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消费短板助有序发展:当前我国职业体育改革之侧重

2023-12-19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赛事消费改革

张 兵

近年来,体育消费备受重视,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 号)、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2022 年)和《关于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的工作方案》(2023 年),促进体育消费的综合政策体系正在逐渐形成。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也提出新要求。对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意义与需求重大。当前正处于发展低潮期的我国职业体育迫切需要探解困扰其有序发展的现实根源,把握当前改革侧重点,找出顺应国家战略补短板促消费的实践着力点,以扭转局面尽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的有效解答,在一定程度对深入推进我国体育体制改革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需求驱动:贯穿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内在主线

自达尔文伊始,适应性变迁作为引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逐渐为世人所接受[1]。与其他改革一样,中国职业体育从无到有,也是适应性变迁实践——基于特定社会背景展开,在外在压力和内在感应与抉择的综合效应中产生,相关影响因素至少涉及以下3 个方面。(1)外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特别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方向性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实践中体育的经济价值逐渐显现,并带来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变化与财政供养调整。(2)内部认识变化与外界压力感知效果的综合作用。响应经济社会改革要求,落实《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精神,更好促进体育发展——集中力量落实奥运争光战略,迫切需要在顺应社会化市场化改革上有举措、在关键任务上有突破,而职业化改革兼顾两者,可以最大限度释放压力,迎合各方利益需求。(3)社会大众休闲诉求表达和国外职业体育全球化牵引。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众业余休闲和观赏需求开始萌发,报纸、电视开始走进千万家,同时国外职业体育赛事开启了中国传播的步伐。总体上,中国职业体育的产生,有客观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支撑,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2],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求、多元化体育社会需要及全球化背景下运动项目自身发展要求等密切相关。进一步讲,需求是驱动中国职业体育源起的关键因素。

关于职业体育的源起,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认为,从生产中心逻辑转变为消费中心逻辑是职业体育形成的重要标志[3]。早在现代职业体育生发之前,以俱乐部为组织形态的常规化赛事(如拳击、赛马等)在英国、法国等国家已经出现[4],但这种赛事更多是自娱自乐,与今天职业体育所呈现的市场特质有明显区别。学理上,今日职业体育产生的关键在于体育赛事的可观赏价值及其衍生功用的体系化。体育赛事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和可观的盈利能力,可以为专门从业者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助力其职业化;同时,体育赛事具有“赚钱”效应,可以吸引资本投资。由是观之,体育赛事的可消费性是职业体育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强化体育赛事消费的中心地位理应成为指导中国职业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

但现实中,中国职业体育改革,从球队球员职业化、到赛事市场职业化、再到运营管理职业化,其重心和切入点主要集中在生产主体一侧,并切实推动了我国职业体育在赛事体系、组织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显著进步,以及赛事影响力、市场能力等方面的明显提升。同样,学界有关职业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也往往聚焦于生产(市场)一侧,重点关注职业体育改革发展中的组织建设、市场机制改革、法治建设等问题。为什么会忽视职业体育消费一侧,而专注于生产环节呢?这可能与我国职业体育改革依靠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实践方式有关。遵循便利性原则,依靠政府力量转轨而来的中国职业体育,动员能力最易及的地方即是生产组织一端,市场生产主体一侧,不论是俱乐部、运动员,还是协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政府主导推动都会有明确抓手;而且这一实践方式很容易见效,在其他经济领域已经被证明过[5],同时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经验也多集中于生产一端[6]。此外,我国职业体育改革初期需求是充足的,不存在消费方面的问题,更多是如何提高供给水平,更好满足多元需求的生产问题。事实上,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早期认识。跳出生产力低下的窘境,早期工业生产是以人类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为旨趣,需求一侧不存在问题,自由市场具有自洽性。当人类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多元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一定区域内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所引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随即产生。危机的出现,迫使人们反思原有的发展范式。凯恩斯主义注意到市场自洽性是有前提的,消费与供给不是天然合拍的,需要协调与适当干预。自此,对经济的关注不再仅仅只有生产(企业、市场),消费者、消费渠道等开始引起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生产也好,经济发展也罢,都需要回归到满足人的消费需求上。当前,世界各国争相出台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由此来看,回溯经济演化理路,消费关注具有后滞性,当市场出现问题(供需无法自序匹配)后,强化管制重视需求方才进入大众视野。循此,坚持生产中心逻辑,将现实的社会需求看作是职业体育改革发展背景的立场,是有条件的。一旦相关条件发生改变,则改革立场和发展重心需要随之变化,将会阻碍职业体育有序发展。

