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新媒体”与“新新儒学”的未来

2023-10-31王君超

对外传播 2023年10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儒家思想传统文化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传统文化與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数字化生存与新新儒学的未来、儒家思想与互联网全球治理三个方面,对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成中英进行了学术访谈。成中英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都要善于回答现实问题,二者倘能相互引申,必能激发出蓬勃的民主生命力、社会凝聚力和创新精神;互联网应该是“互信网”;互联网的“善治”模式,就是大同、协和的治理模式。要把儒家的框架运用于互联网管理,需要明确互联网治理的目标、计划、决策、领导、推动者、生产者、受众等的角色。儒家学说中的“修齐治平”,蕴含着个人、社群和国家几个不同的层次;网络管理也要“尊五美、屏四恶”,做到仁、义、礼、智、信、诚。

【关键词】互联网全球治理 社交媒体 儒家思想 传统文化 大同理想

成中英(Chung-Ying Cheng)是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世界著名哲学家和管理哲学家。“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耶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国际易经学会创办人;国际儒学联合会倡导者及荣誉顾问。主要著作有:《儒家哲学论》《儒学、新儒学、新新儒学》《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中国文化的新定位》《新觉醒时代——论中国文化之再创造》《成中英自选集》《中西哲学精神》《知识与价值》《易学本体论》《美国哲学归纳法理论研究》《戴震原善研究》《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周易策略与经营管理》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

王:非常荣幸在访问夏威夷大学接近尾声之时,现场聆听了您对中国哲学与宗教,特别是儒学的一番深刻见解。我与夏大传播与信息学院合作的一个课题,就与儒学和互联网的全球治理框架有关。该选题的立项背景,就是基于中国的文化自信。您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并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他鲜明提出:“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①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②。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这是否意味着,包括儒家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代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来源?

成:每一个文明都有它的核心价值。没有它的核心价值,就无法成为自己的文明。所谓核心价值,就是我说的文明的本体。③

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原地区,与环境、资源建立了彼此的互动关系,通过认识自然和与各种资源的互动,逐步改变自然,发展自己。因此,中国是与环境一体的,天地生人,人能弘道。而不像希腊人、犹太人要靠上帝来超越环境;基督教也是以上帝为价值标准,儒家则是天地人一体。

2011年,我创办“国际儒学联合会”,宗旨就是集成中国文化。这个话题我讲了10年。2002年我在《创造和谐》一书中提出,“儒家是一种‘包容性人道主义”,这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是一致的。④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永续,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引用《论语》等儒学经典,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都是中国当代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倘能相互引申,必能激发出蓬勃的民主生命力、社会凝聚力和创新精神。

王:2023年七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⑤您如何看待儒家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成:后新儒学有一个主张,即提倡“儒家型马克思主义”,认为儒家传统所强调的道德内省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考验。我更提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化”与“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两个方向。这应该可以与“儒家型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方面相配合、相呼应。

中国人素来就有“天下为怀、人民为上”的心意情怀,这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倡导以人为本,共有共享,具有平等精神。2013年我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化”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研究,需要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关注,对人的道德和伦理的关注,对人生修养的关注。因为马克思哲学是政治经济哲学,是政策决策哲学,也是管理哲学与国家发展哲学,它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国情的理解与对中华族群的发展目的的正确认识上面。对于建立一个情理法兼顾的法治国家而言,中国哲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则是指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讨论现代政治结构、政治体制或政治长远的发展,或者更进一步对于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管理学这些方面有所考虑,当然这涉及公共群体、公共团体、公共空间建立推广的问题,还有公司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法律学的建立的问题,等等。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越来越涉及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修养论,或者是道德哲学、伦理哲学方面的内容。同样的,现代儒学更加关注现实问题。我过去也说过:“孔子哲学在21世纪将有一番空前的复兴与发展,理由是人类的文化将进行新的创新与发展。”⑥

儒学和马克思主义一样,都要善于回答现实问题,不能回避当代社会的问题。儒学不应脱离现实生活,也不应漠视社会发展,而是应将自身的核心价值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儒学的“返本开新”,首要问题就是保住“本”,即保持儒学的核心价值。当代新儒学应关注的对象,除了传统的思辨、伦理与政治问题,还应包括生态、经济、管理、医疗等诸多当代问题。

