为人的社会权利的认知,无法将其情感、信念、态度、意愿与行为、实践、运动等进行审读融合,导致其在体育过程中身与心、思与行、体与智等难以同向互补、充分融合,直接影响到学生各项品质协调全面发展,精神意志状态的协调发展。

(2)学校体育面临学生“发展需要”与“教育满足”的矛盾冲突,导致体育与幸福关系的疏离。“人的生命力除了满足身体的需要之外,还必须满足道德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7]学校体育作为满足学生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其过程中面临着“发展需要”与“教育满足”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教育满足的矛盾。一般而言,学生个体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差异性和层次性。有关研究发现,学生对于体育的需要主要包括:渴望成功、渴望被关注、渴望受尊重、渴望享受运动过程、渴望在竞争中展示自我、渴望学习到喜欢的运动项目等。但学校的体育课往往忽略学生的个体需要,因为其很难从根本上转变“应试主义”“重智轻体”等对体育的影响,难以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因而,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二是社会的发展需求与教育满足的矛盾。马克思认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必须具备“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方向对学校体育提出新期待,要求学校体能够助力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因为长期忽视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功能和独特作用,导致学校体育在“五育并举”的育人结构中,常被置于与其他学科不对等、不等值的学科地位中,难以发挥其“以体育人”的独特价值。

(3)学校体育缺乏意义的连结,导致个体幸福与幸福共同体关系的断裂。马克思认为,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而得到自我解放和自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是赋予青少年学生人生意义的形式,是实现关系连结的过程,也是获得幸福的过程。体育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人类生命意义连结的重要形式,时刻传递着“共生”理念,传递平等、文明、和平的价值追求。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体育社会化的落脚点就是促使人通过体育疏离正确的体育态度、品德、习惯和价值观,培养人遵守规则、尊重协作、和谐共生的社会品格,辅助人解决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适应社会、环境、他人,从物质的人发展成为“社会人”。但在现实中,学校体育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过度挤压和牺牲学生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挤压学校体育发展的物理空间和资源空间,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在体育中发生积极连结,提升意义价值的环境和条件。由此,学校体育难以保障每个人通过体育拓展社交的领域、进行意义的连结,完成幸福共同体的构建与缔造,获得在体育中提升人生价值的巨大意义。

1.2.2 以幸福体育实现学校体育的价值回归 学生的幸福成长是学校体育的价值承担和价值使命。正如乌申斯基所言“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无需置疑的。”[8]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要以人的健康幸福和构建幸福共同体作为永恒追求。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的一些体育政策文件、规划纲要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高度强调体育是促进人民幸福,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这充分反映了体育促进人的健康福祉的重要作用,并由此催生了“幸福体育”的时代命题。“幸福体育”概念的提出,本质是追寻体育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价值复归,强调在体育的过程中,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充分彰显人的能动性,充分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使人的身心获得深层次的愉悦,达到人对幸福的追求和结果相一致而感到满足的状态和体验。“幸福体育”作为一个实践性的理论概念,强调学校体育要回归主体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体育是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权利,提出体育也是人构建幸福共同体,追寻社会和谐幸福发展的途径。“幸福体育”本质上是以对幸福的追寻实现学校体育的价值回归,体现在三个层次。

(1)回归学校体育的主体价值,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学校体育追寻“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即回归学校体育的主体价值。回归主体价值主要是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第一,回归学校体育的主体价值就是回归人的“合目的性”。学校体育要将青少年学生真正作为体育的目的来对待,并坚决摆脱外在力量对青少年学生的束缚,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愿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第二,“合规律性”就是要求体育应遵循将人、体育、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一致,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同一性、技术本位和人文本位的一体性、身心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统一性、时代需求和人民期待的融合性”[9]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方位进步。

(2)回归学校体育的实践价值,明确学校体育是学生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权利。学校体育首要是促进和维护学生的自由和尊严,主要体现为:一是尊重学生的体育选择自由权。即将教育的选择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体育运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享受“选我所爱、乐我所选”的自由。二是尊重学生的平等参与权。即在学校体育过程中不因性别、民族、年龄,特别是身体残疾等原因使学生的体育参与权受到限制和制约,而是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享受运动机会平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学生的公平比赛(竞赛)权。即建立公正合理的体育比赛机制,严格规定和执行体育比赛中的规则,使人享受公平公正的体育竞赛等。回归学校体育的实践价值,就是要把这些权利归还给学生,成为其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3)回归学校体育的社会价值,明确构建幸福共同体是体育的价值归宿。马克思指出,离开一切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只能作为非现实的、抽象的人而存在,因而人始终是“社会的产物”[10]。体育的社会价值本质使追求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幸福,主要的目的是在“我与我”“我与你”“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中建立正向积极的连结和意义,使人获得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创造和确证幸福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在体育过程中把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体育的多元价值和人的多样性需求的合理满足之间的和谐统一。回归体育的社会价值,就是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把丰富的社会关系归还给人,使其在体育中通过与他人进行和谐的社会交往,获得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积极情感,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综合进步。只有在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中,个人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交往中,参能进一步获得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最终获得幸福。