2 消费支撑不力:当前职业体育发展困境的重要致因

从内容上看,中国职业体育改革发展,就是建立体育竞赛表演业生产与消费市场的过程。市场建立的过程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资源要素的货币化、市场化;资源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建设;市场运行(消费)保障机制建设。区别于一般商品生产,劳动力(运动员、教练员等)、资本(资金、场馆等)、职业组织(俱乐部、联盟等)是职业体育赛事生产的基本要素。当然资源要素市场化后,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也需要平台,即要素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运动员、赛事资源等可以进行交易,可以实现最优化配置,产生效用最大化。其间,资源要素配置及相关运作需要统一的规则和市场,为此按照资本运作规律,职业体育组织建构、制度建设、机制体制之间的均衡成为需要,市场法治、营商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区别于职业化前为了竞赛而竞赛,职业体育赛事有更明确也更广泛的社会导向,或者为了服务社会大众(特别是观众),或者是服务赛场外的其他利益主体,如转播商、赞助商等。其间为赛事付费的实践也是职业体育消费。实践中,从表层观赛,到深层赛事生产与运作,职业体育赛事可货币化尤为关键。有了它,职业体育的市场交易才有依托,赚钱效应才能产生。如此来看,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实践,表面上是推动赛事资源及其生成要素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体制变迁、多元的机制转轨和多方的利益博弈。

按照卢曼观点[7],支付是支撑经济系统自我生成的关键要素。由众多支付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构筑形成职业体育消费体系,用以支撑职业体育的有序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在该消费体系中,各分支之间具有可替代性,如现场球迷收入的减少,可以用电视转播、赞助等收入来替代。当然,为职业体育“买单者”除了观赏消费者、转播商、赞助商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群体——投资者(企业)。职业体育在西方演化实践中始终有投资者(企业)的身影,如红鸟资本(RED BIRD CAPITAL PARTINERS)、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等。后发的中国职业体育,也离不开投资者。当然,他们除了看中职业体育的广阔前景和经济效应外,可能还特别在意职业体育的衍生价值。有学者将其称为平台经济模式,俱乐部可以充当投资企业的“招牌”[8],产生溢出效应。过分依赖投资(即投资主体单一化)的(以中超为代表)中国职业体育[9],过度消费(俱乐部的溢出效应)所引致的负面影响超出一定阈值后,学理上需要减少或控制职业体育的溢出效应,采取类西方职业体育的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改革,引导职业俱乐部独立自主运营。问题是,影响这一改革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政府的决心如何、市场的反映怎样,而在于是否可以找到俱乐部投资者投入的替代者——用球迷观赛收入、转播收入、赞助收入,甚至政府补贴收入来补充职业体育俱乐部总体收入,维系其财务平衡。近两年,中国经济结构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变迁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叠加,使得中国职业体育消费渠道转移没有顺利达成,没有找到有效的增收渠道来抵充俱乐部投资者的非经营性投入。在这个意义上,诱导当前我国职业体育改革问题的关键看似是由于供给侧改革所引起的,实质上深层次在于消费端的支撑不够。

2022 年国家统计公报[10]显示,我国人均GDP 达到85 698 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 833 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 538 元,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这意味着,一个有能力消费、且乐于消费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如此,中国职业体育所呈现的消费水平不高、支撑不力问题则具有特殊性,甚至无法用消费市场开发不够、挖掘不力来解释。因为,我国职业体育赛事供给是有效性的——联赛正常运作,主流运动项目联赛基本齐全;同时,熬夜的球迷、高额的海外赛事版权、屡屡爆出的海外赞助和海外投资等消费外流现象[11],显示我国职业体育消费需求也是丰富的。当前的问题是,我国职业体育消费者(球迷、赞助商、转播商等)并非没有消费能力,只是对国内职业体育(赛事)不感兴趣,不愿意消费。唯一的解释是,我国职业体育存在严重的供需适配问题。

