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流变、实践原则及实现路径

2023-12-19岳游松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弘扬中华

岳游松

2022 年6 月2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于2023 年1 月1 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第一条明确指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1]。如何理解中华体育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着意义丰富的内涵,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蕴含于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时也彰显着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诉求。

1 中华体育精神的话语流变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2]。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折射出“民族国家跨越式发展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中体育话语体系的共生演化”[3],整合着新时代体育领域的多向度话语。在“两个百年”交汇、“两个大局”交织的重大历史节点,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诉求、表达方式的话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共鸣的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具有历史穿透力、思想引领力、政治动员力和时代感召力。我们要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精神文化力量。“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精神’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体育的精髓和灵魂,是一个发展的、开放性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产物。中华体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积淀”[4]。

1.1 寻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更新,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过。我们早就认识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提倡身心修炼与自然和谐同步,强调人的形体和精神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要讲清楚中国体育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明薪火[5]。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提到,过去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凝练出中华体育精神的表述,明确了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诠释,但这只是初步完成了认识上的统一,换言之,我们解答了“为什么”与“是什么”的问题,距离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还要解决“怎么办”的关键难题。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进一步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也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提供了理念与实践方向:(1)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3)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一百多年前,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我们输掉的不仅仅是科技力量,还有战斗力和战斗精神,更有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强种保国”等战斗旗帜,力倡强体强民以谋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的核心任务是增强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体育竞技实力,提升中华体育精神。我国一代代体育健儿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华儿女坚定自信、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崭新的国民形象,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要“与时俱进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将其特质凝练和展现出来,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的体制与机制,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提炼其具有国际传播意义的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互鉴,为建成文化强国与体育强国进一步筑基”[7]。

1.2 求实: 对西方中心主义体育精神的扬弃

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被迫由传统的“家国天下”向西方主导的“条约体系”转型,为了适应西方全新的体育理念和竞赛体制,新式体育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并很快成为当时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的亮点,西方中心主义体育精神也开始随之产生深远影响。20 世纪早期的土洋体育之争既是当时中国社会传统体育文化对西洋体育在华迅速扩张的反制,也是对自身发展去向的叩问。随着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中国,“更高更快更强”的西方体育精神裹挟着体育现代化的全球号角,已经熟悉并接受了新式体育的中国人很自然的将体育竞技的成功与国际地位和文化认同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试图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希望中国文化元素能够加入国家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旅行,成为无问东西的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果实。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学者及流派认为,中国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打开国门。但事实上,西方优秀体育文化在中国的融入是一个不曾间断的过程[8]。中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教育等均受到美国、欧洲等的影响,这段历程一直持续到今天,在经历了2008北京奥运会和2022 北京冬奥会的巨大成功之后,如今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纠结于土洋体育之争的困惑。新时期新征程要求我们辩证地对待民族传统、辩证理解中国特色,合理扬弃西方中心主义体育精神,正视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和整体性改造。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彰显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开放包容的自信,既能够科学解读百年来中国传统体育精神与西方体育理念的共生演化,又恰好能够涵盖中国式现代化对体育问题的价值认识与内涵解读,凸显出全球视野中当前中国哲学智慧对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困局的贡献。

1.3 弥新: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体育事业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值得注意的是,建设体育强国被纳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任务之中。体育强国建设直接同增强文化自信的话语连接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强调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仅能够在当代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而且也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体育事业图景[9]。

在主流话语层面,中华体育精神的指涉范围具有宏大的涵盖力与开放性,既能够容纳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可以对标百年风云激荡中多种体育思潮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融汇,更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向度的体育话语提供开放空间。如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这一命题同建设体育强国的国家战略密切相连,在思想引领和实践发展两个向度上共同擘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新图景。

2 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原则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奋斗历程同频共振,在建国70 周年和建党百年的两个理论研讨热点阶段之后,我们更能够理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在其中的线索性意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不动摇,因而不同时期的体育交往也贯穿着“体育为人民”的原则。

2.1 新民主革命时期以“救国”为主线

新民主革命时期救亡与启蒙并行,但中华体育精神尚处于半隐性话语,以“救国”为主线的体育思潮强调的是“强国保种”,在实行教育活动的时候,诸多与现代体育相关的论点在教育活动中也逐渐得到论证与改造。人类学家BROWNELL 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的轻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很深的渊源,正如谚语所反映的那样:“以脑治之,劳以筋者之治”。直到与西方直接接触,中国才开始重视体育,并把体育作为国家议程的一部分[10]。毛泽东在1917 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及,“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11]。

