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整本书的导读与研读
2023-10-31苏婷
苏婷
摘要:整本书閱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系统工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主要观照导读和研读。导读 ,以前置性任务引领 ,形成阅读 “初印象 ”。研读 ,以层递式任务跟进 ,进入阅读 “深水区 ”。设置概括类任务 ,用于提炼整本书主旨 ;设置提取信息类任务 ,用于捕捉整本书细节 ;设置展示评价类任务 ,用于挖掘整本书内涵。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任务驱动 ;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系统工程。笔者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在导读阶段以前置性任务引领 ,帮助学生形成阅读 “初印象 ”;在研读阶段以层递式任务跟进 ,引领学生进入阅读 “深水区 ”。下面 ,以名著《儒林外史》为例阐释具体做法。
一、导读 :前置性任务引领 ,形成阅读 “初印象 ”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导读课 ,关键在 “导”[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受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驱动的。导读课一般放在整本书阅读启动之前 ,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制订阅读计划、传递阅读策略 ,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建构起整本书的初印象。
《儒林外史》作为初中阶段的必读名著 ,其价值毋庸置疑。但是 ,这本书语言文白结合、背景复杂、人物层出不穷、主旨深刻多元 ,这些特征横亘在学生面前 ,无形中就成了学生已有阅读认知与经典 “过于深奥 ”之间的隔膜。即使是九年级的学生 ,阅读这样的一部经典 ,难度也不小。由此 ,教师利用假期前置阅读任务 ,让学生自主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回 ,大约三十三万字。根据这本书的内容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将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儒林开篇明宗义 ”(第一至三回 );第二部分 ,“儒生真伪毕现图 ”(第四至三十回 );第三部分 ,“真儒高洁寄理想 ” (第三十一至四十六回 );第四部分 ,“八股余毒渗社会 ”(第四十七至五十六回)。对于这四部分内容 ,教师要求学生每天读两到三回 ,大概一个月内读完。阅读整本书之前 ,教师出示前置性任务 ———“画导图 ,观科举 ”,同时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思路 :第一 ,借助思维导图 ,理清人物关系 ;第二 ,以 “功名富贵 ”作为“楚河汉界 ”,给人物分类 ;第三 ,根据自己的阅读初印象 ,质疑提问。
《儒林外史》的一大特点是塑造了三百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 ,上至达官显贵 ,下至贩夫走卒。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 ,并在比较异同中为人物划分类别 ,将无序阅读变成了有序阅读。让学生质疑提问 ,实质是让他们在梳理判断中提炼出自己最想解决的阅读难题。
有了前置性任务引领 ,导读课上 ,教师开展“儒林 ”阅读沙龙活动、经典语段朗读比赛活动 ,鼓励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书中事件、分角色朗读描摹人物的生动语句 ,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聚焦典型人物提出自己的阅读疑问 ,学生提出了 “为何范进对科举考试如此 ‘死心塌地’?”“周进后来做了多大的官 ?”“吴敬梓为什么要写儒林百态 ?”等问题。这些问题 ,驱使着学生去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至此 ,他们开始进入沉浸式阅读整本书的状态。
二、研读 :层递式任务跟进 ,进入阅读 “深水区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以往的精读或略读 ,
也不同于篇章阅读 ,更不是课外阅读 ,而是一种深度阅读 ,要求以创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内容 ,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能将所学付诸应用。[2]整本书阅读讲求深度阅读 ,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每个章回都精讲和赏析。教师尝试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 ,以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跟进 ,驱动学生逐步进入阅读“深水区 ”。
(一)设计概括类任务 ,用于提炼整本书主旨
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对整本书主旨有预先把握。概括类任务 ,主要是引领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出自己对整本书主旨的理解。概括类任务是针对整本书的整体内容而言的,是直接以内容要点为基础 ,又涉及作者创作意图、客观表达效果 ,对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准确表述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概括类任务 :