(1)我国职业体育高端赛事供给不够,中低端赛事相对过剩。现实中,由于职业化运动项目(足球、篮球等)竞技水平不高、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赛事“包装”运作不够,以中超、CBA 为代表的中国职业体育与西方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更多居于全球职业体育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出相对过剩,更为关键的是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育观赏需要。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我国职业体育的有效消费不足,相关消费外流(消费国外的职业体育)、转移(消费其他替代行业产品)。这又反过来制约我国职业体育整体竞争力提升,使得相关赛事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产品附加值低、赛事盈利能力弱、抗风险和自主生存能力不足。

(2)赛事(俱乐部、球员)附加值低、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我国职业体育发展需要。首先表现为有影响力的职业赛事、俱乐部和球员不多,职业体育品牌效应弱,高附加值的职业体育产品不多,无法有效支撑职业体育目标多元化实现,影响产业内部结构(联盟生产结构、俱乐部产权结构、要素市场结构等)升级。同时,职业体育生产性服务发展滞后,后备人才(运动员、教练员等)培养机构、高端科学训练基地、高层次中介服务组织等都有欠缺,无法助推我国职业体育向高端化转型。进一步干扰了我国职业体育赛事生产与市场消费之间的有效链接,最终导致生产与需求脱节,并沿着要素供给链和流通消费链扩展其危害。

(3)社会层面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在职业体育发展中也有体现。微观层面,高收入者消费少且多选择国外产品,而中低收入者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消费动能不足,不敢消费倾向严重[12],在职业体育消费者中广泛存在。中宏观层面,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总体经济实力强、中产阶级基数大等,无法有效转化为推动职业体育发展的动能,并反映出我国职业体育消费氛围打造、消费习惯引领等方面有待提升。

总体上,我国职业体育消费支撑不力,不仅表现为消费不足,更为深层次的是供需失配,并影响我国职业体育有序发展。首先,从经济运行来看,职业体育与其他行业一样,供需平衡是其有序发展的基本表现。这需要资源要素供给链完整和市场流通消费链有效,它们共同维系职业体育自我生成系统。其次,以生产为中心推进我国职业体育改革,会更倾向于满足生产者的利益诉求,赋予职业体育投资者超主体地位,重视利益分配机制的作用,极易受相关利益主体牵引。此时,相关利益关系协同成为难题,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相关改革走入误区,产生次生危害,甚至引致我国职业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偏差。最后,抗风险能力弱。如前文所述,与国外更多投资俱乐部经营、且以俱乐部盈利为目标不同,我国职业体育相关投资者(企业)实质上带有赞助商色彩,专注于职业体育影响力和衍生价值,对俱乐部内涵建设和持续发展重视不够。真正的消费主体——社会大众,并未得到充分挖掘。更准确地说,中国职业体育赛事并未有效开拓消费市场,其快速发展更多依赖投资驱动。一旦外部投资力量发生“风吹草动”,职业体育随即失去有序发展的基石。由此,化解当前我国职业体育所面临的赛事功能危机[13]、赛事运营困境[14]和高质量发展困局[15],需要优化改革思路,即重视消费引领作用,围绕更好满足社会需要,寻找职业体育供需平衡点,扭转不利局面,走有序发展道路。

3 补消费短板助产业升级:当前我国职业体育改革侧重点所在

供需不匹配阻碍我国职业体育有序发展,而之所以供需失配,可能与前期改革侧重点选择有关,背离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按照市场需求谋划职业体育改革,没有生产出市场所需要的职业体育产品。如此背景下,站在服务我国职业体育有序发展的立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消费侧赋能,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国职业体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职业体育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赋予消费决定性作用,而维系两者平衡成为实现有序发展的关键。类同于一般产业,职业体育也应遵循市场规律,强调盈利逻辑——生产是为了盈利而不是自我享乐。这就意味着,生产是手段,是市场运行的起点;其实现方式或运行终点必然是消费,且是他者的消费。循此,职业体育赛事生产是职业体育运营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生产的价值实现需要借助消费来达成。事实上,西方职业体育运营,消费者中心立场是显著的[16],不论是围绕现场观众或电视转播商的规则变化,还是顺应时代变迁的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链延展,都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利益或增加消费体验。一个有序发展的职业体育需要“两条腿走路”,在生产与消费之间找到有效平衡点理应成为我国职业体育后续改革的重点内容。

