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方案”话语国际传播策略的思考

2023-10-31陆佳怡

对外传播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方案国际传播话语

【內容提要】“中国方案”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国际社会开展平等和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话语资源。本文认为,“中国方案”话语的国际传播实践与研究兼具现实与学术价值,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供了思路;基于“中国方案”三类话语的国际传播策略,即政策话语降维体现普遍价值观,学术话语推动国际传播研究的中国面向,以及日常话语以情服人,可为中国未来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方案 话语 国际传播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到“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①。之后,“中国方案”频繁出现于党和国家的重要官方文件、领导人的公开讲话之中。可以说,“中国方案”本身构成了国际传播的重要话语资源。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是围绕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话语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在社会意义方面还具有建构性。②本文从“中国方案”这一话语生成的发生语境出发,从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日常话语三个维度探讨作为话语的“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可能性,旨在提出面向未来的国际传播策略,并对国际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进行思考。

一、作为政策话语的“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现状与未来策略

(一)作为政策话语的“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现状

在中文语境中,政策话语主要来源于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及重要领导人的相关论述,因此,“中国方案”本质上属于政策话语。政策话语通常具有较强的渠道传播能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传统主流媒体,以及主流媒体衍生出的各类新媒体,都是传播政策话语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国际舆论场,政策话语如果缺乏恰当的传播策略的话,国际接受度较弱。为了客观展现作为政策话语的“中国方案”在国际传播场域中的传播现状,笔者综合国家/地区、权威性、报纸影响力等因素,选取了全球14家英文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中国日报》(China Daily)、《环球时报》(Global Times)、《悉尼先驱晨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埃及独立报》(Egypt Independent)、《韩国先驱报》(The Korea Herald)、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南非《商报》(Business Day)、《阿拉伯新闻报》(Arab News)、土耳其《今日时报》(Todays Zaman)、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和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以“Chinese solution”和“Chinese approach”作为关键词,在数据库LexisNexis中获取2014年3月1日至2023年7月1日之间的有效报道样本262篇。

从中外媒体相关报道的词频图(图1、图2)可以看出,中外媒体的报道角度不同。中国媒体《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宏观与微观角度并重,既注重“中国方案”理念和内涵的阐释,也关注“中国方案”的实际应用案例。相较而言,国外媒体以微观角度切入居多,对“中国方案”宏观理念的关注较少,相关报道主要关注与本国利益攸关的案例,如美国《纽约时报》关注俄乌事件③,新加坡《海峡时报》关注南海问题④等。

中外媒体对“中国方案”的不同解读,反映的是其不同的价值理念,即中国媒体关注发展和共赢,国外媒体则关注权力和经济。“中国方案”指的是国际协商合作的路径,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正如《中国日报》所述:“‘中国方案并不是其他国家必须采用的千篇一律的方法。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方案,这些方案必须与当地的文化、地理以及人民生活条件相适应”(However, the "Chinese solution" is not a cookie-cutter approach to be adopted by other countries. Each country and region has its own solution that must be built on the culture, geography and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and the place.)⑤。鉴于国家利益、价值理念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大部分国外媒体并不承认中国就全球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中国方案”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国外媒体针对中国的误读、曲解增多,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污名化。此外,部分国外媒体质疑中国提出“中国方案”的真实意图,将“互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看成是一种惯用的“宣传”手法,认为中国提出“中国方案”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共赢,而是意图获取权力。

(二)作为政策话语的“中国方案”的未来国际传播策略

首先,作为路径(a p p r o a c h)而非既定答案(solution)的“中国方案”应成为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的叙事内核。查阅韦氏词典可以发现,solution主要强调既成事实的问题的答案,⑥而作为名词的approach意为达成某种目标的路径。⑦国外媒体针对“中国方案”的质疑,很大程度原因在于抵触作为范例性、答案式的“中国方案”,其抵触情绪的背后是对所谓“中国权力扩张”的担忧。鉴于此,中国媒体在对作为政策话语的“中国方案”进行国际报道时,应强调分享而非强加,是国际合作的纽带而非捆绑。正如《中国日报》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阐释:“建设一带一路是为了建立一个互利的合作网络,而不是制造任何势力范围”(Building the Belt and Road is to establish a cooperation network of mutual benefit rather than creating any sphere of influence.)⑧。

其次,将作为政策话语的“中国方案”适度降维,即减少抽象化、宏观化、理论化叙述,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微观叙事,把“中国方案”融入具体个案,聚焦小人物和小故事,用事实明辨真理,以此回应国外媒体对“中国方案”可行性的质疑。如,在全球减贫、中国脱贫攻坚这类宏大议题中,河北省张家口市的“网红瑜伽村”因全体村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通过练习瑜伽而脱贫致富的故事吸引了《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的关注。这些报道聚焦中国农民,语言诙谐幽默,人物鲜活生动,打破了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塑造的中国农民封闭、保守、落后的刻板印象,取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⑨

