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的味道

2023-11-01张学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短句刘震云语言

编者按:什么是看懂教材?主要是“勘破”语言的秘密。语言节奏的韵味、表达顺序的异同、简言与繁语的功效、整句和散句的运用、文章叙述的角度、修辞的表达效果……这些,都藏在中小学教材看似简单的课文里。本期开始,本刊特开设“学伟品语言”专栏,特级教师张学伟将与您一起用“慧眼”审视教材课文,揭开语言的秘密,感受语文的魅力。

张学伟

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全国名校联盟”秘书长。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评委。

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拍成电影时,张国立出演主角,刘震云给角色写了很多台词。张国立对刘震云说:“我”成了灾民之后,“我”不想说台词。刘震云问:为啥?张国立说:人饿了,不想说话。刘震云马上醒悟:是我错了,我是吃饱了才写的,马上改。

有時候,不说话比说话更有力量。“短”的话比“长”的话更有味道。

教学《猴王出世》,文中有描写石猴在山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如何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味?我自己写了一段下水文和原文作比较——

那石猴在山里生活自由自在,他已经自己会行走,也会到处奔跑,蹦跳欢跃。他饿了就吃点野果,填饱肚子;他渴了就喝点山里的泉水,润润喉咙。有兴致的时候,他还采采野花,把树枝树叶编成帽子衣服穿戴起来;摘点野果,堆起来玩耍。每天,他都是和山上的野兽们做伴,虎豹狼虫是他的好朋友,猕猴猿猴是他的亲戚。他们白天在洞里洞外玩耍,夜里就睡在能够遮挡风雨的山崖下面。

对比之下,学生马上发现,我的下水文语句啰唆,句子冗长,节奏拖沓。而课文中的语句都是短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是三字一组的节奏;“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这是四字一组的节奏;“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两个六字对仗句。“三三三三,四四四四,六六”,这样整齐的句式极具节奏感和跳跃感。当我追问:为什么这一段描写要用这么有节奏感的短句呢?聪明的孩子们告诉我,因为要描写石猴的活泼好动、机灵可爱,这样有跳跃感的短句最具表现力。看看,表达方式与文章的主题契合,描写对象和语言形式相统一,这是多么深奥的文学技巧,但五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初窥门径。

生活中,当我们看到窗外下起小雨,到处灰蒙蒙、什么都看不清楚的时候,我们会说“望向窗外,细雨蒙蒙,灰黑一片”。当我们看到太阳快要落山,夕阳把周围的云朵染成彩色的时候,我们会说“落日余晖,晚霞尽染”。寥寥数语,境界全出。这些短句具有多么神奇的力量!

还是回到语文课本中去品悟短句的味道。

四年级下册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有这样的对话描写——

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这段对话,连提示语都没有,都是简短几个字,急促紧张,果断有力,这是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必然采取的语言形式啊!试想,如果变成主谓宾定状补很全的长句子,效果会如何?如果再加上很多修饰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势必会冲淡危急紧张的氛围,势必会减弱语言的表达效果。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里有这样的对话——

鹬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太阳晒死你!”

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也活不成!”

这里为什么也是短句?对了,人在争吵的时候,往往都是短句子,短句子简短有力,出得去,收得来,方便快速再次骂回去,这样的句式才能在争吵中争上风嘛!这是生活中的情境决定的,也是最真实的现实的反应。

生活场景中“冒出”的短句就是这样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惊叹,让我们震撼,让我们警醒。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描写刚刚撞船时可怕的场面——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这段话几乎很少形容,只是急促地写出人物——“男人、女人、小孩”,只是极简地写出他们的状态——“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这慌乱失控的场面便跃然纸上,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是不是给我们一种感觉:多一字太多,少一字太少?若换成细致入微的大段描写,则会失之于真实。

同样,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中也有类似的场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个场面是令人震撼的。我在想象:呼啸而至的声音,飞奔而来的浪潮,甚至让人都来不及组织起任何精美的长句子长段落,一刹那只有这些短词短句从心中瞬间迸出。写文章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在场的人”。这段话里,字里行间,可都暗含着观潮人“我”的情绪啊!

表达情绪最真挚强烈的还属萧红的《祖父的园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愿意……就……”这些短句正是孩子化的语言,也正是“我”任性、自由的最亮眼的表现。整齐的短句子传神地表现了“我”在祖父面前的“胡作非为”,而祖父对“我”的这份难得的宽容更加让人动容。

甚至还有整篇文章全是短句形式的。例如谈歌的《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声中逼近。

看看,这是洪水暴发的时候惊心动魄的场面,容不得半点犹豫,令人紧张到了极点。注意,多是短句。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

(老汉)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危急时刻,嘈杂的环境中,所有人的话都是“喊”,都是“吼”,都是极简短的语言。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悲壮的画面,一字千钧。根本不需要任何渲染和修饰。短句留下的空白直击心灵。

与主题契合,与描写对象契合,与场景契合,与表达情绪(情感)契合,这些短语短句,它们的表达效果精彩动人,韵味十足,震撼人心。

“短”字,似乎历来被人诟病。“短处”“短项”“短板”“五短身材”,“短”字似乎都会给人带来不悦。但是今天,“短”的命运似乎有所改变,“短消息”“短视频”,有了浓缩就是精华的意思。生活中,“开短会”“短线游”“微课”“微言慧语”等似乎在繁忙纷杂的今天更让人钟情。

其实,古人历来注重“短而精”。如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文只有86个字,由修德而修学,由修志而修心,最后升华至人生的慨叹,意蕴深远,发人深省,为后人万世所追慕景仰。

再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1个字,朗朗上口,“仙”“龙”开篇,语出惊人。后自言主人“德馨”,草青阶绿,鸿儒雅致,心静如渊。心境和内涵之“豪华”与房舍之“简陋”形成对比,最后发出内心的声音“何陋之有?”。文章丝丝入扣,不多言一字,令人叹服。

周敦颐的《爱莲说》亦如是。

古人是多么喜欢短文,又是多么善于写短文。

学人,应该学人之“长”;读文,不妨从“短”文读起。

“短”的味道,奥妙无穷。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短句刘震云语言
短句,让表达更丰富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刘震云买西红柿
语言是刀
短句—副词+谓语
短句—谓语+宾语
An Invisible Intimacy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悲喜杂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