二、数字化与“新新儒学”的未来

王:您提出的“儒家五阶段论”,将儒家的发展阶段分为古典儒学、汉代儒学、宋明新儒学、清代儒学和“新新儒学”五个阶段。其中,您用“新、全、本体”来概括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新儒学”的本质,因为它是“系统的儒学”“整体的儒学”。

“新新儒学”的概念颇有些后现代主义的意味。您也曾概括自己的哲学建构是“新新儒学“与“后后现代”⑦,后来又提出“超融的本体学”。⑧您知道,在网络传播界,也有一个“新新”的概念,那就是美国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1947—)提出的“新新媒体”(New New Media),基本等同于web2.0之后的社交媒体的概念。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当“新新儒学”遇到“新新媒体”,必将展示一个崭新的未来。您认为在全球化与网络时代,“新新儒学”如何走向世界,彰显源于中国的文化自信?

成:我说的“新新儒学”,是超越20世纪的儒学,兼顾理论与实际,结合现代与后现代,为儒学的世界化与制度化以及为儒学的哲学上的本体定位作出贡献。⑨新新儒学家应该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教训,扩大眼光,吸取新知,开拓资源,面对政经文三大领域进行持续整合与创造。⑩在当前的国家政治发展中,儒家哲学可以发挥其融通与创新的精神,虽不当其位,却能致其用,也可以发挥其领导与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具体来说,“新新儒学”要发挥人文的统一性、一贯性以及生生不息的创新性,在传承、传播和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

关于“新新媒体”时代的“新新儒学”,2022年我在《澳大文化论丛》撰文,指出“数字化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何实现人文科学通过数字化处理成为一个更为客观甚至可以量化的研究对象。人文数字化对于促进人类的和平建设与共同发展、造福人类生命的共同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就当前来说,一是应该通过数字化在全球推动儒学经典的普及化,包括推出其多种语言版本,现在已有俄、英、法、马来语版本等;二是推动儒家经典的翻译。我创导成立了“国际儒学联合会”,希望对国外相关哲学家的理论可以作出介绍;三是通过儒家与其他宗教的比较,阐释儒教与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关系,把儒学推向世界;四是探讨儒学与不同的学科的结合,比如与宗教、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学科的結合。

王:在“新新媒体”时代,推特、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出现不少“反儒”的言论,认为儒家教义与经典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束缚了文明的发展;西方的主流社会也掀起了关于孔子学院、孔子思想等的负面言论,从而使中西文化交流出现倒退的局面。您如何看这一“反儒思潮”?

成:外界理解的儒学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一是保守的,这就是人们误认的儒学形式,即“封建礼教”;二是开放的,即“礼”转换为“理”“德”“信”,以“人学”为特色;三是“理学”,比如宋明理学,追求道德与宗教的合一;四是“后理学”。也就是“新新儒学”,即立足本体、强调整体与创新的儒学。

过去有人反对儒学,认为它带给人们的是礼教约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无知的批评”,更不了解我“新新儒学”的精神。对于把“学儒家”简单地理解为背诵经典,我不同意。还有西方学者断言儒家把有利于实现自我利益的关系看作高于一切,这也是一种消解与庸俗化儒学的观点。实际上,儒家思想具有刚健自强的精神和“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精神、创新精神。

当然,儒学要成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力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必须先要自身的现代化,也就是必须自身具备发展知识、充实及开拓理性资源的能力,而不必局限在因循文化的积习陈规之中。

实际上,世界上并非所有的国家都排斥儒学。面对孔子学院的负面言论,应当在某些方面予以检讨,比如在人事、合作等方面。事实上,很多人是支持儒学的;有关学术研究也是规范的。比如,比尔·盖茨就非常相信儒学,亨利·基辛格也熟知儒家文化,十分了解中国,主张中美关系不要敌对,认为“美中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关乎世界和平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11