假设你是明清时期的读书人 ,想要光耀门楣 ,考取状元 ,需要参加和通过哪些考试 ?请查阅资料 ,画一份 “士人登顶图 ”或写一份 “士人高升说明书 ”。
此任务依托具体的学习情境 ,用贴近学生心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助力人物分析与主旨突破。由此 ,学生设计了如下页图 1所示的 “士人登顶图 ”。
学生将科举选拔的过程用图示法呈现出来 ,清晰直观 ,便于理解书中关于科举等级的相关情节。比如 ,周进靠着大家的资助,凭着 “监生 ”的资格考中了举人 ;严监生自知学浅 ,用金钱捐来的 “监生 ”已是功名巅峰 ……
(二)设计提取信息类任务 ,用于捕捉整本书细节
在整体把握整本书主旨的基础上 ,教师还需要设计提取信息类任务 ,引领学生快速提取书中的重要信息 ,用于捕捉整本书细节 ,实现精读。提取信息类任务包括 :提取关键词,快速锁定整本书重点内容 ;提取关键段落信息 ,快速了解段落主题和内容 ;提取章节标题信息 ,快速把握章节核心内容 ;提取人、事、物描写信息 ,由点及面理解人物形象、事件脉络;等等。
引领学生赏读《儒林外史》,教师设计了 4个提取信息的任务。
【任务 1】从人物的描写中 ,提取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词 ,建立人物信息档案 ,或为人物写小传。
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 ”是《儒林外史》一书的特点。作者让人物跃然纸上 ,一颦一笑,一喜一嗔 ,貌似真见 ,声如亲闻 ,描写很值得赏味。我们唯有深得其法 ,披文入情 ,才能实现剔肤见骨的理解。建立人物信息档案或为人物写小传 ,是精读整本书的重要策略 ,能够及时有效地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人物及鉴赏评价的能力。笔者引导学生整合书中与同一个人物形象相关的零散情节 ,相对完整地呈现该人物形象。如《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荀玫 ,先后出现在第二、第七、第十七、第二十二、第二十七、第二十九、第四十六回。学生在写荀玫人物小传时 ,如果能全面筛选和整合散落在不同回的与荀玫相关的内容 ,就能创建一个有创意的、有脉络的、全面的人物档案 ,让荀玫这一人物形象清晰立体起来。
【任务 2】提炼选择印象深刻的场景信息 ,小组配合 ,排演课本剧。
此项任务是要求学生提炼选择与自己感兴趣的场景相关的信息 ,在理解的基础上排演课本剧。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先要提炼分析与场景相关的信息 ,进而根据理解进行小组分工 ,确定演员。有个小组在演绎 “莺脰湖大会 ”的情景时 ,根据提取的该场景中出现的假名士信息 ,作出夸张的动作 :娄三、娄四吟诗作赋 ,表情相对稳重 ,而身旁的权勿用则怪模怪样 ,引起一阵哄笑。在表演过程中 ,表“演者 ”和“观众 ”都能感受到这群假名士的附庸风雅、虚伪做作 ,说明该小组提取的场景人物信息精准。评价环节 ,台下学生也根据自己提取的信息作出点评和分析 ,妙语连珠 ,精彩纷呈 :有的说假名士众多 ,身份多样 ,涵盖了官二代、平民、江湖骗子、小本生意买卖人等,充分展现了社会群像 ;有的提到文学形象揭示出一定的社会问题 ,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立足提取的场景信息 ,学生将《儒林外史》片段搬上舞台 ,共同品读儒林故事 ,揣摩人物细节和心理 ,从文字表面走向文字内里 ,深度阅读悄然发生。
【任务 3】提取对比 “真”人信息 ,探究儒林人物的异同点。
本任务承接导读任务 “以 ‘功名富贵 ’作为‘楚河汉界 ’,给人物分类 ”,提醒学生聚焦人物提取信息。儒林人物眾多 ,通过提取对比“真”人信息 ,分析异同 ,学生直指作品主题,展示了抓取到的醉心科考腐儒生、自诩逍遥假名士、在朝为政高官职、活动民间贪乡绅、心性高洁真文人、红颜巾帼新女性 ……并为他们归类 :或平庸老实、怯懦猥琐、思想麻木,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如周进、范进、马二等;或在追名逐利之路上逐渐迷失自我、沉沦堕落 ,如匡超人、牛浦郎等 ;或贪婪吝啬、欺压良善、鱼肉百姓 ,如王惠、汤知县、严贡生等 ;或心性高洁、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勇于挑战封建权威 ,如王冕、杜少卿、迟衡山、虞博士等。在对比讨论所提取信息的过程中 ,学生逐渐体会到了这部作品中的人物 “百态 ”,认识到 “功名富贵 ”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人物的本质。
【任务 4】细思慎读 ,提取自己重点关注的人物特点、人物服饰、情节亮点、人物表现、环境打造等信息 ,创作一篇 “小清新 ”论文。
“小清新 ”原则符合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实际水平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此项任务为学生的小论文写作提供的支架为 :选取一个 “小”的点 ,提炼与这个点相关的信息 ,创作小而深的论文。“小清新 ”中的 “小”,既指提炼信息的切口要小 ,又指小论文的选题要小 ,避免宏大、难以驾驭的选题 ,让小论文的 “论”落到实处 ;“清”,既指提取信息时要顺着 “小”的点而行 ,又指小论文的思路需清晰 ,要用不同角度的、足够的材料佐证 ,要将自己的观点和认知判断融入其中 ;“新”,既指提取信息时要能关注到别人没有关注到的 ,又指从选题到论述都要有新意 ,可以是切入点的新意、个人的新见解、专题研读的新形式等。
