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文化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23-11-01侯春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跨学科汉字情境

侯春艳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下,传承汉字文化,是固本培元,更是促进学生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对于立德树人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等等,即是对课标“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要求的具体落实。

此外,2022年版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这对学校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那么,如何以“文化育人”为导向,以“文化载体——汉字”为枢纽,以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根基,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设计与实施汉字文化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呢?笔者结合所主持的“汉字文化跨学科融合育人课程建设与实施”项目的开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 立足学科本位,找准学科跨点

语文课程是学习汉字、感受和传承汉字文化的主要学科载体。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对汉字字形的溯本求源,让学生了解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汉字形象的感知和意义识记,激发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主动识字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字理析词,感受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汉字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如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中,了解汉字的源流演变,感受汉字的趣味,体会汉字特有的书法艺术、文学现象……汉字文化的传承在语文课程中应得到自然而全面的体现。

新时代汉字教学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能力,其文化育人功能也必须得到凸显。(黄甜甜《新课标视域下义务教育阶段汉字教学的定位和走向》,《语文建设》2022年第7期。)汉字的学习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学科,仅仅停留在读准字音、认识字形上,还应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设计与实施汉字文化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向多学科,走向鲜活的生活和广阔的世界,进而多维度、立体地感受汉字的趣味和文化。要说明的是,跨学科學习中的“跨”,并不是学科之间的简单拼接,而是在同一主题下的学科之间的互嵌与融合。汉字文化“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善于找到学科间的跨点,实现学科间的自然衔接。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加大了汉字文化内容的编排力度,教材中编入的《天地人》、《金木水火土》、《“贝”的故事》、《中国美食》、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等等富含文化因素的识字课文和识字单元,这些都可成为汉字文化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跨点。如以《中国美食》这一课为跨点,在“烧、烤、蒸、煮、炸”等汉字的学习中,了解火字旁的意义和演变,知道不同美食烹饪的不同方法,进而调查不同地域的美食,并在劳动课中尝试制作美食,在口语交际课中介绍制作美食的过程,在习作中用文字记录等,都能很好地实现学科间的自然衔接。再如从《“贝”的故事》这一跨点出发,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贝”,了解“贝”的字形演变,梳理带有贝字旁的汉字,说说这些字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开展中国历史钱币文化的研究,再和数学学科的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换算等内容结合起来。还可以联结生活,和生活中的购物、电子支付等结合起来,感受钱币在现代科技中的变化。

找准学科之间的跨点,进而深挖汉字的文化元素,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架设文化与生活的桥梁,汉字的学习便会被赋予真实的意义。

二、创设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学习

从学习全程的视角来理解真实情境,郭学悦认为:在学习前,真实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生动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经验,促使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真实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其中,特别是真实情境具有真实可感、真实意义、思维开放等特点,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引发深度学习。在学习后,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以及实现情境在生活中的迁移与应用。(郭学悦《对“真实情境”的概念理解、特征分析与路径创设》,《中国基础教育》2023年第6期。)

那么,如何创设真实的汉字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唤醒学生的认知与经验,引导学生深度沉浸其中,进而促进学习全过程的真实发生呢?

项目组以区域正在创建的 “汉字学堂”为契机,创设了这样的汉字学习情境:

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义美如诗!汉字里藏着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汉字学堂”从现在开始,招募“汉字文化传承人”啦!让我们跟着一个个汉字,去发现汉字里的文化秘密,在汉字学堂里,做一名小小汉字文化的传承人,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现汉字的魅力吧!

这一情境的创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让汉字的学习变得有趣味、有意义、有挑战,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后的成就感。

“做汉字文化传承人,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现汉字的魅力”则是在该情境下所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大任务,要让这一大任务引发真实的学习过程,还需对大任务进行具体解析,以有效助力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过程。

首先,项目组结合邵怀领在《汉字文化教育与课程开发体系研究》一书中对汉字文化内涵的思考,对本项目所指的汉字文化内涵进行了解析:狭义的汉字文化指的是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广义的汉字文化包括汉字构字理据所蕴含的民族思维、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社会伦理、审美标准与追求等等,也包括汉字性质所形成的独特现象,如识字、写字、书法、篆刻、汉字设计、字谜、楹联、趣诗、拆字、酒令等,以及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言符号所形成的作品,如词句、诗词、文章、典籍等。

同时,项目组还对汉字文化传承的方式进行了指引:汉字的学习要内涵化,要建立语文课程内部各个方面,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语文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识、写、讲、画、创、诵、玩、演”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传承汉字文化的兴趣,给予学生真切的汉字学习感受,根植学生的民族情,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可通过“汉字创意画”的方式,把语文课本中“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用古文字画的方式,生动地呈现汉字画组合的形象和美妙,并在讲述汉字故事画的过程中,提升语言和思维能力;可通过“汉字博物会”的方式,把一个个汉字的学习和大千世界各类事与物的认识结合起来,让汉字的学习走向生活,走向大千世界;可通过读诗词、赏诗词、创诗词,感受汉字所构成的诗词作品的韵律之美……由此,在“我是汉字文化传承人”这一大的情境任务下,形成了数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群体现了课程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并共同指向大任务的完成。(见表1)

情境是载体,也是起点;任务是引擎,也是引领。在“我是汉字文化传承人”这一情境任务下,项目组建立了汉字文化传承的跨学科立体式学习网络,促进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主题和能力方面的深度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任务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助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基于儿童视角,设计活动主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线,也是达成任务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

汉字的学习,首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基于学生的视角,让学生始终处在学习的中心,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其次,学生需要在梳理、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感受和传承汉字文化,进而在活动中促进素养的整体提升。

那么,如何将情境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呢?