此后,救国思想在中国的红色体育实践中发挥得更为全面,1931 年,朱德与毛泽东联名发布了红一方面军第一号训令,训令规定“每天早操一律作抢山头、追击、射击、速集的动作,游戏时间一律操刺枪术、测量、游戏、跳远等,晚间点名时做军事讲评[12];1933 年瑞金举行了全苏区运动大会,提出“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于强健体魄”的运动方针[13],同年8 月全国首届赤色体育运动大会顺利举行,比赛项目多种多样,包括军事、政治、体育等30 多个项目,其中体育分为普通体育比赛和军事体育比赛。1942 年,延安新体育学会成立,朱德担任新体育学会名誉会长,组织开展运动竞赛,还曾尝试以“体育与健康”为主题编写体育教材,促进解放区体育研究和体育工作的开展。可见,相比于之前,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开展红色体育活动时,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看法,对体育与文化之间有了更深的感悟,不再仅限于强种保国方面,而是打开了格局,将体育置于中华文明存续的问题视野之中。

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一直秉承实践原则推动体育发展,将人民大众作为主要的受众群体,强调以增强身体素质来提升国家军事战斗力来实现救国救民的目的,发挥体育运动对革命事业的能动作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人的体育思想也随着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的实践发展,共同为中华体育精神的发展在文化自觉层面积蓄力量,也为建国后体育事业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积累经验[14]。在革命战争环境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使体育参与意识与普及体育运动得到进一步结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体育事业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立国”为主线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逐渐确立了一套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话语体系。在社会主义建立的最初几十年里,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体育运动,力图加注“民族”“道德”等标签[1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首先确立新中国发展体育事业的目的“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将体育的主要任务转为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国民体质,在此基础上达到保卫国家、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便“提倡国民体育”,1949 年10 月,新中国刚刚成立就举行了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随着全国的解放和新政权的确立,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被纳入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合法性不断增强的有力背书。1952 年6 月10 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号召不仅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指导性纲领,也伴随几代中国人的成长,不断为中华体育精神增添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思想的元素。1954 年1 月8 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广播操、生产操等方便易行又有利于增强体质的运动形式以及运动竞赛等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起来。1958 年的《体育运动十年规划》中提出农村与城市并举,5 年内每乡实现两场,一馆一池建设,10 年内达标人数至少要有1 亿5 千人,力争达到2 亿人,极大地鼓舞了群众体育发展的士气[16]。

从建国到20 世纪70 年代末,中国共产党的体育工作始终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原则,紧紧围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就是保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果实,就是拥护新民主主义,就是拥护进步,反对落后,就是拥护劳动人民”这一主题,通过在各类体育运动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将竞技体育的荣誉、群众体育的福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关联起来。随着人民生活改善、体质增强、文化生活提升,中华体育精神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群众基础,自然代入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互动认同中,并不断得到优化。

2.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富国”为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体育也在不断跨越,在中国的腾飞过程中发挥了愈发重要的作用。1979 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顺利回归国际体育大家庭,为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980 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冬季奥运会。1984 年,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首次组队参加了夏季奥运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无疑创造和增强了中国新的民族认同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实现了从革命到建设的变革,同时也创造出认识自身、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概念和思想体系。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为指引,中国体育开启了与之相适应、符合体育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1993 年,原国家体委印发《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以转变运行机制为核心、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发展思路。数据显示,1992 年,文化体育发展速度为6%,依托于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17]。

同时,伴随着一系列体育发展计划,特别是1995年颁布“一法两纲”,即《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关系得以被把握,不仅仅有效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涌现出的一大批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优秀运动员和集体,也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形象,体育精神文化进一步丰富。在此时期,中华体育精神不断得到创造性总结和继承发扬,不仅激励鼓舞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取得了辉煌的运动成绩,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而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增添了精神动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激发了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遵纪守法”为内涵的中华体育精神,引领中国体育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 年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以2008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标志,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经过数个奥运周期的融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环境中得到新的阐释。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强国”为主线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 年9 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出台,对体育强国的战略任务进行了安排,“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 年建成体育强国。

从全民健身到健康中国,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在建设体育强国的现实任务面前,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价值愈发显得熠熠生辉。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18]。2021 年11 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要“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这次决议将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伟大实践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全球疫情大流行的严峻形势下,履行了向全世界奉献一场“简约、安全、精彩”冬奥会的庄严承诺,继承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富于梦想、善于创造的精神基因,践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体育事业的发展到社会文化论域的扩充,从以西方为中心的体育现代化改革到以中国为中心的体育精神的文化自觉,中华体育精神不断吸纳时代话语与多元文化养分,折射出中国社会在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

