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传播的“元话语”及其建构路径研究

2023-10-31张军芳

对外传播 2023年10期
关键词:物质基础国际传播数字技术

【内容提要】元话语与元传播交互生成,彼此依存。元话语与元传播的建构是历史化的过程:它们不是先验、本质化的,而是在历史中被建构并被不断修正的;并且,这一历史过程充满争斗。厘清技术与元传播的关系对理解国际传播元话语的建构逻辑具有启发意义。数字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元话语建构的可能性路径包括:重视国际传播元语言建构中的物质基础建设,深刻领会数字传播方式的革命性意义,生产与扩散丰富多元的符码。

【关键词】元话语 元传播 国际传播 物质基础 数字技术

一、元话语为什么是重要的?

元话语观照的是言说者的能力,其对外部经验世界的陈述对特定受众而言,具有内在一致性、可理解性和说服力。元话语是我们用来引导他人以我们想要的方式解释、评估信息并做出反应的语言,是良好沟通的关键。①它被视为具有“普遍性的话语”,因为它是传播的主要构成元素,它使语言拥有表达它的手段。②

提到元话语,似乎绕不过元传播。人类学家贝特森指出,元传播是“关于传播的传播”。元传播作为互动的线索和命题,包括“符码化”(codification)和传播者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两个子命题。贝特森特别强调,符码化也是关于关系的或隐或显的命题,反之亦然。因此,无法在这两种类型的元传播之间进行清晰的划界。③贝特森的第一个子命题所说的符码化一般认为即是“元话语”。贝特森思想的启发意义不仅在于对元传播的界定:“提供交流双方编码方式及传受关系有关的所有线索和属性信息的过程。”④更在于点明了元话语与元传播之间彼此依存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理解作为表征的符码所具有意涵的关键性元传播要素,而元传播的这一要素及规则亦必须通过元话语的符码化过程才能得以实现:通过符码进行表征,进而建构社会现实及社会关系。理解了元话语与元传播的交互生成关系,就会看到新闻或传播活动的多重面相,新闻既是信息,也承载信息的编码规则;既是传播,也是元传播实践化的过程。⑤元话语与元传播密不可分,是一个过程的不同节点。

二、作为历史的国际传播元话语

阿芒·马特拉观察国际传播的起点是工业革命。他进行了词源学意义上的分析,认为“国际化”这个词出现在19世纪末期,后来演变成“全球化”,而在拉丁语系的语言表达中是“世界化”。⑥马特拉将国际传播的历史起点定于工业革命,就此也将国际传播置于批判的视野内:与工业化进程、殖民进程联系在一起的国际传播,是西方世界的扩张,是其意图通过文明整合世界的历史过程。“自由”“民主”“科学”“理性”这些被建构为具有普适意义的概念实则服务于、也被统摄于“西方中心主义”之下。就连“传播”这一概念也被西方文明的开路前锋——传教士们作为自然权利加以宣扬。⑦

无独有偶。阿拉伯裔美国学者萨义德在其一系列著作中揭示了英、法、美等国在工业化、殖民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在有关伊斯兰世界的符码生产中如何将以伊斯兰为代表的东方“野蛮化”“非理性化”,并在将东方“他者化”的过程中,彰显并大力推行西方所谓的“科学”与“理性”观念,为殖民扩张做意识形态的动员及合法化其殖民统治。⑧萨义德的研究深刻揭示出元传播如何在幕后规制调度符码的生产,符码又如何建构了权力格局及意识形态。马特拉与萨义德的洞察均揭示出国际传播的元传播建构具有历史化特征。元传播是抽象且具有稳定性的,然而并非是本质化与先验的,它是在历史进程中被建构的。