以“汉字博物会——探寻汉字里的节气之美”主题教学为例,可以把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中的“二十四节气歌”作为跨点,引导五年级的学生回顾二年级时背诵过的“二十四节气歌”,并从代表二十四节气的汉字入手,溯源节气汉字的构形之理,了解节气汉字的演变历程,并开展节气里的诗词诵读、物候研究、农事实践、春游研学等系列学习活动。如项目组在“立春”这个节气中,开展了如下学习活动——

活动一:立春汉字我来讲

活动二:立春物候我探究

活动三:立春诗词我来诵

活动四:立春农事我参与

活动五:寻春活动我策划

在活动一“立春汉字我来讲”中,为了讲好汉字“立”和“春”,学生查阅了汉典网,了解到“立”的甲骨文和金文都像是一个站立着的人,本义为“笔直地站立”,“立春”中的“立”又引申为“开始”的意思。甲骨文的“春”字就像春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小草繁茂的样子;金文的“春”字,“日”放在了下面,上面是小草的形状,中间部分变為“屯”(像小草破土而出的样子),“春”代表着温暖和生长。通过对“立”“春”两字的字理和演变研读,学生仿佛看到了春天伊始,小草发芽、万物生长的样子。那么,如何讲好汉字“立”和“春”呢?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进行解说词的撰写,并尝试制作汉字构形演变的课件,之后各个小组推荐一名汉字小讲师,并合作录制“立春汉字我来讲”的小视频……

为期半个月左右的“立春”系列主题学习活动,从节气汉字的研读,到自然物候的研究、诗词的诵读、习俗的探寻,到走向生活和自然的寻春,学生始终充满好奇心,充满了学习的热情。

再如项目组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寒假中,设置了“汉字博物会——探寻年俗里的汉字之趣”系列学习活动——

活动一:回顾并背诵课文《传统节日》

活动二:探秘有关过年的习俗汉字(拜、年、祭、祀、福、除、夕…… )

活动三:做一道有寓意的年菜(可结合《中国美食》里的烹饪方式的汉字,要说到用了什么烹饪的方式,这道菜的寓意是什么,比如“蒸鱼”的寓意是蒸蒸日上、年年有余;“烧茄子”的寓意是来年节节高。)

活动四:走向街头参与一项年俗活动

活动五:制作一期“汉字里的年俗”手抄报

以上“探寻年俗里的汉字之趣”系列活动,起于二年级下学期的识字韵文《传统节日》,衔接于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中华传统节日”,联结了课堂内外、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串联起一个系列学习活动,在感知、参与、讲解、分享等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推动了学科间的融合,让学习活动浸润着文化的芬芳,使文化的传承与素养的提升协同推进。

四、建立评价机制,实现以评促学

跨学科主题性学习活动是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和探究渠道,它需要设计合理的评价内容,建立一个切合实际需要又富有发展成效的评价机制,选择科学的评价策略,进而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良性发展。(周鸿斌《建立跨学科主题性学习评价机制的建议》,《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18期。)

在汉字文化跨学科主题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意的发展方面,需要达到什么水平?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设计合理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感受、传承汉字文化的更为持久的动力呢?

项目组在本项目启动前,组织汉字文化跨学科融合课程建设与实施基地校的部分师生,共同商议汉字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原则和评价建议,确定了“评价关注全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鼓励促进”的评价四原则,并具化为评价建议十六条,供各基地校参考使用。(见表2)

各基地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参考总项目组的评价原则和建议,再根据各子任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或补充评价指标,以真正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动,以评促提升”的功效。

如在“诗词楹联蕴童心”这个主题中,项目基地校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三小学针对本校巧联社团高年级学生的评价,从过程的参与,到能力的达成,情意的发展,提出了“诵、参、知、赏、展、创”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让巧联社团高年级学生的诗词楹联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见表3)

再如,在“汉字博物会”的主题学习中,项目基地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花都附属小学始终关注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表现和能力达成。他们以一个个驿站闯关的方式,设置了“汉字博物争章卡”。学生在“汉字小讲师、汉字字谜创编、汉字故事演绎”等活动中,积极参与,得到老师和同伴认可。一学期下来,如果每个环节都能顺利闯关,则由学校推荐成为总项目组汉字学堂的“小小汉字文化传承人”。

“评价即学习”,评价本身是一种学习活动,并伴随学习过程的始终。项目组在项目开展前,师生共同讨论,制订相应的评价机制,让评价有效地推动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注重评价的持续性,以评价贯穿始终,并借助评价进行及时的调整,有效地实现了以评促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跨学科汉字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护患情境会话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