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古代史应该教什么

2023-10-31晏绍祥

关键词:高中历史

晏绍祥

摘要:《中外历史纲要 (下)》中,世界古代史部分一共 5课,其中上古史部分 2课,中古史部分 3课,重点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多元特性。农耕文明以其较复杂的社会分工和组织 ,较高的文化和比较雄厚的资源优势 ,经常需要向外扩展以寻求必需的资源或空间,由此造成了古代文明在空间上由点到面的发展特征。上古和中古时期 ,是多元文明共存的时期 ,也是农耕文明不断扩展空间、相互之间联系不断加强的时期。

关键词 :高中历史 ;世界古代史 ;多元特性 ;文明交流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下)》的前 5课,是世界古代史内容。其中 ,上古史部分 2课,中古史部分 3课。由于世界古代文明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遥远 ,不管是地理上还是文化上都相对割裂 ,教学具有一定难度。但人类历史发展是延续的 ,近代世界来自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又跟上古时期联系在一起。在探寻历史规律时 ,上古史和中古史覆盖的时段 ,远超近现代史。舍去古代史 ,是无法讨论所谓历史规律的。

一、教学重点解析

世界古代史教学的重点应是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多元特性。多元的基本原因 ,是生产力制约的交通和通信条件对文明交流的限制。在古代 ,人们外出能够依靠的 ,一是自己的双腿 ,一是牛车、马车、驴车或船只等交通工具 ,乘马远行的一般只有富人或商队。长距离的交通和通信 ,对古人是非常大的挑战。

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波斯帝国的行政中心在伊朗高原西南部的苏萨 ,而小亚细亚的行政中心是萨迪斯 ,就在今天土耳其的安卡拉附近。当时 ,一封信要从萨迪斯送到苏萨 ,如果正常步行 ,需要 3个月的时间 ;如果调动军队 ,因需要筹集给养 ,且大部队行军速度更慢 ,需要的时间更长。在这种情况之下 ,公元前 499年小亚细亚希腊人暴动 ,虽有快马系统 ,还是需要半个月到 20天才能把消息送到苏萨。且不说调集军队和给养需要时间 ,就是有现成军队可用 ,考虑到冬季行军的困难以及雨季的耽搁 ,波斯军队主力也要到第二年才能到达战场。这就导致暴动在小亚细亚蔓延。

除了交通和通信条件 ,影响文明交流的第二个原因 ,是农本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有学者说古代中国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古代希腊是海上文明 ,商品经济发达 ,所以产生了民主政治。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古代中国的确是小农经济 ,但并非没有商品经济 ;而古代希腊也是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是希腊城邦的理想。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把公民分成 4个等级 ,划分的标准是土地收入 ,不是货币收入 ,而且没有考虑手工业和商业带来的收益。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 ,土地仍然是雅典人最重要的财富。其他城邦更是如此。公元前 4世纪 ,希腊人最重要的革命口号是 8个字 ———“没收土地 ,重分财产 ”。罗马的情况类似。格拉古改革解决失地公民生计的基本办法 ,是给每个公民分配土地。所以 ,即使在古希腊和古罗马 ,土地也始终是最重要的财富 ,理想状态也是自给自足。其他古代文明大体也是如此。安土重迁的农民和外界交往很少 ,相应地,不同文明之间的长途交往 ,由于存在交通、语言等多方面的限制 ,必然更加困难 ,相互之间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农耕文明追求自给自足 ,长途贸易比较少 ,而且一般采取接力的办法。丝绸在洛阳、长安收集起来后 ,由商人运到西域 ,西域或中亚的商人运到中亚或西亚 ,再由西亚或西欧的商人运到希腊、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在这种情况下 ,大宗商品如粮食等的贸易,因运输条件和成本的限制变得非常困难 ,商人贩运的往往是附加值高的奢侈品。为什么欧亚之间的商路是丝绸之路而不是粮食之路,跟这个是有关的。

交通、通信条件的制约和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特性 ,造成了古代文明基本各自独立发展的格局 ,由此决定了各个古代文明必然只能扎根于当地既有的条件 ,呈现出异常多样化的特征 ,即我们所说的 “多元 ”。