其次,“对症下药”化解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困境,补短板、强弱项需要重视消费侧作用。我国职业体育改革,本身是不断试错的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是近年来改革之所以取得显著进展的重要经验。当然,在多方利益主体反复博弈寻找平衡的探索实践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成为职业体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今天,职业体育的市场性逐渐为各界所共识;按照市场规律运营,资本逐利性自然驱使相关投资者远离缺乏消费支撑的行业。为此,要在消费侧发力,在职业体育结构与功能、经济性与社会性之间找到平衡,以维系职业体育再生产和有序运营。

最后,全球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思路,消费侧突破更符合我国国情,具有较高可行性。随着全球化推进,产业链超出国界进入全球重组新阶段,传统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路径亟待改变[17]。对于一个国家,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正在改变,从原来的面面俱到向点面结合转变,或者在关键环节或某一核心领域有话语权或决定权即可。考虑到西方职业体育的先发性和完备性,从生产环节突破实现我国职业体育跨越式发展难度极大。但是,我国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此,理性的做法应是从消费侧发力,在提升我国职业体育产品社会需求锲合度基础上,找到促进本土赛事消费的突破口;同时,抓住现阶段职业体育产业链(消费链)数字化延展契机,改善我国职业体育在全球产业链结构上不利的局面。

新时代中国职业体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18]。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在于“转”,这既是发展阶段的转换,更是发展方式和发展特征的转变[19]。跳出生产主体逻辑,回归社会需要满足逻辑,重视消费满足的关键作用,转变发展逻辑依赖,我国职业体育至少应进行如下转变。(1)优化改革目标。改革的评价标准要以能否满足社会大众需要为基本导向,从原有单一标准转向全面的综合标准;增加增值性评价标准,转变过去单纯以是否促进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果性评价方式,服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引领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体育国际交流,这些应都成为评价职业体育改革绩效的重要内容。(2)转变发展方式。改革的逻辑从原来的政府主导向社会市场主导转型,同时发展依赖上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体情的职业体育运行体系和机制,助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各层面的消费需求。(3)拓展改革内容。在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建设基础上还要加上市场服务能力建设内容;建立完善以市场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机制,构建职业体育全要素市场体系;强化职业体育市场秩序建设,突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鉴于当前困扰我国职业体育有序发展的问题根源在于供需失配,补齐消费短板应有针对性。首先,补发展理念短板,要更加准确把握职业体育所体现的市场特性,突出强调“面向市场”“面向需求”,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能动性,强化供给与需求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其次,补我国职业体育产品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差短板,更精准地把握我国职业体育消费群体的需求特征,有的放矢提高赛事供给质量,优化赛事供应链和消费链,提升赛事消费服务水平,构建更有效的职业体育内需体系。再次,补要素市场发展不成熟短板,加快职业运动员等关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降低市场扭曲,释放职业体育有序发展预期。最后,补监管和服务不足短板,进一步推进职业体育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职责,捋顺职业体育联盟、职业俱乐部及单项协会之间关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当然,上述指向消费升级的转变是有条件的。(1)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可以转化为我国职业体育独特的竞争优势,助推相关改革目标达成。我国有14 亿人口,仅中产阶级人数(4 亿)超过美国、欧洲总人口;同时,我国还有超大经济体量和超大规模市场。全球化后,如果市场成为全球稀缺资源,那么这恰恰是我们独有的优势。一方面,任何国家职业体育发展规划和市场布局都必须考虑中国,这为我国职业体育学习创新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创设了努力目标,强制我们融入国际体系;另一方面,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给予我国职业体育更大的容错试错空间,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激励。(2)政策上有保障,当前我国职业体育正处于促消费、助发展的政策机遇期。宏观政策上,供给侧结构改革、双循环等国家战略都指向做好国内大循环,着力提振和扩大国内消费;加上宽货币、宽信用、稳增长的货币政策和以减税降费为基调的税收政策,形成有利消费的局面。近年来,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也强化和突出以职业体育为主体的赛事消费。此外,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正在向提升生活品质的中高端消费品类和服务消费转变[20],体育赛事消费恰是其重要内容;同时,体育场景、体育明星等职业体育元素已为社会所接受,体育赞助不断升温。可以说,消费支撑职业体育发展的实践通道正在逐步打开,且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会更加宽敞也更有力。

