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3-11-01魏星费洁倪凯颜王月枫
魏星 费洁 倪凯颜 王月枫
沙龙时间:2023年5月10日
沙龙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
参与嘉宾:
魏 星(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特级教师)
费 洁(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特级教师)
倪凯颜(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王月枫(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
话题一:探析跨学科学习的特征和价值
魏 星:大家都知道,语文是百科之母。在古代,文史哲不分家,是混合型学科。语文又是反映世间万物的,所以,语文学科天然地与其他学科关联在一起。围绕主题进行学科互涉、跨界融合,也就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样态。2022年版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作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强调这种学习样态的重要性。我们几个工作室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人文主题,对跨学科学习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王树英、华燕、赵蓉芬三位老师先行先试,执教的这三节课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案例,让我们觉得眼前一亮,接下来结合三节课来谈谈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要义与操作策略。首先来谈谈,跨学科是什么?其核心意蕴与价值是什么?
一、跨学科学习是语文本位的多学科同主题活动
王月枫:2022年版课标中这样表述“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功能与定位:“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段话,可以给老师们很多信息。首先,跨学科到底是跨向哪里?可以在课堂内外跨、在学校内外跨,这是学习时空之“跨”。其次,课标指出了跨学科的话题所在——“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也就是说跨学科学习的话题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选择。第三,课标提醒我们跨学科学习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跨学科学习还要回归到语文本位,落脚点就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位老师的课堂,帮助我们在概念与实践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鲜活的课堂样态让我们更加看清楚跨学科学习到底是什么。
二、跨学科学习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素养导向活动
倪凯颜:语文跨学科学习是基于语文的同主题、多学科实践活动,而这种活动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不同时代对于人们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推想,未来社会将给予今天的学习者,也就是明天民族建设的栋梁、时代发展的推进者怎样的挑战?显然,不久的将来,简单机械的劳动将交给机器或者智能终端,时代发展迫切需要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时代发展要求我们今天的学生要有综合素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这些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的出发点。跨学科学习促使师生打破学科壁垒,在各学科融通的学习中探究发现,习得并综合应用各项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综合素养提升,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跨学科学习是体现综合与拓展的语言实践活动
费 潔:刚才两位谈得太好了。2022年版课标在跨学科学习“教学提示”的第三条这么说: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这就告诉我们,跨学科学习应该是有拓展的,具体表现在“学习资源的拓展”和“学习领域的扩展”。语文是学科之母,语文学科天然具有综合性,语文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所涉及知识的角度也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跨学习学习,让课文中的内容有效延伸,就有了很多可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感受、去体验、去习得。这三堂课,跨出的是一小步,改变的是一大步。课堂真的起了变化,外在的变化是吸引力,内在的变化是持久力。我们不追求外在的形式,我们要通过形式去看到课堂内核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有了发自内心的爱,这个非常珍贵。虽然三位老师执教的年段不同、文本不同、学生不同,但都给我们启发,那就是打开学科边界之后,还要去坚守语文学科立场。
魏 星:“跨出的是一小步,改变的是一大步。”的确是这样的,围绕一个主题任务情境,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而又基于“语文”学科,指向的是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是“跨学科学习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这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挑战。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基于生活的需要,通过学科实践,综合知识、能力、经验来完成的,而不是抽象的知识和单项的技能来完成的;跨学科学习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是在主题引领下,师生一起去整合若干资源,展开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将评价贯穿于教学始终。跨学科学习总是与“主题”联结在一起的,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选择主题呢?
话题二:
探问跨学科学习主题的选择
倪凯颜:跨学科学习是在“主题”统摄下的语文为核的多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今天执教的三节课都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展开的,但选择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王树英老师聚焦文化地理学中的“名楼”,引导学生有创意地学习古诗《登鹳雀楼》;华燕老师以一组中国的“创世神话”为研究对象,执教“我看中国神话故事”,引导学生多元跨越,探究神话背后的共同密码;赵蓉芬老师聚焦国粹京剧,执教《京剧趣谈》,引导学生融合戏曲、音乐、美术学科的学习方式,探究京剧的魅力。三位老师都通过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我们围绕主题选择课程内容,可以从三个路径来思考:一是基于儿童立场,要找到学生与文化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实践中遇见文化,受到文化的浸润,尊重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二是基于文化立场,把握多方面的跨学科知识背后的文化,以及每个知识所蕴含的民族绵延的精神血脉,厚植文化根脉。通过一个跨学科学习活动,一段特别的探究旅程,我们指向的是播下一颗文化的种子,通过这样不断的播种,相信最终就能实现厚植文化根脉。三是基于主学科立场。我感觉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学习活动之核心还应该是提升语言实践应用的水平,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都应该回到语文的本源上来。跨学科学习是一段旅程,是一种比较不一样的语文学习的方式,我们要找到文本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的关联点,以学生的方式去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应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
魏 星:是的,语文课要让文化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心田。这次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探索,是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去学习,课上可以“看见”文化。第一学段重在文化的感受与体验,第二学段在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适度增添文化理解的维度;第三学段上升到较高层面的理解、创造与传承。三节课以儿童的方式亲近文化,呈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样态。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呈现理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样态呢?