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文明之间没有交流 ,更不表示各个古代文明只局限于当地 ,没有向外扩展的能力。事实上 ,农耕文明以其较复杂的社会分工和组织 ,较高的文化和比较雄厚的资源 ,经常需要向外扩展以寻求必需的资源或空间 ,由此造成了古代文明在空间上由点到面的发展特征。这里我们只需观察地图就可以发现。教材第 1课的《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大体描绘了公元前 4000年到公元 5世纪左右古代文明的发展。公元前 4000年,文明的中心区很小 ,只有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南部还有中国的良渚地区 ;公元前 3000年,两河流域文明已经从南部扩展到北部 ,埃及在尼罗河上游和亚洲的巴勒斯坦地区有所推进 ,印度河流域文明出现 ,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夏王朝 ;到公元前 2000年,中国的文明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周边扩展,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发展 ,雅利安人开始到达印度 ,西亚地区的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也被纳入文明区 ,埃及的势力一度伸展到幼发拉底河流域 ;到公元前 1000年,从不列颠一直到东方的中国、朝鲜 ,即亚欧大陆中部偏南的地区 ,因为中国秦汉王朝的崛起和西方罗马帝国的兴起 ,加上它们之间的帕提亚、贵霜帝国 ,文明已经连成一片。到中古时期 ,情况又有所变化。在欧洲 ,文明中心从地中海周边扩展到西欧和中欧 ,英国、法国、德意志和低地国家成了中心 ,文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东欧 ,拜占庭继续发展 ,俄罗斯成为一大势力。在亚洲 ,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 ,迅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 ,东到印度 ,西到西班牙 ,影响异常深入和广大。中国成为东亚中心 ,影响了中亚和日本、朝鲜及越南 ,在印度和东南亚也有重要影响 ;印度则从南亚扩展到东南亚地区。与此同时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美洲中部地区都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总之 ,上古和中古时期 ,是多元文明共存的时期 ,也是农耕文明不断扩展空间、相互之间联系不断加强的时期。

二、教学内容爬梳

具体到每一课 ,教学内容如下 :

第1课强调的是 “多元 ”。首先我们注意,人类不是从来就有文明的。文明出现的基本前提是农耕、畜牧的产生 ,人类从采集者变成生产者。农业产生之后 ,有了社会分工 ,又有了剩余产品和贸易 ,之后才有了剥削 ,有了阶级。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制社会,更准确的说法 ,应该叫占有奴隶的社会 ,至此 ,国家和文明出现。这里涉及的理论和史实都格外复杂 ,我们只要把文明和国家产生的逻辑线索讲清楚 ,大体就可以了。

其次 ,所谓 “多元 ”,即每个地区的文明各有特点。古代两河领域的重点是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还有众多独创性的成果 ,如文字、文学、建筑 ,当然还有国家治理。埃及文明的重点是它与尼罗河的紧密联系 ,即希罗多德说的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埃及的资源基本来自尼罗河 ,农业、手工业、交通都依靠尼罗河 ,甚至宗教和墓葬习俗 (金字塔基本在尼罗河西岸 )以及天文历法 ,都与尼罗河有关。印度部分主要是讲征服中形成的种姓制和佛教 ,前者延续时间长 ,影响深远 ,后者随着孔雀帝国以后的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希腊的重点是城邦 ,不再像以前主要讲雅典民主 ,而是突出城邦的基本特征以及这种制度的局限 ,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成为民主制和寡头制城邦的代表。

第1课突出多元 ,第 2课转向交流。第一目讲古代文明的扩展。帝国的形成跟文明的扩展有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 ,是先有文明交流,再有文明扩展。古代文明为什么会扩展 ?首先是农耕文明的弹性 ,或者叫农耕文明的韧性。农耕文明有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有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有先进的文化 ,有扩大和吸收打进农耕世界的游牧民族的潜能。关于这一点 ,推荐大家去看吴于廑的论文《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第二目讲古代世界的帝国。如前面我们谈过的 ,古代埃及、两河、希腊文明都在扩展。有人认为 ,新王国时代的埃及、赫梯 ,新亚述时代的亚述、新巴比伦和米底都可归入帝国之列。它们都统治着众多族群 ,有些还跨出了本地区甚至冲出所在的大洲 ,将势力扩张到远超本族群居住地区。就此而言 ,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都可以被称为 “帝国 ”。而且它们的制度 ,对我们将要介绍的几个帝国也有一定影响。不过 ,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终归有所不同。