不仅如此,伴随着历史进程,元传播也在被不断修订中。马特拉即发现,国际传播中的“传播”概念逐渐向“发展”和“增长”概念靠近。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开始仅仅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标的传播成了进步概念最明显的表达之一。⑨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了《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一书。在这部被公认为是“国际发展传播”理论的奠基之作中,勒纳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东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后殖民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仍然相对落后,那里的人们依然受制于传统习俗与价值观。他们唯一的选择是通过注入西方价值观和专业知识,包括西方技术、政治结构、大众传播系统来实现现代化。⑩勒纳此书的意义不仅在于伴随着资本扩张,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明确将“传播”的内涵确立为“发展”,以此服务于美国的战略需求:即在全球推广以美国模式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更在于此书是展演元传播符码化能力的鲜活案例,它在促进美国形成利用大众传媒和美国文化产品型塑后殖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观念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历史的元传播的建构不仅是动态的,而且还充满博弈与争斗。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式“现代化理论”流行的鼎盛期。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相信美国所宣扬的借由传播的现代化到世界化进而完成进步目标的演进线路。 20世纪7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的“依赖理论”,却意识到发展中国家被吸纳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体系内之后,长期受到的掠夺并对此展开反思。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崛起,美国借助“全球化”,鼓吹它所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最终冲淡了依赖思潮。今天,“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提出“现代化≠西方化”的多元现代化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回应20世纪50年代肇始的现代化模式的争论。

三、元传播与技术

近年来,围绕传播技术的讨论持续走热,厘清技术与元传播的关系对理解国际传播元话语的建构逻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丹尼尔·贝尔的技术治理思路,特别是其对智能技术的论述近年來引发关注。实际上,贝尔对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述值得讨论。贝尔在其1960年出版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中提出,19世纪以来的普遍性意识形态,在20世纪中叶已走向衰落。此书意在回应其时思想界关于世界两大阵营意识形态之争的社会辩论,贝尔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论战已经丧失意义,因为两种社会体制出现趋同的趋势,相互之间可以互相借鉴。贝尔在1988年针对其“意识形态终结论”引发的争议,为自己辩护道,他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以假定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分离为根据的。他认为功能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者均未把这两者分开来看,他们的观点混淆了不同社会历史水平上的不同变化节奏。贝尔说,不同于文化,社会结构,比如经济或技术,是工具性的,其变化是“线性的”。只要新事物更强,就会被采纳。尽管贝尔就米尔斯对其科技治国观念的批判进行了回应,11但他确实是为五光十色、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技术符码涂上了无意识形态的中立色彩。

那么,西方主要国家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究竟是如何看待及处理技术的呢?

马特拉回顾了西方主要国家在其全球传播实践过程中的道路设计、度量衡的统一、传播技术标准(比如,电报、电信、邮政技术标准)的设定历史,认为这些看似无涉价值的技术问题,实则早已与鼓吹信息、资本的自由流动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暗通款曲。马特拉在谈到经济哲学派时说,后者发现了财富的流动机制并给予几何学表达,形成了最早的现代经济规则系统。这些忠实于启蒙哲学的人们认为交换具有一种创造性力量,因此他们宣扬财富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将之实施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他们赞成制定交通道路的建设和维护政策,以消除交换的障碍。12马特拉的研究不仅为贝尔技术独立于文化的观点提供了反例,更重要的是,他深刻意识到“元传播”层面的理念的国际传播需要在技术搭建的基础设施上才会成为可能。德布雷也指出,对文化的考察要把优先权赋予文化的物质根基。他将基督教的兴起和扩张与印刷术联系在一起,将美国的扩张与图像传播联系在一起。13他强调意识形态的传播离不开物质性基础。

