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堂诗话》的诗评标准
2023-10-30马兰花
【摘要】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将其收于集部诗文评类。本文以张戒的诗论观出发总结他的诗歌评价标准,从张戒对诗歌本质特点的看法和对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以及关于诗歌创作的要求等方面可看出,张戒通论古今诗人的标准。此文论为反对宋代盛行一时的苏黄习气起到了纠枉时弊的积极作用,也体现出张戒对于诗歌创作的要求与评价标准。
【关键词】《岁寒堂诗话》;张戒;诗评标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0-005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17
《岁寒堂诗话》分上下两卷,卷上对从苏轼、黄庭坚,追溯到汉魏风骚,将古今诗人分为五等进行通论;卷下评论杜甫的部分诗作。“张戒,字定夫,宋代河东路绛州绛郡正平县(今山西新绛)人。宣和六年三月登进士。张戒卒于何时,史籍无明确记载,很可能卒于绍兴三十年。” ①日本贵五十朗《汉籍解题》:“‘岁寒堂可能是张戒居室之名称。’其取名乃《论语·子罕》中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在表示自己虽处逆境但仍要坚持节操。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鲠亮之士’” ②由于张戒生活在五子之学的鼎盛时期,受到理学渲染的他在思想上也会对其评定诗歌标准有一定影响。
一、强调诗歌的言志抒情性
(一)抒发情志的思想内容
张戒所谓言志抒情,是为了阐明诗歌创作不能只注重形式技巧上的表达而要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作用在诗作中的表达方式。他极力反对江西诗派在诗歌创作中对于押韵、用事等技巧,认为:“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风雅至此扫地矣。” ③张戒反对当时苏黄之气对于诗歌创作之路的负面影响,所以他反对诗歌创作只注重形式上的感染力而不注重诗歌内容正确性的追求。在诗歌内容创作方面,张戒宣扬儒家先圣所提出思无邪、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的诗教观通过学古崇古的方式来引导诗歌的正确之路,遵从《毛诗序》所提出的诗歌创作原则。
他反对国朝诗人用事、押韵等不良习气,反复提倡先圣所提出思无邪的主张;反对诗歌创作过分偏向于形式美与追求艺术渲染力而不注重诗歌思想内容的追求。他要求学诗者要严格按照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的诗教观来展现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其中对于谲谏而言更多强调的是听者的自悟,所以展现出含蓄隐晦的特点。因此他反对六朝绮靡的文风,也反对宫体诗过分写女性吟咏风月的诗作,他认为温庭筠、刘禹锡等对于女性的描写,皆可看作无礼的表现。他将《风》《骚》列为诗话品评的第一等位置,遵从儒家传统礼教观来评论古今诗人,在张戒看来,只有遵从儒家传统诗教观才能将诗歌创作带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在思想内容方面,张戒主张继承与发扬儒家传统诗学所倡导的诗教观,既要做到诗歌创作内容的雅正,也要做到温柔含蓄情感表达的意味深长。他主张向前辈学习的态度在诗歌创作思想内容上的要求方面,为宋朝诗坛起到了指摘时弊的积极作用。
(二)正统言志的社会作用
孔子《论语·阳货》中已提出诗歌的社会作用为“兴观群怨,近而事父,远而事君说。” ④张戒继承孔子所提出的诗论主张,他认为诗歌要想表达言志抒情就要追求诗歌的社会作用,而兴观群怨是诗歌具备社会作用的基础。这是历代以来所遵守的诗歌创作的标准,张戒在这里所提倡的也正是继承与发扬了先秦儒家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诗学标准。其所谓“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者也。” ⑤
《岁寒堂诗话》下卷列举杜甫部分诗歌来展现诗歌创作的社会作用。张戒所列举杜甫诗歌多以忧国忧民、爱国主义的形象存在,这符合传统诗教所倡导的社会作用的特点。张戒以杜甫形象为典范认为诗歌创作要凸显出它的社会作用,达到近而事父,远而事君的人伦教化目的。《哀王孙》展现出杜甫心存江山社稷的爱国情怀;《乾元中寓居同谷七歌》真所谓“主文而谲谏,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者也” ⑥;《可欢》表达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对忠义之气、爱君忧国的感思;《晴》以物起兴表达作者内心蓄积的情感与远行的志向。这体现出张戒要求诗歌创作以言志抒情为本质特点,通过诗歌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作用等方面,展现出抒情言志的作用。而强化诗歌抒情性的审美特征,且强调雅正的思想内容,有利于展现诗歌的社会作用。
二、对诗歌形象性的追求
张戒从诗歌艺术特点、语言形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来评述对诗歌形象的追求。“国朝诸人诗为一等唐人诗为一等,六朝诗为一等陶阮、建安七子两汉为一等,《风》《骚》为一等。” ⑦张戒将《风》《骚》视为最高一等,可想而知,在张戒心中,风骚的地位是最高诗评标准。张戒对诗歌艺术特点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于诗歌形象性的追求,其中意境与余韵之说、因情造文与“中的”之说是张戒主要追求的。
(一)意味与余韻之说