首先是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是西亚文明的代表 ,第一次建立了地跨亞、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统治帝国的制度。它的道路系统对后来的丝绸之路有很重要的影响。人们说 ,“条条大道通罗马 ”,实际上国家大规模修建道路不是从罗马开始的,波斯就有。我们前面曾谈到 ,这些庞大帝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交通和通信 ,所以它一定要修路。亚述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都修路 ,中国秦朝时期也修路 ,美洲的印加帝国在与欧亚大陆没有接触的情况下 ,还是在帝国境内修建了多条道路。为什么这些帝国这么热衷修路 ?原因之一是国家太大 ,帝国政府不能不修建道路 ,以加强不同地区的联系,方便传递信息和调动军队 ,有效维护统治。

第二个帝国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只用 10年时间就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帝国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 ———亚历山大死后不久就解体了 ,但它的领土面积比波斯帝国更大。更重要的是 ,马其顿人以并不先进的文明 ,依靠强大的武力征服了文化如此多元的地区 ,要有效实现统治 ,面对的挑战更大 ,不仅有来自波斯人等被征服者的挑战 ,还有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的挑战。因此,它一方面融合希腊文化并对此加以改造 ,另一方面广泛借用波斯帝国的制度 ,偶尔还任用波斯人担任重要官职。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希腊化国家 ,大多也沿用了马其顿或波斯的制度。在亚历山大帝国和希腊化世界中 ,多种文化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 ,如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 ,希腊文化和印度、波斯文化。希腊文化还通过印度进入古代中国。我们的敦煌等佛教石窟艺术中 ,有很多元素来自犍陀罗 ,犍陀罗艺术中的许多成分 ,就借鉴了希腊文化。

罗马帝国是罗马共和国历经数百年扩张建立起来的。它继承了地中海地区几乎所有文明的成果 ,包括古代西亚、埃及、希腊、罗马的文化 ,还有凯尔特人、北非迦太基等多种文化元素。罗马人自己就承认 ,他们的文化大多借鉴自其他文明。罗马人的道路系统可能是为统治意大利发明的 ,后来被扩展到帝国全境。对于臣民的文化和宗教 ,罗马人兼收并蓄 ,以至于奥古斯丁讽刺说 ,罗马崇拜的神灵数目之多 ,远超一年的天数。

关于文明交流问题。教材希望说明 ,人类文明的相互借鉴从很早就已经开始。赫梯人的冶铁技术曾传遍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 ;腓尼基字母成为世界上众多字母文字的祖先。但古代文明交流的高峰 ,是在中国汉朝和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全线开通之后。罗马与汉朝官方虽无联系 ,但民间的交流一直存在。据《后汉书》记载 ,罗马商人至少三次到达东汉都城洛阳。

第3课是封建时代的欧洲。第一目主要针对中古中前期 ,重点是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农奴制度。这是西欧封建社会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二目 ,针对中古中后期 ,介绍王权、城市和大学 ,第三目是欧洲的另一半 ———东欧的拜占庭和俄罗斯。

封君封臣制度是在商品经济极度衰败、土地成为几乎唯一的社会财富时形成的。封建主以土地为纽带 ,形成封君封臣关系。封授土地经历了从无偿赠送到有条件分封的过程。封君是国王、大封建主 ,他们把土地作为酬劳分封给追随者。在土地层层分封的过程中,权力也被层层分割 ,导致每个封建主都是独立的领主。有些封臣为了获得更多土地 ,向多个封君宣誓 ,于是出现了一个封臣对应不止一个封君的问题。马克垚先生在《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一书中举了两个例子 ,他讲到一位骑士居然有 43个封君 ,另外一位有 20个。一仆多主不可避免地会惹出麻烦。封臣最主要的责任是为封君打仗 ,如果一个封臣的两个封君之间爆发战争 ,封臣何以自处 ?虽然在这方面形成了诸多惯例 ,但一仆多主终不免造成西欧封建社会的混乱局面。

庄园农奴制度与封君封臣制度联系密切。各个层级的封建主都直接经营土地 ,形成规模不等的庄园 ,因为分封土地时 ,国王和封建主连同土地上的人口一起分封 ,那些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上的农民 ,大多成了农奴。农奴主要由罗马时代的隶农、破产的日耳曼自由农民以及其他各类丧失自由的人组成 ,他们是中古西欧的主要劳动者。不过 ,我们要注意 ,庄园里的劳动者不都是农奴 ,也有自由农民。他们也可以从领主那里领一块份地耕种。只是自由农民可以迁徙 ,而农奴没有自由迁徙权。此外 ,两者承担的义务可能也略有区别。