王:是的。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多次的访华经历和与中国领导人对话,让他逐渐“折服于中国人民,喜欢上他们的坚韧、他们的细密、他们对家人的眷顾,还有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我想,这种古文化的基础就是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还基于对天安门广场附近出现孔子塑像的观察,认为儒家思想重新回归中国政治;他也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口号上,看到了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社会理想。比起基辛格,美国近年来的领导人似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没有这么深,甚至出现误读、误判,使得一些决策严重影响了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和学术、文化交流。

成:近年来的美国政府施政、尤其是外交政策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唯我独尊。他们迷恋权力,希望在世界上控制一切,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但是过头了。反之,以儒家思想教化人民则合乎“中庸之道”,令人民受益。如孔子所说:“庶之,教之。”

三、儒家思想与互联网全球治理

王:能否将儒家学说运用于互联网的全球治理?据我观察,已有的互联网全球治理模式,包括超国家治理模式(Supranational governance)、自由主义治理模式(Liberalism governance)、国家主导治理模式(National governance)和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MultiStakeholder),无不带有全球化视角的宏大叙事(metanarrative)特征,特点是基于共识,而不是基于用户的具体环境特殊性的整体、系统治理之道。

在夏威夷大学访学期间,我先后应邀在夏大和国内高校作过几场中英文演讲,尝试将儒家学说与互联网全球治理结合起来,提出将儒家学说的“修齐治平”的治理框架运用于互联网的全球治理,以达到社交媒体“善治”(good governance)的目的。您觉得这一设想是否可行?

成:我使用互联网进行学术研究,我对互联网的观点是,“互联网应该是‘互信网”。你说的“善治”模式,我认为就是大同、协和的治理模式。

我倒更倾向于把儒学问题归结到管理上来谈。因为从儒学内在的发展逻辑来看,儒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个人的道德修持经社群的改造而达致人类社会的修齐治平。12

孔子强调“德而礼”,这是人治,强调了道德的修持以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就是说要做道德上的君子;但政治意义上的君子除了自我管理的道德修养以外,还应有管理他者和群体社会的能力。这就牵涉社会管理或者现在说的“全球治理”。关于儒学与管理的内容,我提出了“C管理”的中国管理哲学,可供参考。东方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先后以《C理论》在中国出版。我之所以将其命名为“C理论”,是因为这套新的管理哲学是以中国的文化历史经验为背景,以《易经》儒学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于现代管理问题所作的思考和回答。13

要把儒家的框架运用于互联网管理,需要明确互联网治理的目标、计划、决策、领导、推动者、生产者、受众等的角色。“修齐治平”的三个层次很重要。个人的修养、知识面、价值观很重要,首先要做好自我管理;然后由个人组成社区;大的社群之上是国家。互联网也有个人、国家、世界这三个层次。国家是不能消除的,互联网的管理不能也不可能“去国家”。對于那些强势的管理手段,小到公司的治理,大到“一带一路”战略落地,都需要国家的力量。国家是社会的基础,各个国家之间要有起码的信任,不能搞“地下活动”。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两个治理模式可供参考。一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二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种模式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兼容的。一方面,接受教化的人可以发展为君子,可以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必须以法律与规章来阻止一些人犯法。这实际上是德法并举,自我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

同时,网络管理可以也要“尊五美、屏四恶”,做到仁、义、礼、智、信、诚。在《论语》的最后一章,也就是《尧曰第二十》,孔子在回答子张“如何才能从政”时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五美”可以作为网民修养的借鉴:“君子惠而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则可作为网络管理者的反面教材:“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用儒学的理念来看,就是要追求民主精神培养民主人格。

王:我很赞同您在《C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理念。诚如您在《C理论》一书中所说,这个“C”代表的是中国(China)的易经(Change)的创造性(Creativity)14。作为“中国创造之道”,在您的“C管理”框架中,“道德目的”与“和谐的秩序”是两个鲜明的特征。作为“新新儒学”的提出者,“和谐”“和平”一直是您哲学思想的核心。您对全球化时代的儒学复兴的愿景是否也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这一愿景是否也可应用于互联网的全球治理?