3 中华体育精神的实现路径

围绕“如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落实系统繁复的宏大工程”这一学术议题,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立场的思想力与阐释力,现实地看,中华文化立场是指把中华文化问题作为观察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方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亟待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相呼应,立足三个文化立场,进而实现研究视域拓展与理论体系的建构。

3.1 坚持“体育为人民”,构建中华体育精神的开放型意义矩阵

坚持“体育为人民”的文化立场,构建中华体育精神的开放型意义矩阵,使其能够嵌入新时代新征程的具体建设实践,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体育强国建设相融通。从历史渊源与逻辑意义上来看,中华体育精神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华体育精神内涵丰富且仍处于多重解读多元生发的意义生长阶段,近年来我们熟悉的女排精神、登山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各自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具体意涵,也都与中华体育精神有所联系或重合,未来也都将在新时代的实践中形成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中华体育精神同女排精神、登山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一起深度参与着每一个中国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新的精神动能。因而,在理论研究层面,需要坚持人民立场,对中华体育精神进行价值意涵的矩阵分析,使其能够嵌入新时代新征程的具体建设实践,最终与体育强国建设相融通。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在体育领域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将将中华体育的文化基因、精神内涵不断深化壮大,以强化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感[19]。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任务,指明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几大主要的努力方向,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建设体育强国已经成为一组相互映照的概念,在价值维系和实践发展两个向度上需要共同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新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新图景的意义矩阵具有四维特性,除了当前的话语意义空间之外,也具有时空的延展性,能够容纳百多年来中外体育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诸多观念、思潮,能够涵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被赋予的多元价值,帮助我们理解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文化等传统关系命题难以解释清楚的复杂互动与联系;能够同时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强国战略”的物质与精神两大维度的要求,进而持续为中国体育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3.2 坚持“创造性转化”,深入挖掘整理中华体育精神的经典文本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立场,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中华体育精神的经典文本,探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凝聚民心民力的智慧结晶,是影响深远的文化瑰宝。坚定不移地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好,就是将爱国奋斗的薪火接续传递,就是将对“团结协作”的追求一脉相承,就是把“奋勇拼搏”的理念不断强化落实。中华体育精神的意义阐释与解读必须解决如何让精神可见的问题,这直接关系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立场,直接服务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现实诉求,也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现实落脚点。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形成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以及富国强民的价值追求为体育精神赋予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鲜明的文化特征,构成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如何拓展学术视野、更新研究方法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既要强调体育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与发展,也要回归文本本身,做好中华体育精神经典文本的挖掘整理与创新展示,鼓励、提倡、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围绕体育文本兴建博物馆,以多种渠道和方式抢救即将湮灭的历史遗存。这一工作不图另立新局,要求的是较长时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20]。

例如,2022 年央视推出的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运用数字动画等4K 先进技术手段全景呈现从古希腊到北京历经千百年的奥林匹克故事,并在其中巧妙地融合进中华传统艺术作品,进一步诠释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体育变迁与发展[21]。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节目能够推动国民体育理念与文化的进步,向世界传递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既能够传达出立意高远的宏大话语,又具备轻快奇美的内容形式,将体育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中华体育精神的形而上很好的进行共情。

3.3 坚持“文明互鉴”,将中华体育精神置于人类文明交流的格局之中

坚持“文明互鉴”的文化立场,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置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格局之中,发展有益于体现中国意志、中国气派的“知识策略”。从文化研究视角来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本身也是一个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知识策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主张。目前相关分析不外乎三种观点:探寻和坚守中国文化的遗传基因;建构文化本土性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尽快消除和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隔阂与疏离。主张通过话语建构,强调具有本土文化遗传密码、本体性状特色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全球性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性接受,以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逐步将本土性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

换另一种视角,引入知识策略的视角看如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知识策略的实际工作可以分为三种方法(知识地图—知识库—知识社群)和六个重点(寻找、整理;储存、流通;创新、利用)[22]。第一步用知识地图的方法重在寻找与整理,中华体育精神的文本挖掘;第二步知识库需要用数字的方法对多种类型的中华体育精神文本进行储存归纳,使其能够在数据平台上顺利实现流通,简单地说就是常用的上传、调取与下载;第三步知识社群则是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每个人都可以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者,都可以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参与者,因而这一部分既包括前文所提到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未来最有拓展空间的知识策略。

4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体育的奋斗目标。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积淀。因此,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更需要在人类文明交流的宏观格局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凝聚昂扬斗志和磅礴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弘扬中华
弘扬爱国精神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