话题三:
探寻跨学科学习呈现的样态
一、从教学内容来看:基于单篇、基于单元、基于项目
王月枫:这三堂课例,为我们依托教材进行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第一种,基于单篇,王树英老师执教的《登鹳雀楼》让我们看到在低年级的单篇教学中如何进行跨学科学习;第二种,立足单元,华燕老师执教的“我看中国神话故事”,从神话单元的中国神话出发设计跨学科学习,让我们看到跨学科学习怎样从单元中跨出,又是怎样回到语文学习中;第三种,围绕主题,赵蓉芬老师的《京剧趣谈》从“也说京剧”中选取“京剧”作为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并整合五年级语文要素,设计跨学科学习的系列任务,让我们看到了怎样从教材内容、单元语文要素中衍生出主题,确立大观念、设计任务情境、展开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路径。当这样的课堂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一条教学主脉串联起来的时候,大家是否发现:教材中的文化因子被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被激活了,“文化自信”的素养在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中濡染并生长起来了。
二、从教学方式来看:局部嵌入式、整体融合式、全景探究式
费 洁:王月枫老师是站在教学内容整合的视角来看的,让我很受启发。如果细细地去分析三节课中的“跨学科”,又可以看到不同的组合形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王树英老师执教的《登鹳雀楼》是以单篇为主的跨学科学习,她巧妙地把地理、绘画、音乐等“嵌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更自然地去体会,更有兴趣去迁移和运用,让学生亲近古诗,浸润其中,课堂如沐春风,具有整体的美感,这种局部嵌入的跨学科学习非常有意思。华燕老师执教的“我看中国神话故事”,提炼出一个主题进行单元教材的重新组合,这是一种整体融合式的跨学科学习,特别有价值。赵蓉芬老师的《京剧趣谈》,能让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睿智的语文老师加上内外兼修的音乐老师,学生在课堂上认真交流、积极分享学习成果,这是一种全景的、探究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让人回味。
魏 星:两位老师谈得非常好,基于单篇、单元或某个较为复杂任务情境而展开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催生更多的样态,“渗透式”“嵌入式”“组合式”“全景式”等,这对我们设计跨学科学习有了更多的技术支撑,也为我们打开了更多的课程想象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挑战。跨学科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哪些具体要求呢?
话题四:
探究跨学科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一、跨学科学习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课程领导力
倪凯颜:我觉得跨学科学习对教师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课程领导智慧。课程的组织实施一般包含设计和实施两个部分,我们往往是完整设计甚至是完美设计之后才去实施。但跨学科学习,应该是设计与实施互相交织、不断推进、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就以《京剧趣谈》这堂课来说,完全是教师基于儿童立场,在第七单元“艺术之旅”整体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国粹京剧特别感兴趣,想到学校还有一位京剧票友教师,于是,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以“也说京剧”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根据第一节课的课堂生成,教师发现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点远远超出预设的四个方面,于是決定让学生自由组合,按照学生计划探究的七大方面的内容开展后期的跨学科学习,并且应学生的要求,再向美术学科跨出。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跨学科课程的领导力、实施中的协调力和每个节点的反思力。
二、跨学科学习需要教师有更强的多学科整合力
费 洁:刚才说到跨学科学习的特征时,我说到了“综合”这个词,这是从外在形式上来说的。跨学科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我觉得就是要有“整合”的能力,这是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讲的。我们不能被“跨”这个字迷惑了,不是把各种资源堆到一起就是跨学科,而是要用好那些资源,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整合。整合的关键在哪里?一是思维,表面上热闹的课,不一定是好的语文课,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核心素养有提升的课。二是方法,学生上了课,懂得这一类内容应该怎么做,能举一反三,这才算是教到点子上。三是聚焦,要整合在重点处、难点处、疑点处、能力的生发点上。
从最后的效果来看是“融合”的。最后达到的效果是自然而然的,是融为一体的,是相伴、相随、相生的,是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明明白白的语文课。以王树英老师《登鹳雀楼》中用到的很平常的一小段动画来讲一讲。动画不是来美化课堂的,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白日依山尽”,更不是锦上添花。动画是用来干什么?一是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这句诗;二是借助动画自然舒缓地读好诗句;三是轻松完成课后练习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四是开开心心回家画给爸爸妈妈看,并且懂得这样画的原因。恰当运用了动画,学生从心里觉得太阳真的是在慢慢、慢慢依傍着山落下去,最后不见了。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领悟诗意,然后在读和演的过程中表达体会,让说诗句的意思变得水到渠成。这就是充分运用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促进学科本身学习,最后体现出语文的效果来。
三、跨学科学习需要教师提升更全面的“专业素养”
王月枫:刚才讲到的课程设计实施能力和整合能力,我觉得可以归结到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一点上,这也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因为跨学科学习无论怎么“跨”,无论教学内容和建构方式怎样创新,它始终姓“语”,是以学科性原则为根本的。教师素养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儿童本位”,或者说是“儿童视角”。跨学科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由学生打开,发展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是教学的原点,也是远点。第三,教师应该具有“专家思维”,2022年版课标以素养为导向,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具有“专家思维”的学生,当然教师更应该具有“专家思维”。第四个关键词是“综合能力”,跨学科学习需要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文化的积淀,有丰富的学识,有综合建构的能力,有广博的视野等,也就是说教师应有立体、多元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去支持学生去实践,去探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魏 星:今天我们站在核心素养的视角,探索了跨学科学习的意蕴、价值与课堂样态。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语文核心素养比作一座冰山模型的话,看得见的显性部分是语言行为,但是更为巨大的、隐性的教育涵养更为重要。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显性的活动牵引出包含着文化的教育涵养,那么语文教学就能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通过跨学科学习触及“根”及“根”的延伸,必然能够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语文教师不仅要提升跨学科学习设计的本领,更要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教育,将文化的观念深深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