总体上,面对当前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困局,迫切需要有所转变——从消费侧发力创设改革新增量,汇聚发展新动能。当然,落地仅依靠职业体育发展内在逻辑(理念)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聚焦实践着力点,优化发展路径,以需求驱动改革助力我国职业体育有序发展。

4 补消费短板助推我国职业体育有序发展的实践策略

对于消费者而言,任何消费选择都是一种行动决策,并主要涉及“能不能”“敢不敢”“愿不愿”三种消费选择问题[12]。单从提振消费角度看,实质就是面对现实决策时如何促使职业体育相关消费者选择肯定答案——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当然,这有前提和条件。其中,能消费的前提是消费主体有能力消费,观众手中有钱消费、企业有足够资金赞助俱乐部或联赛;愿消费,虽然着眼于消费弹性,强调需求刚性提升、产品让利和适销对路会有助于消费水平提升,但更直接的表现是联赛(盟)、俱乐部(乃至运动员)值得消费,或者说有购买价值;敢消费的条件是消费后的保障,消费有保障才敢消费,也才会无后忧。进一步看,上述有关消费提升的三个层面存在明显周期性。关乎“能不能”消费的是消费者的社会收入情况(企业或者个人),影响“敢不敢”消费的则主要是市场(社会)保障,两者都涉及较长周期,而“愿不愿”消费往往具有瞬时性特质,可以短期内加以调节。秉持这一理念,强化消费侧发力助推我国职业体育有序发展,应该存在阶段类分,是一个从具体问题解决到长效机制建立的不断进阶过程。

4.1 短期举措:立足现实矛盾,千方百计提升消费意愿助纾困

面对我国职业体育当前发展困境,如何激发需求,促消费扩增收,从而保障职业体育联赛(俱乐部)生存发展,成为近两三年工作的重点。针对现实供需错配问题,短期实践着力点在“愿消费”,引导社会大众关注并积极为我国职业体育赛事付费、提升相关投资赞助主体消费信心,助力职业体育联赛(俱乐部)纾困。

为此,首先要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对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帮扶力度[21],多策并举促消费,切实提升我国职业体育盈利能力。尽快修订出台《职业体育条例》《关于促进和规范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等政策,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的同时迅速汇聚职业体育良好发展预期,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优化赛事转播机制,多渠道提升赛事曝光度和美誉度,扩大赛事影响,助力消费提升。地方政府,要将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积极“伸出援手”,解决俱乐部现实难题。前期已有不少省市出台相关政策值得借鉴,如《青岛市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扶持奖励管理办法》《成都市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政策》等。

职业体育联盟和协会首先要着力保障联赛平稳运行,规范俱乐部运营行为;同时,加强联赛包装宣传,提升消费体验,多策并举广开渠道增收益;缩减联盟财务核算时间,提升效率,助力俱乐部发展。俱乐部要广开增收门路,尝试通过优惠门票、折扣劵、礼品劵等途径尽可能增加联赛上座率;尝试通过网上直播带货、现场优惠促销等方式提升俱乐部衍生品销售等。此外,要适当缩减俱乐部财务支出,积极寻求新的财务均衡点。