成:是的,我对“新新儒学”的愿景就是“天下大同”,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和谐。

我曾提出,儒家和谐论有六个层次,包括:太和、义和、中和、人和、协和、共和(大同)。只有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儒家和谐论的这六个层次,只有各方的参与、关心和担负责任,全球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互联网的全球治理也是如此。

在《大学》中,全球和谐的理想就是“平天下”;儒家政治哲学的终极目标是治国而平天下。“平天下”有两个意思:一是统一天下以管理之;二是“协和万邦”以实现天下太平与世界大同。这也许可以看成一个最早期的全球化以社群思想为主的设想,对现代人类如何解决国家主权纷争与世界霸权争霸提供一个超越国家利益的世界和平思想。

《大学》里讲,个人的努力必须符合“互惠原则”:“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实现全球和平也应当遵守上述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应用于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模式和不同生存方式的国家。因为在世界上,国家不应有上下之分。世界各国都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当如何依据作为仁德的克制与自律原则去行事?只有把其他国家看成是独立平等的国家才得到对方的尊敬。克制原则和互惠原则的形成是极其理性与自然的事,其目的是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事不应该做。《论语》中就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15

王:我同意。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源头的《尚书》就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说法。如果将您的以上愿景运用到互联网的全球治理方面,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要使全球互联网成为“互信网”,实现孔子所说的“大同世界”,或者将哈贝马斯理想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理念推向全球的互联网,那么首先需要每个网民的共同努力;其次,从国家(治国)的角度来说,应当考虑如何依据作为“仁德”的克制与“自律”原则去行事,即在制定并遵循平等、互惠的互联网政策基础上,因为只有把其他国家看成是独立平等的国家才得到对方的尊敬;而不能强加于人。

成:最后还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在全球化时代,勿忘面对文化的差异。“和而不同”暗隐的困难是:“差异是否能造成不同,是否对未来构成威胁。就此而言,理性地思索与讨论,并进行合理的交流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只注重个体的道德也是行不通的。16

王: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个体差异与文化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所以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Joseph Samuel Nye, Jr.)提出了“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复合体理论” (The Regime Complex for Managing Global Cyber Activities)。他的思路是尊重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将大一统的互联网“治理策略具体化”。您的“文化差异化”的说法,对互联网治理的启示就是:网民的道德不能仅限于个人修为,而要用于参加辩论,通过在公开论坛上进行理性讨论,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这正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本意。虽然在很多人眼里,这只是“网络大同世界”的一个理想,但至少朝着这个方向进行互联网治理是一种更理想的方向。

成:希望在全球化时代,“新新儒学”基于儒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积极推动理性与人文教育,使儒学的价值观、伦理学与方法思考能够作出创造人类万世太平与可持续繁荣的贡献。

本文受2022年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项目及2023年度清华大学与夏威夷大学社科学部传播与信息学院合作项目《孔子学说与社交媒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资助。

王君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博导、夏威夷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高级研究学者

「注释」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isappinstalled=0,2016年5月18日。

②《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③成中英、麻桑:《儒学之本与儒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28页。

④同②。

⑤《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7/content_6889434.htm,2023年7月1日。

⑥成中英、麻桑:《儒学之本与儒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41页。

⑦成中英、麻桑:《儒学之本与儒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54页。

⑧成中英、麻桑:《儒學之本与儒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56页。

⑨成中英、麻桑:《儒学之本与儒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55页。

⑩成中英、麻桑:《儒学之本与儒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3页。

11《习近平会见被中国誉为“传奇外交家”基辛格》,法国广播网,https:// 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30720-%E4%B9% A0%E8%BF%91%E5%B9%B3%E4%BC%9A%E8%A7%81%E8%A 2%A B%E 4%B8%A D%E5%9B%BD%E8%A A%89%E 4%B8%BA-%E4%BC%A0%E5%A5%87%E5%A4%96%E4%BA%A4%E5%AE%B6-%E5%9F%BA%E8%BE%9B%E6%A0%BC,2023年7月20日。

12成中英、麻桑:《儒学之本与儒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3页。

13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页。

14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15成中英:《儒家和谐论的六个层次》(赵长江译),《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第29页。

16同15。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儒家思想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书法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