张戒认为“意味说”在诗中必不可少,所谓“意味”是衡量诗歌的审美价值标准,使诗歌展现出意味深长的艺术感染力。诗中若没有意味,那就如春天万物没有生机,如山野间没有人烟味,那样的诗歌就显得枯燥无味没有感染力。张戒认为,诗歌创作提升到有意味、有意境的地步,需要做到情感抒发真切、艺术形式凸显意味深长、气韵与风骨独特等方面。
张戒强调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能刻意去追逐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的氛围,而应遵行言志抒情的特点,使诗人所表达出来的情思具有情真味长、气胜含蓄等丰富特点。这也是针对当时诗人不注重诗的艺术特质而提出的意味之说。“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 ⑧又说“阮嗣宗诗专以意胜;陶渊明诗专以味胜;曹子建诗专以韵胜;杜子美诗专以气胜。” ⑨且认为意境和余味可通过学习去掌握,但人的气韵有强弱之分强求不得。
张戒推崇杜甫的诗歌风格是因为杜甫的部分诗歌符合儒家传统的诗教观,大则心怀天下小则孝奉父母,有教化人伦的重要价值。只有情感真实丰富的作品,才能充满意蕴。以情真、含蓄为核心的意味说需要做到含蓄有致、意在言外、词婉意微,张戒提倡含蓄有致的诗歌风格,反对浅近直白、无言外之意的表达。以《诗经》婉而有礼、含蓄蕴藉以及《春秋》微言大义作为准则来规范诗风。“《国风》云:‘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 ⑩因儒家传统诗教观的影响又受到《文心雕龙》关于隐秀的影响,刘勰所言隐,其实也是含蓄之意,也说明意味与含蓄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因情造文与“中的”
因情造文与“中的”思想为当时诗歌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苏轼主张“以议论为诗”;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张戒看来这类诗歌作品不符合儒家诗教观,缺乏情感上的真实流露,没有艺术感染力。张戒虽然对苏、黄的批评过于苛刻,但他提出反对诗歌创作矫揉造作、过度追求形式的风气,要求诗歌要具备真挚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无疑是正确的。张戒引用《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为例证也引荐了《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对于以需要情感的发泄与流露为前提而进行诗文创作,不是为了创作文章而去生硬地突出情感的抒发,这正印证了刘勰对于质文并重、做到文质彬彬诗学标准的追求。
张戒认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诗歌创作的根本条件,所以,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因情造文是前提,真实情感的流露与意味深长的艺术感染力,也是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因素。张戒“中的”思想,要求在诗歌创作上以精确的语言表达出创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感悟,使得诗歌表现出情景交融、言志抒情的思想特点。所谓“中的”之说,要求创作者关注事物最本质的特征,使所抒发的对象生动且意味深长,这样诗歌才能带给人感染力。
张戒举例《小雅·车攻》,认为萧萧、悠悠的语言表达正符合“中的”的要求,也列举《古诗十九首》中的“萧萧”二字尤用奇妙,深得“中的”之旨。然而如何做到“中的”,张戒只说按照自身的真实感受来准确运用语言以此达到言志抒情的目的,不可预设出一个固定且确切的方法或方式来说明这一观点。因为诗歌创作因人而异,对于“中的”这一言论的理解也需要因人而异。对此,张戒总结到诗人在创作诗文时所要追求与学习的方面,必定要按照一定的准则来加强对于语言形式、修辞手法、艺术形态等方面的学习与感悟。这样才能体会出创作是发自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没有固定标准去遵照学习,只能说按照自身的体悟、标准去学习与创作。
三、对诗歌创作特色的要求与指导
张戒认为诗人对于认识事物的能力,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力与内在情感的表现力、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即对于各种题材、诗歌艺术风格的掌握程度因人而异。主张诗人学习古人的博采众长与取法高格,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诗歌创作才能。
(一)要求诗人的才力
张戒认为诗人的才力属于内在主观条件,是判断不同作家文集创作必不可少的因素。文才与能力是按照不同人有高低之分,正所谓“人才各有分限不可强”乃如此。而张戒也说“意味”是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然而“才力”却不可强求且因人而异。面对同一事物,不同诗人对于它的吟咏有远有近且表达情感也有深浅,所以无论苏轼、刘长卿、杜甫等诗人,大体才力有分限,不可强求。
张戒追求诗人学习进步的主观审美条件,且着重言论诗人先天与后天造就的才力、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力与内在情感的表现力,在不同的诗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感知与洞察力,不同的人面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有差别,进而情感表达也就有深浅,这也是张戒所说不可强求的原因所在。
