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10-30王万云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13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应用小学数学

王万云

【摘要】任务驱动是围绕具体任务展开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具有驱动性、生本性及探究性的特征.将任务驱动策略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发现、探索与求真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文章对任务驱动策略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设计趣味任务、预习任务、探究任务、复习任务几个角度出发,落实了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希望为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落实提供参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具有明显的“师本化”特征,不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反而易造成学生的浅层学习问题,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任务驱动策略旨在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是一种“生本化”特征明显的教学策略.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当中,对于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浅层学习等教学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应把握任务驱动策略的内涵,并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激趣、引导、强化、巩固任务,由此驱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学、思、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任务驱动策略的特征

任务驱动策略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改造外部环境刺激学生,使学生主动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探索任务的完成方法,从而引发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与改造,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任务驱动策略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生本性.任务驱动策略下的教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一般作为引导者、辅助者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探究学习任务,或作为组织者组织学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围绕任务展开探索学习与协作学习,不过多干涉学生的任务探究学习过程.

第二,前提性.任务驱动策略的应用是为了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即通过布置任务引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兴趣,使其在探索过程中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任务驱动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激趣:设计趣味任务调动学习积极性

达尼洛夫在《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对知识的直接兴趣决定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且这一规律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同样适用.为使任务驱动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趣味任务,通过趣味任务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数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其产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以“找规律”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探索数字的排列规律”两项教学内容设计激趣任务,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兴趣:

任務2:数字王国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寻宝大赛,要求每两个数字组成一组参与寻宝.一天,9和5打算去报名,在路上遇见了6,8与3,4两对好朋友,他们共同来到报名处时,才发现3,4这对好朋友不满足参赛条件,被禁止参赛.这可愁怀了3和4两位数字朋友,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数字王国的王后提出了好办法,你知道她的办法是什么吗?

其中,任务1通过创设班级表演情境引出图形规律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情境任务的过程中产生探索图形规律的兴趣,继而驱动学生深度学习;任务2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字规律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探索故事中问题解决办法的同时感受数字组合、数字搭配的奇妙,从而产生探究数字规律的兴趣.

(二)引导:设计预习任务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预习是对将要教学的内容的预先学习.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重点及难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机械识记的心理发展特征,若不对学生作出预习指导,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无效预习.对此,教师可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促进其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

以“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依次设计难度递增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前了解所学内容,总结课程学习目标、重点及难点:

任务1:口算8×2,7×5,4×9的结果,并探究以下问题:6个10是多少?8个100是多少?90是几个10?

通过提出简单的表内乘法计算问题引发学生的迁移思考,使其在探究预习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表内乘法计算方法与整十数、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方法的类比思考,从而对整十、整百、整千的计算方法形成初步认识.

任务2:快速口算出300×5,20×7,200×9的结果,并思考以下问题:12×3的结果是多少?12×4呢?

略微提升难度,并在其中渗透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前探索竖式计算的原理及算法,为其课上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任务3:你是怎样完成任务2的?你能计算出12×5,12×6,12×7的结果吗?你发现了怎样的计算规律?

在这一任务中引入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三个任务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总结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学习重难点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迁移知识、应用知识的主要学习场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传授数学知识,也可以在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为了进一步强化课程教学效果,设计探究型教学任务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有启发性的教学任务,确保学生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核心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方法.以“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上可设计如下任务,并组织学生探究:

任务:学校操场旁新建了一条甬道,校长计划在全长100米的甬道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1.引导启发,形成基本认识

任务呈现后,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通过与学生对话、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任务学习体验,使其形成任务探究的积极心态.比如,教师可围绕任务内容,提出如下问题:“这个任务都提出了哪些要求,谁能说一说?‘两端都种‘每隔5米的意思是什么,你能用数学语言解答吗?你认为需要多少棵树?为什么?”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任务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及解题要求,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每隔5米”中蕴藏的“间隔”含义,使其在回答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对“间隔排列”形成初步认识,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2.合作探究,促进抽象归纳

在学生形成基本认识后,教师应将教学重心逐渐向学生倾斜,使其作为任务探究的主体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对此,教师可以基于教学任务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参与学生的合作讨论,仅需在学生遇到疑难、寻求帮助时给予其点拨,如:“你能用代数的方法解决该任务吗?如果使用画图的方法,该怎么画图呢?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简便方法?”通过提出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其能够在任务探究的过程中取得收获.如:

方法1:画线段图(如图1).

按照任務给出的原本信息,画出一条代表100米甬道长度的线段,并在“每隔5米”的距离画出一棵树,在画“树”、查“树”的过程中得到问题答案:需要21棵树.

方法2:代数计算.

(1)加法计算:0+5+5+5+5+5+…+5=100,数出算式里一共有20个5,即路上种了20棵树,再加上路起点的一棵树,一共需要21棵树.

(2)混合运算:100÷5=20,20+1=21,得到答案:一共需要21棵树.

方法3:找规律.

将原任务化简:“在一条10米长的甬道一侧,计划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一条20米的甬道,计划在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分别画出两个简化任务的线段图(如图2):

通过观察两个线段图,能够得到任务结果:一条10米长的甬道,计划在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3棵树;②一条20米长的甬道,计划在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5棵树.由此可推断出,在一条30米长的甬道一侧,计划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7棵树;在一条n米长的甬道一侧,计划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n÷5)+1棵树.这样,学生根据规律列式就可以轻松得到原任务的答案.

在学生应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教师可继续追问:“这个数学任务有什么特点?解决这一任务的技巧是什么?”通过追问进一步驱动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其回顾探究过程,抽象任务模型,并给出解决方法:在解决两端都植树的间隔植树问题时,用植树的全程除以间隔距离,再加1,即可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学生就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了任务探究,并总结了任务规律,彻底摆脱了学习依赖心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以提高.

3.迁移应用,发展创新思维

由任务驱动学生认识、了解、抽象出“间隔排列(两端都要栽树)”的数学模型后,教师可对原任务进行变形,通过变式任务驱动学生转换数学思维.如:

变式任务1:校长计划在全长100米的甬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变式任务2:校长计划在全长100米的甬道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起点栽树,终点不栽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变式任务3:在一条长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多少根电线杆?

通过对原任务进行变形,驱动学生探索“两端植树”“两端不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迁移思考的过程中掌握不同数学模型,形成创新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能力.

(四)巩固:设计复习任务建构完整知识体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重新盘点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巩固其学习所得.完成课堂教学工作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复习任务,由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回顾与反思,确保学生真正吸收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比如,在“分数除法”一课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数学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在做题时屡屡犯错.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设计如下任务:回顾课上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并标注出导图中不同知识节点的具体含义.通过设计这一任务驱动学生复习“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商与被除数的大小”等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记忆.

结束语

任务驱动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参与到理解学习、迁移学习、应用学习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教师将任务驱动策略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注意教学时机与任务呈现形式,只有立足学生当下的数学学习基本情况,着眼学生可能达到的数学学习状态,设计激趣的、益智的、能够引发学生深度探究的教学任务,才能充分发挥任务驱动策略的教学作用,使学生在任务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佳佳.浅谈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12):68.

[2]王春丽.任务驱动:助力数学思维健康发展———小学数学思维发展途径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1(10):26-27.

[3]徐琳琳.任务驱动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03):25.

[4]杨勇.任务驱动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1(02):63-64.

[5]邹颖军,刘传威.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任务驱动———以“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为例[J].广西教育,2020(48):46-48.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应用小学数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