2 幸福体育:“四位一体”目标要求的新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位一体”目标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转化运用,是对建国以来党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深化完善。“四位一体”彻底改变了原来学校体育只注重“增强体质”的目标,强调新时代通过体育培育时代新人,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人格、意志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目的论、方法论两个层面。目的论回答“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明确新时代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方法论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强调从“心理、体质、人格、意志”四个维度培养时代新人的方法。

2.1 幸福体育作为“四位一体”的目的论

“四位一体”的内容要求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整体目标,最终指向体育“为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基”。实现“四位一体”不是四个分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心理—体质—人格—意志”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成为完整而又幸福的人。

2.1.1 强调“享受乐趣”以育心 习近平总书记将“享受乐趣”位于“四位一体”之首,主要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学生难以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等现实问题。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只有在体育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感受和愉快的体验,即体育的幸福感,才能使他们坚持体育锻炼。体育的幸福感主要包括愉悦感、欣喜感、存在感、满足感、获得感、成就感等,是在体育活动中正向的欲望得到满足的积极情绪[11]。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存在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认为体育课不好玩,甚至存在逃避体育课的现象,绝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学校体育单调枯燥,缺乏乐趣和吸引力。研究发现,学生对于体育的需要主要包括“渴望成功、渴望被关注、渴望受尊重、渴望享受运动过程、渴望在竞争中展示自我、渴望学习到喜欢的运动项目等。”[11]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学校体育可通过激发运动兴趣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获得幸福感。但“享受乐趣”并不等同于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放手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独特的教学组织方式、比赛方式等,让他们能够实现玩中学、玩中练、玩中赛,内心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甚至能够达到“苦中作乐、乐以忘忧”的幸福境界。唯有首先从体育中获得乐趣,体验到极大的心理满足,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长期坚持锻炼的动力,彰显学校体育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幸福奠基的重要作用。

2.1.2 强调“增强体质”以育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体质”,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当下及长期以来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肥胖问题、近视率居高不下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与任务的深刻理解。“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最基础的功能和任务,是实现更高目标的基础。学校体育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如增强学生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基本素质,但又不止于“体质”,有着更高的价值意义。“增强体质”是“身体第一”和“健康第一”理念的重要体现,强调一种育体与育心相结合、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崭新教育理念,同时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目标与方法路径。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也就是说只有将学生的体质增强了,才能更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才能实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高层次目标。

2.1.3 强调“完善人格”以育德 “四位一体”强调“以德为先”的价值论,突出强调通过完善人格达到”以体育德”的目的。“四位一体”强调完善人格,就是要求将体育的德育功能融入学校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德辅体,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价值情感育品德素养。蔡元培提出“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从德育促进“完整的人”的角度看,“价值”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健康的情感形成于个体的价值观之中,反过来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激发人的动力。但反观当下学校教育,可以发现青少年学生的价值情感,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儿童抑郁症状发生率超26%,12~16 随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达19%。这表明青少年学生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开朗、活泼、乐观的健全人格。体育作为学校育人的积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和不愉快情绪,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霾,为其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有关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人的情绪具有改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释放大脑中的多巴胺,使人产生愉快体验,减少焦虑和抑郁。此外,体育能为其重塑自我人格提供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在体育中与教师、同伴建立积极的情感链接和交往机会,更能在此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超越自己,增强自尊自信,还可以在体育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提高道德水平等。这些对完善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2.1.4 强调“锤炼意志”以育志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对青少年群体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这主要是针对学意志薄弱怕苦怕累怕困难,自制力不足易歇易停易放弃等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少年学生磨练意志,能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等,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勉励青少年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学校体育深入挖掘这些体育课程、教学资源中的价值元素,围绕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指引和意志磨练,强调学生锤炼意志,实现体育“育志”的价值目标。强调“锤炼意志”,首先是引导青少年学生“立志向”。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其次是引导青少年学生“扬志气”。扬志气主要是发扬奋斗精神,如“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刚毅之气,“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气概等。再次是引导青少年学生“炼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少年学生,要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2.2 幸福体育作为“四位一体”目标要求的方法论

“幸福体育”既是一个哲学命题,又是一个实践命题,既是作为“四位一体”的目的论,更是实现“四位一体”的方法论。

2.2.1 强调“立德”与“树人”的同向互构 “四位一体”目标要求彻底改变了原来学校体育只注重“增强体质”的目标,揭示了学校体育应完成“人才之育”的重任,是学校体育立德树人功能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体现,强调“立德”与“树人”的同向互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就是要“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实质是实现“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辩证统一。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学校体育定位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12]。关于“立德”,《意见》专门提出,要求学校体育帮助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关于“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广大青年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为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由此可见,立足新时代的新起点,专门针对学校体育提出“立德树人”,体现新时代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和总要求,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意见》着重强调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程”,其最大的新意就是将新时代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和构建幸福教育体系两大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上升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理论高度,充分肯定学校体育与人的成长、体育与每个人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全面肯定体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3]。