最后,鉴于东西方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受众对于同一事件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因此,在国际传播实践中,要主动寻找自身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契合点,贴近不同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找到符合全人类普遍价值观的话题。如,2021年的“云象北迁”事件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报道后,很快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大量关注和积极正面报道。《纽约时报》写道:“象群北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象群的严格保护降低了它们对于人类的恐惧”(The elephants growing proximity to humans—and their strictly protected status—has emboldened the animals.)⑩。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于象群的保护得到了国外媒体的赞许,人类对动物的爱护引发了共情,其背后传递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普遍价值观。

二、作为学术话语的“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现状与未来策略

(一)作为学术话语的“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现状

作为学术话语的“中国方案”,主要是指在学术场域中以学术为业的研究者如何看待“中国方案”。为了全面呈现在国际学术场域中有关“中国方案”的国际学术发表情况,笔者以Chinese approach和Chinese solution为标题,在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搜索,在不设定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共获取文献49篇。最早的相关文献发表于1968年,讲述中国传统伦理问题。1979-1982年和2020-2022年是相关文献发表比较密集的两个时间段,1979-1982年的学术论文聚焦于中国的城市化(Urbanization)、社会主义改革方式和计划生育政策(Family-Planing);2020-2022年的学术论文关注的议题更多元化,如自由和平(Liberal peace)、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污染(Pollution)、人权(Human rights)、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建设(Construction)与机制(Mechanism)、中国法律(Chinese law)和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等。

为了与政策话语和日常话语的分析数据统一,笔者选取2014-2023年间的22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呈现这一时间段内作为学术话语的“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现状。首先,“中国方案”研究议题下的相关研究者之间尚未形成合作关系,单个作者发文量最多为2篇,尚未形成以Chinese approach/solution为话语中心的学者群;其次,就文献发表的国家图谱来看,仅存在中国和美国两个核心节点(node),其中中国学者共发文15篇,美国学者共发文4篇;第三,文献发表的研究机构图谱只形成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Botany)一个核心节点。在该节点关系中,除了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外,其余均为中国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值得一提的是,该节点关系范畴下的2篇论文都是环保议题,一篇是关于佛山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论文将佛山经验标识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解决方案,继而认为这项中国方案可以为全球制造业导向型城市发展提供借鉴。11另一篇比较研究了中美自然保护区建设,认为每个国家的保护区建设方法在保护价值、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以及可持续性方面都各有优缺点。12

为进一步考察国际学术场域中,作为学术话语的“中国方案”所涉及的具体议题,笔者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2篇文献进行网络语义分析(图3),发现共有5个相对集中的聚类网络,即聚类1涉及集体成果(Collective outcome)、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等;聚类2涉及市场(Market)、机制(Mechanism)、纳税人(Taxpayer)等;聚类3涉及中国(China)、和平自由(Liberal peace)、制裁(Sanction)等;聚類4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无废城市(Zero Waste City)、中国方案(Chinese solution)等;聚类5涉及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保护区(Protected area)、美国(United states)等。这5个聚类涵盖了教育、市场、法律、环保、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印证了在国际学术场域,作为学术话语的“中国方案”的研究议题多元。

(二)作为学术话语的“中国方案”的未来国际传播策略

在国际学术场域,作为学术话语的“中国方案”具有一定的潜力和张力。既有学术研究主要是基于中国经验的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议题多元但较为分散,未形成话语合力。一方面从意识形态色彩较弱而又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议题,如上述研究聚焦的环保议题切入,逐步建构“中国方案”学术话语的规范性与普适性,提高其传播力;另一方面通过跨国、跨学科合作,推动学者及其学术研究自觉形成有关“中国方案”的国际学者群、研究议题群,在挖掘“中国方案”研究国际学术价值的同时发挥“中国方案”学术话语在国际传播场域中的建构性效果。

其次,在在地经验与全球发展的对话与协商中,确立全球视野下作为学术话语的“中国方案”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历史和实践经验具有独到性,从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科技观念到近世的社会转型、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脱贫经验等,既构成了“中国方案”学术话语的历史面向,又能引发不同研究领域的国际学者就多元议题展开多学科领域、多问题层次的对话和讨论,在实现“中国方案”学术话语为国际学术共同体所“受”到所“用”的自觉行为中,推动国际传播研究的中国面向和范式更新。

三、作为日常话语的“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现状与未来策略

(一)作为日常话语的“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现状

作为日常话语的“中国方案”,主要是指普通公众如何看待“中国方案”。为了勾勒国际舆论场中作为日常话语的“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现状,笔者以推特、照片墙和优兔三家国际主要社交媒体为数据来源,以Chinese approach和Chinese solution为关键词,爬取了2014年3月1日至2023年7月1日之间的有效数据3090条,发现有关“中国方案”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推特平台,讨论形式以文字居多,视频和图像内容较少;参与讨论的主体更多是个人账号,非政府组织(NGO)等社会机构账号较少。