学生兴趣高涨 ,自主选择研究专题 ,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样态。片段如下 :【片段 1】从人物的服饰描写探究时代特点、文化内涵和作者用意。如胡屠户的女儿在范进中举之前的穿着是 :黄头发 ,没有鞋 ,蒲窝子。范进中举后 ,胡氏穿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银丝鬏髻、缎套缎裙 ,可见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胡氏服饰的转变虽是细节 ,但直指中心。此外 ,范进出场时的 “破毡帽 ”,体现了他的潦倒 ;严老大的 “方巾阔服 ”,将他的盛气显现无疑 ;做妓院生意的王义安被一把扯掉“方巾 ”,劈脸一个大嘴巴 ,更增讽刺色彩……书中各类服饰的描写 ,昭示了人物身份,增强了讽刺效果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片段 2】作品中的情节 “闪回 ”,前后呼应,再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闪回”是电影术语 ,指的是以一闪而过的方式插入已出现过的镜头 ,可以反复出现。本书中也有一些重复出现的人、物、动作、语言、画面、场景等。如服饰的闪回 ,不同地方 “假名士”做派的闪回 ,须臾拍马的语言闪回 ,勾连整本书前后内容的闪回等 ,从中便可窥探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情感 ,达到与作品的深层次交流。
【片段 3】从假名士的外在表现探求其心理。如针对娄三娄四、蘧公孙、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三公子、赵雪斋、景兰江等 ,从他们附庸风雅、滑稽可笑的外在表现 ,探求他们内心对功、名、利、禄的渴求。对比杭州 “名士团 ”和湖州 “名士团 ”的异同 ,还会感知到 “莺脰湖大会 ”对不明所以的百姓和假名士的影响 “深远 ”。
还有学生研究当时选官制度的利弊、女性形象塑造、婚嫁丧葬仪式等。从学生的 “小清新 ”论文能看出 ,聚焦某个细节的信息提取,能让他们的写作角度多样 ,不少内容透露的细节和个人思考 ,都是教师未曾想到的。
(三)设计展示评价类任务 ,用于挖掘整本书内涵
展示评价类任务主要是通过搭建展示评价的平台 ,让学生在相互展示评价自己的阅读研究成果、阅读创新成果等的过程中 ,对整本书阅读成果做总结归纳 ,进而挖掘整本书的内涵。展示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口头介绍 ,可以是图示展示 ,可以是多媒体再现。《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两个展示评价类任务。
【任务 1】给《儒林外史》设计简短的名著颁奖词 ,展示分享。
《儒林外史》在题材、讽刺艺术、剖析社会思想及女性观念等方面的成就斐然。全书以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百姓群落再现了百年人世间的兴衰成败。学生在深入阅读过程中被深深吸引。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创作 “艺术成就 ”称赞不已 ,纷纷展示分享自己的颁奖词。如下面写给作者吴敬梓的颁奖词 ,可谓水到渠成 ,动人动情 :
他,把仁爱真义装在心中 ,终其一生明科举本质 ,析世态风情 ;他,身在儒林 ,心在世外,人生转折 ,大海为墨 ,长空为纸 ,书《儒林外史》。此书可以镜人 ,可以自镜 ,取貌取神 ,实情实理。将生命与人世哲学贯穿其中 ,秉持初心 ,自始至终 !
【任务 2】为再次出版的《儒林外史》设计一段腰封文字 ,评价打磨。
在给《儒林外史》设计腰封的情境中 ,学生积极投入 “创作 ”,评价打磨后让腰封用语更简洁有力。如“是士林人物长廊 ,更是世情百态画卷 ”“以冷峻的笔端 ,攀登古代讽刺小说高峰 ”等,佳句频出。学生在此任务驱动下,提炼了本书的精要 ,凝练了讽刺风格。再如“含着汹涌的怜悯与悲哀 ,幽默诙谐地揭露世事人情 ”,深入理解了吴敬梓多重复杂的感情和表达方式。总之 ,在短句的创作中 ,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官场的腐败等主题 ,在学生的心中更加清晰。
此外 ,通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落实与突破 ,结合丰富多样的阅读和课堂活动 ,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人物档案 ,以思维树的形式展现人物异同 ,以图表的形式对比同一人物经过 “儒林大染缸 ”浸染的前后变化 ,体味作者讽刺语言的意蕴 ……这些形式多样的展示评价类任务 ,驱动学生走向阅读 “深水区”,理解了吴敬梓 “言而不激 ,微而能显 ,晦亦明志 ”的语言特点 ,挖掘到了这本书的内涵:真实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 ,对当时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官场的腐败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有浓郁的 “讽刺 ”意味;这部作品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笑中带泪,首开悲喜交融的讽刺美学风格。
经历导读、研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以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 ,驱动学生开启整本书阅读之旅 ,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阅读、深度阅读,得到了文本理解力、分析鉴赏力、语言表达力、评价分析力的明显提升。“悟得人间一缕风 ,证我大道三千路。我”们要以科学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探求有效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
[1]杨妙新 .速度、略读和精读 ———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 [J].中华活页文选 (高一年级 ), 2010(8):115 118.
[2]顾之川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教材、教学与评价 [J].新课程评论 ,2019(1):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