2.2.2 强调“育体”与“育心”的互补兼进 在“四位一体”中,“增强体质”侧重于“育体”,“享受乐趣”“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侧重于“育心”,强调“育体”与“育心”的互补兼进。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教育的重要手段,不仅旨在增强学生的体质水平,更强调以体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性”与“教育性”的融合。强调“体育性”与“教育性”的融合,即实现从体育向教育的价值复归,即强调学校体育并非只是生理性、机能性的身体训练,更是促进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目标维度。立足于现状看,目前学校体育在努力扭转长期以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困境,但又不止于“身体”目标任务的完成,还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培养具有健康身体、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放眼于未来看,学校体育通过“育体”与“育心”的结合,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充分彰显人的能动性,充分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使人的身心获得深层次的愉悦,达到人对幸福的追求和结果相一致而感到满足的状态和体验,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

2.2.3 强调“健康”和“幸福”的辩证统一 “四位一体”强调以促进身心健康、以“为人的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整体目标与幸福体育追求“整体的人”的价值旨归趋于一致。首先,强调“享受乐趣”能够让学生获得愉悦、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融合在一起而‘输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基于身体感官需要获得的满足感”[14]。其次,强调“增强体质”能给学生带来健康效益。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健康是幸福的保障和源泉。再次,强调“健全人格”能让学生在体育过程中的成功体验、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等,直接关乎人的自尊水平高低,影响人的幸福状态。最后,“锤炼意志”能够促进人的抵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运动的强度与压力有助于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如有相关研究证明,在参与中等强度锻炼的人群中,晨练次数越多,实践越长,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高[15]。

3 幸福体育:学校体育落实“四位一体”目标要求的新路径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位一体”目标要求为依托探讨幸福体育,深入探寻“幸福体育”与“四位一体”内涵的内在耦合性,论证其理论框架,更重要是以“四位一体”为指导思想构建幸福体育的现实路径,探索其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幸福体育是新时代学校体育落实“四位一体”目标要求的新路径,如何构建幸福体育?我们提出四个核心要素:价值性要素、操作性要素、动力性要素、保障性要素。其中,价值性要素是方向和目标;操作性要素是方式和手段;动力性要素是可持续动力;保障性要素是条件和保障。

3.1 幸福体育价值引领:更加注重学生在学校体育中的主体性

在价值性因素层面上,面对时代变革与教育发展,学校体育要坚持以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追寻,面向更为深远的目标——人的幸福,即如何实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体育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四位一体”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要求我们在学校体育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为此,一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二是坚持以“健康第一”为引领,要求学校体育要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增进学生的健康来设计、实践、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三是坚持以“开足开齐体育课”为底线,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时间、空间来参与体育锻炼,确保体育锻炼的权利。

3.2 幸福课程模式建构:实现超越传统形式的体育课程模式

在操作性因素层面上,要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大中小幼一体化改革,贯彻落实“新课标”,构建基于“乐、动、会”视角的幸福体育课程模式。落实“四位一体”,需要有适宜的课程模式作为桥梁发挥“实体化”“落地化”的作用。然而,对于贯彻落实“四位一体”目标要求,已有多种体育课程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发挥体育课程的幸福教育效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成就幸福人生,应成为当下落实“四位一体”目标的迫切要求。系统深入研究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发展特点和规律,其操作的重点是立足人的真实需求,精准化适配内容;立足核心素养,创新优化课程实施策略;立足健康幸福,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力求更好地解决我国体育教育长期缺乏衔接与连贯性,导致的受教育者“学不懂、学不乐、学不会、学不热”等问题。帮助学生将体育作为习惯、权利,达到终身健康幸福的状态。

3.3 幸福体育共同体治理打造:多元协同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服务

在动力性因素层面上,落实“四位一体”目标要求需要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和协同创新。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坚持一种“共生”理念,即强调践行“四位一体”目标要求需要多重教育因素、多利益群体的多元协同。要将学校体育领域的各级相关干部、教师、教练、家长等都纳入幸福体育共同体中来。例如,在构建学校体育发展的多元协同治理上,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跨部门协同治理的机制,破解学校体育发展难题。要扩大全社会对“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打造幸福体育治理共同体,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学校体育的氛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校体育育人格局。

3.4 幸福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体育教师能力及水平

在保障性因素层面上,落实“四位一体”目标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队伍。坚持专兼结合,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力度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例如,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等,吸引更多“术业有专攻”、有技能、有经验,特别是有比赛和竞赛经验的老师加入学校体育教师的队伍。二是提高体育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可重点以实施体育课程一体化、《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依托,推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建设一批试点学校和教育基地,通过一体化教研切实提高体育教师整体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价值目标
一粒米的价值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