当下,数字技术的更迭速度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全面渗透进一步凸显了技术在元传播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国际传播领域围绕数字技术的角力也越发激烈。中美围绕华为5G网络的博弈,充分表明数字传播技术作为国际传播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在美国看来,5G将成为数字世界的引擎,中国5G商用进度与市场占有率会直接影响其经济实力和活力。除经济实力外,美国还指责中国以商业活动为载体向西方社会渗透发展模式和价值观,意图将软实力发展为具有军事胁迫功能的“锐实力”(sharp power)。14美国的指责恰恰暴露出美国对传播技术的认知——传播技术与意识形态传播密切相关。近年来,有美国学者提出中国科技生态系统内建了一整套中国价值观并在向外技术输出的过程中输出价值观。15全美亚洲研究所研究员纳德吉·罗兰(Nadege Rolland)提出自二战以来,西方世界通过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和规则,主导了对国际规则与价值观的解释权。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越来越感到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自身经济实力无法匹配,因此致力于提升中国对国际规则和价值观的影响力,以削弱西方世界的话语霸权。16布鲁金斯学会的杜如松等人也称,中国通过设置技术标准来主导全球信息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的话语权,意图“替代”西方以“引领”新兴世界秩序。172022年,美国国际发展署署长萨曼莎·鲍尔(Samantha Power)在民主峰会期间声称就“对抗数字威权主义并确认民主价值观”提出几项美国倡议计划:每年投资最多达两千万美元,扩大数字民主工作;美国及伙伴将使用出口管制工具防范扩散被用来侵犯人权的技术;美国、加拿大和丹麦将启动“监控原则倡议”;提供资金,帮助在下一代科技中注入民主价值观。18美国学界、智库、媒体、政界正在合力通过“数字威权主义”的概念工具将特定国家的数字技术意识形态化,并通过其与盟友的合作,将这一观念扩散至全球。美国利用正在发生的俄乌冲突,对俄罗斯实施了全方位的高科技封锁。

四、对国际传播元话语建构路径的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尝试就中国的国际传播元话语建构路径作出初步思考。

1.重视国际传播元语言建构中的物质基础建设

元传播虽属“上层建筑”,但并非空中楼阁。元传播理论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历史实践均说明元话语的建构是多面向的系统工程。马特拉、德布雷均提出应重视理念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物质性基础。因此,关于理念传播的物质性载体建设,国际传播的元话语建构须有明晰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方案。

数字技术为在国际传播领域建构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元话语提供了机遇。中国数字技术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华为5G、北斗导航、中国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在全球推广,还有中国的应用程序,包括抖音、淘宝、微信等已全面进入海外华人的生活。然而,国际传播领域元话语建构的竞争同时也是激烈的。与传播相关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數字技术标准尚处于待确立阶段。这一领域目前已成为数字技术主要提供国较量的重要领域。在全球最主要的39个国际标准发展组织中,美国在11个组织中拥有至少50%以上的投票权;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任何国家、在任一组织中所拥有的投票权均未超过50%。19

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宜继续重视建设国际传播的数字基础设施。而学界也应关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数字伦理、数字技术标准背后的意识形态意涵,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理念的全球传播提供智力支持。

2. 深刻领会数字传播方式的革命性意义

德布雷提出,一个时代社会组织的核心是占统治地位的传媒系统,而传媒系统的技术特征则是理解每个时代象征系统的主要线索。20深刻领会数字传播方式的革新意义,将为重新审视当前国际传播领域内的元传播主导范式,设计替代性范式提供可能性。

首先,关注元传播的核心规则——传播者间的“关系”因数字传播所发生的变化。具有数据化、虚拟化、交互性、即时性、智能化与去中心化(或曰新中心化)等特征的数字传播方式,重新部署调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重塑了全球话语结构,国际传播格局与国际秩序也随之发生变化。理解元传播的核心原则因数字技术正在发生的变化,促使后者成为国际传播元话语建构的关键和手段,将为中国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传播元话语提供新思路。

其次,关注数字国际传播的新机制。开源软件、协同式内容生产、区块链网络以及深度伪造等数字传播方式赋权了国际传播领域新的话语行动者,国际信息流出现了新的生产、分发中心及关键性节点。不仅如此,通过各类渠道,不同阵营及个人能够即时发布信息、表达观点,影响公众态度并获得社会支持。算法技术还可追踪分析用户行为和情感,塑造其认知,引导其决策。这种新型数字话语权力主体及其组织形式,挑战了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国际传播旧有方式。因此,只有把握数字话语生产的异质性、多样性,话语传播方式及话语互动的新特征、新机制,更好地理解数字传播时代全球话语权力关系的演变趋势,才有可能把握住数字技术为中国构建新型国际传播元话语提供的机会。