4.2 中期实践: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供需厚植我国职业体育消费升级基础

解决当下俱乐部生存问题后,如何更好发展成为目标。为此,我国职业体育中期(5~8 年)改革实践要在强化职业体育产品质量提升的前提下,重视发展方式转变,在消费群体培育、消费潜力挖掘、供需机制适配等方面下功夫,为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把握机遇,强化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体育供需均衡机制建设。首先,明确职业体育产品的高质量是吸引消费的基础所在,把握我国消费转型机遇期,千方百计提升职业体育赛事质量和服务水平。其次,以服务社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宗旨,深化职业体育改革促进循环,建构职业体育生产、消费之间顺畅的传导机制,消解不必要的堵点,强化协同治理。最后,加强职业体育赛事氛围打造,以项目为核心推进从业余到职业的多层次广参与的综合赛事体系,形成全社会同参与的新局面。

(2)强化创新驱动,做实职业体育有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坚定信念,扎实推进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协同职业体育与业余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之间的关系,为高水平运动员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其次,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融入当前数字中国建设战略,推动智慧场馆、数字化场景建设,强化与职业体育赛事融合,创设职业体育赛事沉浸式服务体验,抢占职业体育赛事服务更新换代新型制高点,力争实现我国职业体育在某些领域的弯道超车。最后,积极推进职业体育主动融入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等战略实践中,以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3)融入国家战略实践。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供给侧结构改革战略和双循环战略实践。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相关政策的真谛和职业体育自身的特殊性。如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提出,是由于我国存在特别明显的外循环发展阶段,而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22]。不同于宏观经济,我国职业体育并没有明显的外向型发展阶段,没有完整的外循环体系,而且其内循环体系也不够完备。如此,借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职业体育的双循环重点是对接国内需求培育供给体系,完善国内产业链,提升国内大循环水平,并借此促进国际循环,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要辩证处理“走出去”与“请进来”之间的关系,以强大国内市场为支撑,积极与西方高水平职业体育市场主体(赛事供应商、转播商、运营商等)合作,力争创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职业体育多元供应形态,推动多层次消费链的完善。而实践关键点在于深化中国职业体育供给侧改革,以扩大内需增加中国职业体育赛事消费。结合现实,深化职业体育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升职业体育治理能力,保障循环的顺利进展;要畅通我国职业体育要素循环体系,提升场地、资金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为循环提供支撑;要立足我国职业体育竞争力提升,补短板、强弱项,提供更多符合国人需要的职业体育产品。

4.3 远景谋划:政策再赋能,强化保障助力我国职业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

诚然,我国职业体育有序发展是一个中长期的实践,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实践主体上,中长期发展的谋划更多应该是政府责任,并主要借助顶层设计的政策规划来达成。考虑到中国职业体育的现实状况,方向上以搭建消费需求满足和持续提升的保障机制体制为旨趣,作用重点至少涉及战略谋划、营商环境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1)结合当前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现实,适时出台《中国职业体育振兴和有序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利用规划,凝聚共识,明确各阶段发展目标,搭建可持续发展路径,引导各方相关主体遵循职业体育发展规律,切实推进我国职业体育有序发展。

(2)强化营商环境建设。探索适合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形成稳定有效的职业体育管办监查协同机制;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强化职业体育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形成涉及生产、传播、消费全流程的法治保障体系;推进诚信教育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打造切合中国国情、体情的职业体育营商软环境。此外,要放眼长远,在苦练内功的同时积极“走出去”——在国际竞争中提升实力。实践中,择机出台我国职业体育海外拓展扶持政策值得考虑。

5 结束语

当前我国职业体育规模扩张效应和隐蔽资源(要素)价格优势所推动的收益递增减弱,模仿收益与溢出效应下降,加之国外职业体育挤压效应提升,传统改革路径依赖桎梏突显——生产与消费脱节,动摇了其有序发展之基,迫切需要优化调整。面对当前我国职业体育存在的阶段性无序,需要转变观点,走出传统改革路径依赖,明确需求驱动的重大意义,补消费短板助力职业体育高质量发展。当然,鉴于职业体育需求的多元性,且各色主体需求驱动的实现路径不同,这也意味着从消费侧推进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的研究还有众多内容值得探讨。

猜你喜欢

赛事消费改革
数独小知识数独赛事介绍(二)
本月赛事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改革之路
40年消费流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新消费ABC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