张戒评价杜甫、李白、韩愈之时总结到,不同的诗人对诗的语言风格掌握的程度不同,进而诗歌有不同的等级划分。不管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力与内在情感的表现力,还是不同诗人对于各种题材、诗歌艺术风格的掌握程度,都是决定一个诗人才力高低的主观因素。才力确有高下之分,创作也因此有差异,张戒承认诗人的才力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造成。
(二)学诗的途径与方法
1.学习前人
《诗话》中注重对先圣的学习与树立楷模的意识,是不可或缺的诗歌创作之路。他着重强调通过博学的基础知识进而广泛地吸收前人的可取之处,要求学诗之人对先秦诗歌的形式与各个历史时期的诗歌流变过程都需深入地掌握、探索,他极力尊崇杜甫引荐与喜好学习先辈的精神。“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⑪是元稹对杜甫充分的肯定,张戒也赞扬杜甫学习前人的方法堪为后学之楷模。
张戒受传统文化厚重感的影响,认为本朝诗人及前朝部分诗人的诗作不符合儒家传统的诗教观,觉得前代比当代的诗歌创作值得肯定。张戒综合前人诗歌创作的经验,主张学习前人诗歌创作的长处,以此来弥补与改正当下的诗风。这样的思想主张值得人们学习与思考,而厚古薄今思想倾向的存在,可能因诗歌评论的抒写距离,在时间与视角上的不同所导致。从时间角度来说,有前代——当代——后代上的划分与时间差,处于不同时代的诗人在诗评中由于时间差的原因,难免会产生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从视角方面来说,存在近距离与远距离的视角,近距离看一件事物难免会比远距离看得更加真切与清晰,所以,张戒在他的诗话中,表现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倾向在所难免。
2.博采众长与取法高格
张戒并不支持只是一味地去孤立的吸收某一位诗人的长处,而是主张博采众长、以睿智的眼光去观察与吸取其身上的发光点。他虽然推崇陶、阮、李、杜的诗作风格,却并不支持学诗者直接去推崇他们,而是通过自身的博学修养且广泛吸收前人的长处,进而总结成为自身的学识。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又必须取法高格,他心中的高格是以《风》《骚》和汉魏诗为典范代表,要学习其中精髓发展成为自身学诗作诗的方法。
杜甫之所以成为一代不可企及的大家,张戒认为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主要取法《风》《骚》和汉魏诗。张戒在列举黄庭坚之时,表明他取法确实很高,以学习杜甫为基础,然而他仅是追逐与模仿杜甫的格律诗为标准,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张戒的诗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学古理论,并且他注重从精神实质上去学习古人优秀的传统,所以他的理论主张对后世的学者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引作用。
张戒既对宋诗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也发现了宋诗其中的一些弊端,他的这部文论内容中所涉及所有诗歌理论的观点与要求,确已引发了后世对于苏轼、黄庭坚以及江西诗派的批判与论说。黄庭坚高度肯定用事的价值,他表示学会诗歌写作时运用“用事”形式的优点,这确实能增强文学的表达性,也促进了诗歌鉴赏品评的高度和难度的空间,能点燃读者内心的阅读兴趣和喜悦感。但张戒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所主张反对苏、黄习气批判其用事之工的论说,对后世批判宋代的诗学观念有一定的影响。推进了《沧浪诗话》诗学观念的形成与流传价值,影响后代反叛宋诗的诗学思潮,也与后代“诗必盛唐”尤其与明代复古诗学观念息息相关。
四、结语
《岁寒堂诗话》诗评集作是有宋以来极少数的新声代表,是为了反对当时盛行一时的“苏黄习气”以及江西诗派所提出的诗话理论。张戒提出诗歌言志抒情的本质特点以及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需要追求诗歌艺术的问题,也是对诗歌形象性的追求方面给予诗学者一些指导与要求,且通过学诗的途径与方法告知人们学诗的规范。这部诗话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引以为正的作用,所以它值得研究以及继承与借鉴其中对于人们有益的知识。
注释:
①②④⑤⑥⑧⑨⑩⑪陈应鸾:《岁寒堂诗话校笺》,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5页,第7-8页,第19页,第108页,第151页,第1页,第1页,第26页,第23页。
③⑦(宋)张戒撰:《歲寒堂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第2页。
参考文献:
[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
[2](宋)张戒撰.岁寒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陈应鸾.岁寒堂诗话校笺[M].成都:巴蜀书社,2000.
[4]张颖.岁寒堂诗话与沧浪诗话诗论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5]李艳婷.岁寒堂诗话韵味诗说的美学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03).
[6]盛莎.论张戒诗学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7]金华.岁寒堂诗话的诗学研究现状[J].重庆第二师范学报,2014,9(05).
作者简介:
马兰花,女,宁夏银川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宗教与文学。