从图4可以发现:首先,国际主要社交媒体上关于“中国方案”的讨论议题分散,主要涉及文化、医疗、外交、工业等领域,国际公众更关注中国在具体领域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如,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如何做,是其讨论的重点议题之一;其次,联系与比较是国际公众叙述“中国方案”的主要视角,在他们的日常讨论中,经常将具体的中国方案与其他国家或者整个国际社会联系起来。如,以印度、南非等国家为例,探讨“中国方案”是否具有在其他国家推广的适用性,有网友认为,“考虑到南非的犯罪数量,中国方案是唯一的出路(the only way forward)”。再如,对比中国方案和西方国家的举措,有网友认为中国方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the opponent will give up without fighting)”,而西方则更倾向于“像动物一样相互打击(fighting tends to be more like animals)”;再次,国际公众对“中国方案”的整体评价较为积极,amazing(了不起)、successful(成功)、necessary(必要的)出现频率较高。

(二)作为日常话语的“中国方案”的未来国际传播策略

首先,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场域中,将通常作为宏大叙事议题的“中国方案”拆解并融入日常生活或个人生活叙事中,实现传播内容日常化。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鲜活而丰富的日常案例都可以成为国际社交媒体舆论场的讨论话题。如,脱贫攻坚历程中许多个体奋斗、社会互助的扶贫、脱贫故事可供公众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与讨论,在谈及国家政策对个体、农村影响的同时彰显从“国家赋能”向“自我赋能”转化的深层社会意义,实现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

其次,从日常生活或个人生活叙事中挖掘共情元素,以情服人。有学者指出,基于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应用,共情比说理更能被当下社交网络中生存的人所接受,“非理性要素成为新的社会互动与社会重构中最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要素”,传播逐渐变为“以情服人”的實践行动13。共情传播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方面通过情感唤起调动生理反应来实现人内传播,并帮助个体调节认知;另一方面个体通过情感的唤醒,产生分享欲望,带动社会行为(例如点赞、转发等),进而产生基于个体关系网络的复合式传播14。在既有的国际传播实践案例中,“李子柒”个案具有典型性,她通过个性化、生活化的视频叙事方式,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日常生活实践呈现给国际公众,在日常生活体验与经验层面引发国际公众的共情,进而在人与人之间情感体验的普遍联系中,令国际公众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形成新的认知,实现认同。扎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方案”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找到日常化个案中跨越文化差异的共同情感元素,与国际公众建立情感连接,易引发共情与认同。

再次,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传播内容音视频化,打造沉浸式虚拟传播空间,令国际公众“在场”感知中国方案的实际效应。既有数据显示,目前照片墙和优兔平台上有关“中国方案”的讨论较少,鉴于此,可以调动不同资源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展开多角度、多元化数字叙事。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手段,融合听觉、视觉多种感官,为国际公众创造身临其境的网络体验空间,“数字故宫”“数字敦煌”和“云上考古”三星堆都是数字场景中的现实案例。

四、结语

“中国方案”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人类共同难题而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15立足中国,“中国方案”是中国现代化道路进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勾连起中国历史与未来、中国发展与崛起、中国经验与全球发展;放眼世界,“中国方案”在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经验的同时,又从解决特殊性问题的角度思考了世界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可以说,“中国方案”本身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国际社会开展平等和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话语资源。

基于本文的探索性研究,笔者认为作为话语的“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实践与研究兼具现实与学术价值,可以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供思路,而基于三类话语的国际传播策略,即政策话语降维体现普遍价值观,学术话语推动国际传播研究的中国面向,以及日常话语以情服人,可以为中国未来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贫困治理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20XCA002)阶段性成果。

陆佳怡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杜尚泽、郑红:《习近平在德国发表重要演讲: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第1版。

②[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③Xi, Cast as Peacemaker, Wades Into Russias War in Ukraine; News Analysis,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7, 2023.

④China does not need to always win to be great; In its rush to assert itself on the global stage, it has simply reaped acquiescence, The Straits Times, July 15, 2016.

⑤A new era of all together, nobody first, China Daily, April 13, 2018.

⑥Citation.(2023).merriam-webster.Retrieved 13 August 2023,from https://www. 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olution

⑦Citation.(2023).merriam-webster.Retrieved 13 August 2023,from https://www. 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approach

⑧Promoting mutual trust and win-win cooperation, China Daily, September 13, 2018.

⑨Aging Chinese Village Adopts New Hobby: Yoga,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5, 2018.

⑩Trunks Take To the Road: 15 Elephants Baffle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5, 2021.

11Qin, T., She, L., Wang, Z., Chen, L., Xu, W., Jiang, G., & Zhang, Z. (2022).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Zero Waste City” Construction in Foshan City Condenses the Chinese Solu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ustainability, 14 (19), 12118.

12Miller-Rushing, A.J., Primack, R.B., Ma, K., & Zhou, Z. (2017). A Chinese approach to protected areas: A case study comparis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10, 101-112.

13喻國明:《“破圈”:未来社会发展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命题》,《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11期,第1页。

14马龙、李虹:《论共情在“转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第77-83页。

15唐爱军:《中国方案的哲学阐释》,《人民论坛》2022年第2期,第82页。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中国方案国际传播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