庄园里土地的经营是分散的。土地大体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两部分 ,所有土地均由农奴或农民耕种 ,领主经常派管家主持庄园。土地分成条状 ,农民的土地和领主的土地有时交叉排列 ,所以庄园中时常出现的纠纷是农民之间或农民与领主之间土地的纠纷。农奴人身上依附于领主 ,但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和一部分财产 ,如房屋、耕牛或马 ,也有其他一些日用品 ,用以供养自己的家庭。这是农奴和奴隶不一样的地方 ,也是农奴制较奴隶制进步之处 :奴隶劳动所得完全属于主人 ,自己毫无支配权 ,一般来说劳动效率较低。农奴在为领主劳动时可能怠工 ,但在耕种自己的土地时 ,会更加积极。

有学者认为 ,近代西方能够较早实现社会转型 ,很重要的原因是中世纪欧洲农民日子过得比较殷实。这恐怕是误解。就现有的资料看 ,农奴和农民生活都非常艰苦。蔬菜水果很少 ,奶制品和肉食难得一见 ;家当近乎无,房子也相当原始。直到中世纪中后期 ,有些农民利用商品经济发展的机会 ,才使处境逐渐有所改善。

中世纪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希腊罗马时代西欧本来已有城市 ,罗马等城市还发展到超百万人的规模。但罗马帝国后期到中世纪初期 ,随着人口减少 ,农业生产衰落 ,商品经济几乎消失 ,城市也大多蜕变为乡村或领主城堡。到中世纪中期 ,西欧城市重新复兴。中世纪欧洲城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自治或自由。自治、自由都是跟庄园比较而言的 ,因为庄园农奴没有自由 ,城市市民则是有自由的。城市兴起后 ,市民不断与封建主展开斗争 ,争取自治。自治的主要原因,是领主经常用对待农奴的办法对待城市市民 ,不准他们迁徙 ,不准他们从事某些有利可图的行业 ,领主还滥用征税权 ,剥削城市市民。城市摆脱封建主赢得自治后 ,制定对城市发展有利的政策 ,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自由和工商业的发展 ,冲击了农奴制。一些农奴借机逃入城市获得自由。城市还用金钱或武力支持王权 ,有利于西欧后期英、法等王权国家的形成。城市对知识的需要 ,也有助于大学的形成。

中世纪后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加强、城市对王权的支持 ,西欧政治分裂的局面有所改观 ,王权国家开始形成。法国王室领地不断扩大 ,到 15世纪末基本形成今天法国的版图 ;德意志先有神圣罗马帝国 ,中世纪中后期逐渐陷入分裂 ,但封建主们也强化了自己在领地内的权力 ;英格兰通过诺曼征服 ,较早形成了比较强大的王权。虽然后来多有曲折 ,但总的趋势是国王不断改革和强化王权 ,到中世纪后期形成议会君主制国家。西班牙、葡萄牙也在反对阿拉伯人的斗争中 ,逐渐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到 15世纪末,西欧出现了一批比较强大的王权国家。

东欧的拜占庭和俄罗斯也相当重要。拜占庭在罗马帝国的东部 ,长期被称为 “东罗马帝国 ”,后人因帝国都城位于古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旧址 ,为与西罗马区分 ,同时也为强调东部帝国的特性 ,称之为 “拜占庭帝国 ”。但拜占庭帝國的人从不称自己为拜占庭人 ,而自称罗马人。拜占庭帝国的重要性 ,首先在于当西罗马帝国瓦解、被日耳曼人肢解和文化陷入衰退时 ,东部长期保持了繁荣和古典传统 ,进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拜占庭文化。另一方面 ,拜占庭是东欧地区文明的重心 ,对东欧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斯拉夫人的文字 ,就是借鉴拜占庭的希腊语创造的 ;东正教源自拜占庭 ;俄罗斯统治者沙皇的名称 ,也源自罗马皇帝的称呼 ,沙皇还自称罗马皇帝继承人。

俄罗斯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 ,9世纪中后期建国 ,后分裂并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 ,征服周边地区 ,14世纪末取得独立 ,并不断向外扩张。15世纪 ,沙皇伊凡四世强化君权 ,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自称沙皇 ,同时继续向外扩张。到 17世纪末 ,俄罗斯已经成为地跨亚、欧两洲的帝国。