3. 元话语的建构必须依托符码的生产与扩散

马特拉等学者的研究揭示出元话语的符码产品是多维的,并非仅限于狭义的文字。完整的元话语建构最终是以丰富的符码产品及其传播作为出口的。巴黎之所以能被本雅明认定为“19世纪的世界首都”,主要源于巴黎的文化、奢侈品、生活方式等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与感召力。21能有效扩散元传播的元话语需要制造弥漫性的、“润物细无声”式的多元符码,这不仅来自于专业的媒体组织,还可能来自于数字时代的各类符码生产者。符码也并非仅限于文字,它还可能是一起引发全球关注的媒介事件,若干令人过目不忘的真实或虚拟的形象,是城市景观,是中外“网红”对中国文化、日常生活方式的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也可能是青年所创造的流行文化及其彰显出的精神风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社交媒体环境下‘中美贸易摩擦框架动态及效果研究”(项目号:19BXW079)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重大科研项目“乌克兰冲突中的数字传播与话语研究”的研究成果。

张军芳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全球交往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Hyland, K., Metadiscourse: 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 Continuum, London, 2005, P.x. p.4, p.44.

②?del, A., & Mauranen, A., “Metadiscourse: diverse and divided perspectives”, Nordic J. English Studies.,9 (2), 2010, pp.1–11.

③Gregory Bateson, “Information and Codification: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in Ruesch and Bateson (Ed.), Communication: the social matrix of psychiatry, New York: Vail-Ballou Press, 1951, P.209.

④Ibid.

⑤潘忠党:《“元传播”:新闻变迁的核心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7日第1002期。

⑥陈卫星:马特拉的词与物(代译序),见[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⑦陈卫星:马特拉的词与物(代译序),见[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⑧[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37页。[美]爱德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 媒体与专家如何决定我们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阎纪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75-205页。

⑨[法]阿芒·马特拉:《全球传播的起源》(朱振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79页。

⑩Lerner, D.,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Macmillan Pub Co., 1958, pp.31-365.

11[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50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9-519页。

12[法]阿芒·马特拉:《全球传播的起源》(朱振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1页。

13[法]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陈卫星、王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6-172页.

14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Sharp Power: 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 https://www.ned.org/wp-content/uplo ads/2017/12/Sharp-PowerRising-Authoritarian-Influence-Full-Report.pdf, December 2017.

15Wang, M. Chinas Techno-Authoritarianism Has Gone Global Washington Needs to Offer an Alternative, https://www.hrw.org/news/2021/04/08/chinastechno-authoritarianism-has-gone-global, April 8, 2021.

16Rolland, N. Chinas vision for a new world order, https://www.nbr.org/ publication/chinas-vision-for-a-new-world-order/, January 27, 2020.

17Doshi, R., Bruyère, E. D. L, & Picarsic, N., et al., China as a “cyber great power”: Beijings two voices in telecommunications, https://www. brookings.edu/articles/china-as-a-cyber-great-power-beijings-two-voices-intelecommunications/, April, 2021.

18《反映美国政府政策立场的社论:对抗数字威权主义》, “美国之音”社论网,https://editorials.voa.gov/a/Countering-Digital-Authoritarianism-20220113/6396472.html, 2022年1月13日。

19Neaher, G., Bray, D., & Mueller-Kaler, J., et al., Standardizing the future: How can the United States navigate the geo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in-depth-research-reports/report/ standardizing-the-future-how-can-the-united-states-navigate-the-geopoliticsof-international-technology-standards/, October 14, 2021.

20[法]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學教程(陈卫星、王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8页。

21[法]阿芒·马特拉:《全球传播的起源》(朱振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17页。

责编:吴奇志

猜你喜欢

物质基础国际传播数字技术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防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
路伟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努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爵床抑制肾炎细胞增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