第4课介绍中古时期的亚洲。中古时期亚洲的内容非常丰富 ,无法一一介绍 ,教材选择介绍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印度和日本。阿拉伯帝国在当时和当今都非常重要。虽然阿拉伯人 7世纪前期才实现统一 ,但他们迅即冲出阿拉伯半岛 ,向东西两个方向大规模扩张 ,到 8世纪中期已经建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可能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和统治 ,伊斯兰教也迅速传播。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文化兼收并蓄 ,阿拉伯帝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阿拉伯人还是活跃的旅行者和商人 ,亚非欧的文化 ,在阿拉伯帝国及其以后的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并被他们传播到当时已知的世界。

9世纪起 ,阿拉伯帝国逐渐解体 ,但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仍在逐渐扩大 ,南亚的德里苏丹国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部族在南亚北部建立的国家。它在印度的统治扩大了伊斯兰教在南亚的影响 ,南亚的穆斯林数量急剧增加。1947年印度独立时出现印巴分治,与伊斯兰文明进入南亚密切相关。此外 ,从小亚细亚崛起的奥斯曼人稳步发展自己的势力 ,征服小亚细亚后向欧洲进军 ,最终于 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 ,随后继续扩张 ,占领从北非经西亚到东欧的广大地区 ,控制东西商路 ,并向过境商品征收重税 ,成为西欧人寻求直达东方的新航路的一个重要诱因。

第二目选择日本 ,一方面 ,日本在今天仍然重要 ;另一方面 ,日本受中国影响至深。大化改新模仿中国的隋唐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但它的幕府政治比较独特。这种制度下 ,以将军为代表的幕府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天皇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只享有崇高宗教地位。一般来说 ,将军只限于操纵朝廷 ,几乎没想过取天皇而代之。当然 ,日本的武士道也值得注意。需要明确的是 ,武士道的出现实际比较晚 ,对忠、勇等的强调 ,主要是战国以后 ,特别是德川幕府时代才逐渐形成的。

第5课是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这一课的内容在上一版教材中完全被忽视 ,实则非常重要。课文根据地域分成两目 :中古非洲文明和中古美洲文明。介绍它们 ,是希望揭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 ,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基本状况 ,以及它们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从具体课文上落实课程标准呈现古代世界多元文明的要求。此前的课文基本聚焦欧亚大陆 ,几乎不曾涉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新大陆美洲。从整个世界历史看 ,非洲和美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非常大。非洲有自己多樣化的国家形态 :东北非洲的阿克苏姆国家虽受埃及影响 ,但历史和文化主要是当地的传统。东非的城市国家和西非的帝国 ,与古代埃及国家有本质的区别。历史上中国和非洲之间的联系也相当密切。早在唐朝就有人到过非洲 ;郑和下西洋时 ,也曾到达东非。中国的文献中 ,也有关于非洲的记录。在美洲 ,玛雅人建立了城市国家,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帝国。阿兹特克人通过结盟扩张势力 ;印加人在与旧大陆隔绝的情况下 ,竟然像很多帝国一样 ,修建了连接帝国不同地区的道路。这充分说明人类在相似的环境下 ,可能会创造出大体相似的制度 ,展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多元背后的统一性。

值得注意的还有 ,美洲印第安人培育的农作物 ,如玉米、土豆、花生、番茄等 ,不仅成为印第安文明的经济基础 ,而且随着新航路开辟之后物种的交流 ,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7课提到 ,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 ,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没有美洲的农作物 ,今天的世界要闹饥荒。事实上 ,这个问题在 18世纪就体现出来了。18世纪爱尔兰大饥荒的一个原因是土豆歉收 ,很多爱尔兰人被迫外逃 ,他们或逃亡苏格兰 ,或长途迁移到美国 ,导致直到今日 ,这两个地区的爱尔兰裔居民数量依然庞大。美洲的农作物和白银 ,对中国的影响也相当大。有学者研究 ,明清时代中国的人口增长 ,与美洲农作物玉米、番薯等的传入有直接关系 ;中国货币后来采用银本位制 ,也与美洲白银输入密切相关。

所以 ,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看 ,无论是非洲还是美洲 ,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同时也说明 ,近代西方的殖民 ,对世界其他文明的破坏与摧毁是多么恶劣。由此也引申到近代的内容 :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早期殖民侵略面对的并非如某些西方人宣扬的蛮荒世界 ,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多元文明世界。遗憾的是 ,这些一度辉煌的文明在西方入侵过程中 ,或被毁灭 ,或其正常的发展进程被打断 ,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阻遏,在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